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無念
又到一年情人節,市場迎來三部國產愛情新片上畫,算是小小盤活了一下春節檔後的大盤。
截至目前,當日票房報收接近5億,其中《十年一品溫如言》《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不要忘記我愛你》三部新片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大盤佔比,可見愛情片在情人節這樣的檔期,依舊是重要的觀影剛需。
不過,目前看來,這三部愛情片的體量都不算太大,也沒有什麼重量級的流量明星加成,因此票房的後續勢頭恐怕難以支撐太久。而如何解決整個春節檔後大盤降溫的問題,光依靠這樣幾部愛情片,顯然肯定也是不夠的。
但只要有愛情片,就會有cp;只要有cp,就會有人嗑。可以說,一部愛情片是否成功,賣不賣座,這和主角情侶的搭配程度,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只要嗑得cp足夠甜,那可能比自己談戀愛了還要開心。
“臺灣小生+內地小花”成標配?
曾幾何時,國內的愛情片或者青春片,一度是臺灣男演員的天下。
從《致青春》裡的趙又廷,到《匆匆那年》裡的彭于晏;從《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李鴻其,到《你的婚禮》的許光漢,再到今天上映的兩部影片中的施柏宇跟劉以豪。一批又一批“臺偶小生”透過愛情片被廣大觀眾所熟知,似乎“臺灣小生+內地小花”成為了一部愛情片的標準配置。
而且,資料不會說謊。上面提到的前四部影片,都實現了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致青春》票房破7億,開創了國產青春片的先河,更曾經誕生國內票房最高的女導演。《匆匆那年》緊隨其後,票房近6億同樣大賣,主題曲傳遍大街小巷。《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在疫情後上映,與《八佰》共同擔起影院復工的救市大旗,票房破5億位居當年票房榜第十名。《你的婚禮》更是在去年五一檔開局領跑,近8億的成績再次展現了愛情片的巨大商業潛力。
但其實,爆款難複製,cp是否能成,更是一門玄學。演員的選擇,只是其中的諸多因素之一。
現在回過頭去看,《致青春》和《匆匆那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或許有賴於兩點:一是原作IP龐大的粉絲基礎加持;另一方面則在於青春片這一型別的突破性。而之所以選擇趙又廷和彭于晏,也是因為那個年代內地的偶像派男演員,並沒有那麼多,內地的流量造星體系,也遠不如如今這麼成熟。考慮到臺灣偶像劇長期以來對於內地觀眾們的浸染和薰陶,選擇這樣一批有顏值、又有票房影響力的男演員,顯然是萬全之策。
不過,這幾部影片在全社會掀起一股懷舊風的同時,也引起了一定的爭議。且不說這些影片中的青春故事多麼懸浮狗血,光是一群年齡30歲左右的人去飾演高中生,這就很難讓人信服。就算學生時代和成人後的相貌並沒有什麼差別,但這種違和感仍然不是透過化妝能夠彌補的。因此,“臘肉回鍋,強裝鮮肉”也成為了網友們一致吐槽的物件。
如今,內地的大銀幕上,已經很少看到這種“成年人扮演高中生”的情況了。一方面當然得益於有更多新人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也在於,觀眾們對於演員的期待也在不斷調整。
如果說,選擇趙又廷和彭于晏,是看中了他們的知名度;那麼,之後的李鴻其跟許光漢,顯然則是更看中了他的“少年感”。因此片中即便是有扮演學生時代的場景,也不至於過分違和。
除此之外,其他幾位演員,李鴻其是知名的文藝片男演員,許光漢和施柏宇都是透過臺劇《想見你》走紅,劉以豪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內地票房近10億。某種程度上看,他們都很出名,也都具備一定的扛票房潛力。但是相比他們的“前輩們”,顯然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至於女演員,不管是上面提到的影片中的李一桐和章若楠,還是如今的娜扎和周依然,清一色都是90後。這些內地“小花”們至少從年齡和外形上更貼合各自的角色,跟男演員們組cp後的效果,也都還算不錯。作為演藝經歷尚且還有限的年輕演員,選擇出演愛情片來提高知名度、磨練演技,也算是穩妥的選擇。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臺灣小生+內地小花”的配置,在愛情片裡一定還會出現,也肯定還會出現某些票房爆款。但從“cp學”的角度考慮,這樣一種搭配是否就能成為愛情片必賣座的“財富密碼”,依情報君來看,恐怕還很難說。
國產愛情片cp的更多組合可能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種演員配置,國產愛情片中的cp組合,顯然還有更多的可能。
比如,當大齡演員不再出演“鮮肉”角色,一批適齡演員開始進入觀眾們的視野中。這一點,在青春愛情片中展現得更加突出。
比如,《青春派》中的董子健、《誰的青春不迷茫》中的白敬亭、《閃光少女》中的彭昱暢等等。終於,國產青春片開始重回青春,而校園時期的淡淡情愫也足以讓大多數的觀眾們收穫共情。
另外,隨著愛情片的體量更加細分,型別元素也更為多元,不同型別、不同年齡段的演員,在愛情片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舒適區。
舉例而言,比如《超時空同居》裡,雷佳音很好地承擔了一部分的喜劇元素;《北京遇上西雅圖》,讓觀眾們看到了中年成熟大叔的魅力;《滾蛋吧!腫瘤君》《失戀33天》等片中,白百合盡情在小妞電影這一型別裡釋放魅力;前陣子的《愛情神話》,更是展現了中年人愛情的迷人和複雜性。
而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柯震東的熱血魯莽+陳妍希的女神氣質,《喜歡你》中金城武的木訥大叔+周冬雨的鬼靈精怪,《當男人戀愛時》中邱澤的專情+許瑋甯的催淚……這些令人過目難忘的演出,其實與影片的型別氣質都是相輔相成,甚至是互相成就的。如果換一組人來演,很難說是否還能達到相應的成績。
cp組得好不好,觀眾眼緣很重要。
比如去年跨年檔上映的《以年為單位的戀愛》,主演是毛曉彤和楊玏。他們二人在熱門劇集《三十而已》中就飾演了一對夫妻,已經有了比較強的cp度加持,觀眾接受度也高,因此在電影裡繼續搭檔,也符合了不少觀眾的預期。
再比如擅長出品青春愛情片的業內好手光線,喜歡讓自己旗下的簽約藝人來出演,比如任敏、辛雲來、丁禹兮、章若楠等等。從之前的《悲傷逆流成河》,到今天上映的《十年一品溫如言》,再到接下來的《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等。幾位演員輪番組cp,默契度有保證,粉絲粘性也高。
說了這麼多,縱使型別片有其固定的正規化,但國產愛情片中的cp組合,卻很難有所謂的標準配置。愛情片的本質,還是在寫人性的複雜,以及情感的多變。人,本就沒有標準公式可言,愛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因此,所謂的“cp學”,其實更多的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多一點會過,少一點不夠,不多不少剛剛好,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而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很多時候考驗的,正是這樣一種“剛剛好”。
國產愛情片的困境,
遠不在“組cp”上
雖然,cp組合是否成功對於愛情片有很重要的加成作用。但對國產愛情片來說,更多問題,顯然並不在“cp是不是好嗑”這件事上。
如果回顧過去幾年內,國內出品的愛情型別片,會發現這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其實質量都很難令人滿意。
就拿上面提到的這幾部票房賣座的影片來看,除了最早的一部《致青春》以外,剩下幾部的豆瓣評分,均不及格。可以說是贏了票房卻輸了口碑。而像去年一年公映的愛情片裡,除了《愛情神話》的評分破8,《我要我們在一起》《不老奇事》等少數影片豆瓣評分勉強突破及格線以外,剩下的大多數愛情片,無論體量大小,評分都在及格線以下。而今天上映的這三部影片,從目前釋出的口碑情況來看,估計也很難及格。
而且,從內容上來看,大多數國產愛情片的情節也流於俗套,故事走向同質化、人物塑造臉譜化。從早年間的“出軌墮胎得絕症”,再到之後的“撕逼狗血穿越梗”,總之,類似的影片,看一部能抵得上看十部。
某種程度上看,國產愛情片這一型別,似乎已經成了“爛片”的重災區。拗口且土掉渣的片名,同質且懸浮的情節設定,各種利用檔期、諧音梗等營銷手段大做文章卻不顧影片的整體質量……這些其實都是愛情片這一型別在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對於市場和觀眾們而言,愛情片型別是剛需。雖然它並不如一些強設定的型別,比如犯罪、科幻、動作等型別片的票房體量大,但是由於愛情片具備較強的社交屬性,且對於檔期有極強的依賴性,能夠撬動結伴以及多人觀影的市場,因此實力不容小覷。
而且,考慮到一年到頭有多個愛情片檔期,看電影又是如今的情侶在追求儀式感時相對低廉且高效的方式。因此,即便這些愛情片一個個都質量低下且頗有“割韭菜”的意思,但仍有一波又一波情侶樂此不疲地選擇這些影片,為它們貢獻著票房。
毫無疑問,國產愛情片急需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俊男靚女、流量加持、IP改編、穿越甜寵,這些所謂的營銷點對於影片最終內容的呈現,其實影響可能微乎其微。如今的片方,花了太多的精力和心思在這些事情上,卻往往忽視了愛情片的本質,其實並不僅僅是要“撒糖”,要“甜”要“虐”。最重要的,愛情片裡,不僅要有抽象的愛,更要看到具體的人。
我們不妨去看看那些留名影史的經典愛情片——
比如《泰坦尼克號》,毫無疑問的愛情片史詩,放在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造就了一段轟轟烈烈的相遇和分離。比如“《愛在》三部曲”,多少人心目中的白月光,絮絮叨叨平平淡淡九年一部,沒有所謂的乾柴烈火,只有時間和生活的延綿。再比如《花樣年華》《甜蜜蜜》這樣的華語經典,百轉千回、欲說還休裡,道出了多少不能言說的秘密。
所以,愛情片中的愛究竟是什麼呢?
愛是奮不顧身飛蛾撲火,是小心翼翼欲罷還休;愛是山盟海誓矢志不渝,是朝雲暮雨眉目傳情;愛是風情月意魂牽夢縈,也是互相猜疑彼此傷害;愛還是一見鍾情擦身而過,愛更是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總之,愛或許沒有標準答案,愛情片也沒有標準的公式。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像,或者不僅僅像現在的這些國產愛情片裡,描繪的那樣單一、乏味和空洞。
千百年來,愛情一直都是被歌頌描寫的物件,到了今天這個時代,中國觀眾顯然值得更好的愛情電影,市場也需要更具創新意識的愛情片來樹立起榜樣。而在這點上,國產愛情片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