在中國不同地域的主食習慣都各有特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方人偏愛吃麵,南方人偏愛吃米。偏愛麵食的人說,面做法多樣,可以加進各種調味;偏愛米的人說,米更清香,吃起來口感更細膩。那麼吃米和吃麵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是否存在吃米對身體更好或是吃麵對身體更好的說法呢?
首先從營養成分的角度分析,下圖是常見主食的營養成分表。
可看出米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而麵食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兩者提供的熱量相當。而從所含礦物質的角度,麵粉的鈣、磷、鉀、鎂含量較高,但稻米的鋅、銅、錳含量較高。並且其中麵食的維生素B1含量豐富,約為0.28mg/100g,而稻米的維生素B1大約只有0.11mg/100g,只是麵食的一半,並且經過加工的精白米維生素B1含量可能更低。
但是這些營養成分含量都是來源於米食和麵食加工煮熟之前的原料,在烹飪的環節其實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一些營養素的損失,例如剛剛提到的維生素B1,由於維生素B1是水溶性維生素,煮麵時會有一部分溶於湯麵的湯水中,或者煮飯時溫度過高或浸泡時間過長都有可能導致損失。
其次米食和麵食中這些營養素的差異並不算大,完全可以從其他食物來源例如蔬菜水果或者肉類中補充,因此並不會因為營養素含量較少而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總的來說米和麵的營養價值各有所長但是差別並不是很明顯,並且其營養價值除了考慮烹飪方式之外,還受到產地、氣候、品種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因此並不需要刻意考慮哪個營養更好而選擇主食。
我們再從消化吸收的角度來比較米食和麵食,下圖是各類主食的GI值和能量值。GI值可以反映食物攝入後的人體血糖升高程度。GI值低的食物消化吸收的速率相對較慢,因此可以讓血糖維持在比較穩定狀態,可以使人維持更長時間的飽腹感,因此不容易使人發胖。(通常GI值高於70為高GI食品;低於55為低GI食品)
從上圖中可看出白米飯的GI值的確偏高,並不利於血糖高的人群大量食用。而普通面類雖然GI值為68,比白米飯低,但是仍不是低GI食物,若是血糖高的人群長期食用也是不利的。不過可看到糙米飯和全麥面的GI值都偏低,都能基本達到低GI食品的要求,因此若是要避免攝入主食後血糖過高,最關鍵的考慮的並不是吃麵還是吃米,而是選擇雜糧或者原料未經過精加工的食品。
由於風俗習慣不同,分析角度不同,對於吃米更好還是吃麵更好的看法因人而異,並無絕對定論。平時也可以食用多種糧食來彌補單一主食營養物質的不足,例如透過加入一些雜糧等,改變主食結構,豐富主食的種類,比單一地吃麵食或吃米食更能有助於健康。
本期作者:劉依華 趙力超
美編:陳楚欣 彭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