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黑體問題有兩個公式,但都只能描述一方面。
這個時候馬克思.普朗克出現了,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教授,他父親的父親是教授,他父親的父親的父親是教授,(那時大多著名的科學家家庭條件與地位都不錯,感嘆啊。)
普朗克對維恩公式有很大興趣,併為此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但還是無法將那兩套無法調和的公式合攏在一起。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只有利用數學的內插法,勉強湊出一個公式,使得長波時它為瑞利-金斯公式的表現方式,短波時又變為維恩公式,這便是著名的普朗克黑體公式。
10月19日,普朗克在柏林德國物理學會的會議上將自己的公式公之於眾,並在隨後的實驗中完全適用。
但是這其中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物理意義呢?
在之後的歲月中普朗克一直在追尋,到底是以波的形式還是粒子的形式闡述呢?
後來普朗克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推翻如今廣為人知的經典物理認知,假定能量發射和吸收時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連續不斷的。
這一份的最小單位普朗克稱為能量子,後改為“量子”,並且根據他的公式很容易推匯出來量子的最小單位,E=hv,是626×10的-34焦耳/秒。
(E是單個量子的能量,v是頻率,h是量子常數)
普朗克是在1900年12月14日釋出的論文,從此刻物理界掀起軒然大波
這只是開端,愛因斯坦,薛定諤,波爾,海森堡……將陸續登場,揭示了“上帝擲的骰子”。
我也是從這相似名字書中獲得的知識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