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財經
編輯 | 張瑩
“雷總(雷軍)是個很好的領路人。”這是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對雷軍的印象。
昌敬,出生於1982年8月,1999年上大學,2006年計算機專業碩士畢業。此後先後在北京傲遊天下、微軟任職,2011年2月開始第一段創業經歷:北京魔圖精靈科技有限公司。
昌敬創業的時候,同有計算機背景的雷軍已創立小米近一年,並和許達來一起發起設立了天使投資基金順為資本。
雷軍希望發揮資本的力量,“與創業者共同創造受人尊敬的偉大企業”。昌敬則於2014年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之旅,創立石頭科技,進軍掃地機器人行業。
正因石頭科技,昌敬與雷軍產生交集。石頭科技成立三個月時,便獲得小米投資,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2016年9月,石頭科技推出第一款小米定製品牌“米家智慧掃地機器人”。
“很多人說,背靠小米是一件犧牲品牌的事。”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並不這麼認為,“品牌不是短期就能做出來的,我更希望有足夠的積累。而小米生態鏈模式確實給石頭科技品牌的誕生提供了良好土壤,幫助公司快速度過初創期。”
在初創期,與小米合作的模式對於石頭科技的重要性顯而易見。2016年,石頭科技透過小米模式產生的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100%。
但近年來,這一資料已經顯著降低。2021年上半年,石頭科技與小米通訊的關聯交易金額為4124.50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1.76%。
對於這一變化,外界將其解讀為“去小米化”。對於這一說法,昌敬存在異議,“我們本身沒有說‘去小米化’的概念。”
“但我認為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須具備自我存活能力。”昌敬對《未來商勢力》表示,“從我們的初心來說,石頭科技不想只做ODM(原始設計製造商)企業。”
如果把企業家分為兩種,一種是樂意活躍於在大眾面前,樹立企業家的個人形象;另一種則並不想吸引大眾注意力並展現自己。
昌敬顯然屬於後者。在專訪中,從石頭科技的業務發展到面臨的爭議,昌敬毫無迴避。但不同於公司層面問題的侃侃而談,他似乎不想展現過多個人標籤。
公開報道中,也鮮少有這位80後董事長的個人報道,這位創始人在外介面前似乎沒有清晰輪廓。
然而,他所創立的石頭科技確是實實在在的明星公司。
2020年2月21日,成立僅6年的石頭科技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其發行價格為271.12元/股,創下科創板新股發行價的最高紀錄。
上市不足一年,2020年12月16日石頭科技股價突破1000元大關,成為A股市場上繼貴州茅臺之後的第二支千元股。石頭科技因高股價也被媒體稱為“掃地茅”。
2021年6月21日,石頭科技股價達到歷史最高值,報1494.99元/股,昌敬持有石頭科技1549.58萬股。據此計算,昌敬的身價達231.66億元。
2021年下半年,石頭科技股價“跌宕起伏”,2021年10月12日,石頭科技股價跌至675.89元/股,達2021年年內最低值,昌敬的身家也由231.66億元跌至104.73億元。
此後,石頭科技股價開始回升,截至2月15日收盤,石頭科技報829.69元/股,總市值554.29億元。
石頭科技獲得上市註冊時,昌敬曾在公司釋出內部信稱自己連續幾天睡的不太好,不是興奮,而是一種壓力和責任。
如今上市兩年之際,昌敬的態度是“看淡上市、忘記股價”。“不要受上市和股價的影響,該投入投入,不要短視,不要嘗試短期控制股價,因為短期控制股價長期就肯定受影響。”
在企業發展中,解決使用者問題、為使用者提供價值是昌敬更為專注的事,“我們把產品放在很高的位置,要做出創新的、高品質的、精雕細琢的產品才能打動使用者。”
以下為搜狐財經《未來商勢力》與昌敬的對話精編:
談“個人創業”: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代表著未來
搜狐財經:您在2011年創立了北京魔圖精靈科技有限公司並任CEO,這算是您的第一次創業專案。這次創業經歷中,您有什麼感觸和收穫?您的教育和工作經歷集中於網際網路行業,是什麼契機讓您開始轉行做智慧硬體呢?又為何選擇了掃地機器人這條賽道?
昌敬:這要從2013年說起,當時有一個電影《環太平洋》,講機器人打怪獸,我剛好跟一個百度的朋友聊起這個電影,我們都對機器人感興趣,覺得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代表著未來,隨後就有了一起創業的想法。
百度魔圖的創業經歷給我帶來了兩個影響:一是到底做軟體還是做硬體?畢竟沒有硬體創業的相關經驗;二是到底要做什麼樣的機器人。
首先,人工智慧是未來10年、20年內一個很好的方向,所以我們想做長久一點,不想做一些網際網路專案做幾年可能就結束了或者被賣掉了。硬體會不太一樣,可以做的更長久,比如AI領域,很多年以後依然是熱點,依然不會落後,大致是這樣一個想法。
第二,當時人們對掃地機器人的認知,品類名遠重於品牌名。2013年,我在國內搜尋掃地機器人只有兩家品牌,同時國內市場也沒有什麼資料,我當時調研了20多個掃地機器人產品,很多都是隨機清掃,體驗不太好,沒有一款讓我覺得能真正取代掃地的產品。
另外,掃地機器人是一個軟硬體結合非常複雜的產品,而我自身的優勢就是我本身就是個機器人愛好者,同時有軟體背景。
搜狐財經:近年來,網際網路公司的“狼性文化”受到大眾關注和熱議,您怎麼看“狼性文化”?您推崇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樣的?
昌敬:我個人偏理性,習慣於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兒,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幹自己想幹的事兒,注重內在驅動。這是我們公司最核心的管理理念。
比如我們的商用機器人專案,就是由一批老員工主動提出的,現在這個產品已經上市了,而且成為了冬奧會場館指定的智慧清潔服務產品。
搜狐財經:軟體出身的團隊轉做硬體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昌敬:一開始我想得比較簡單,認為就是做的硬體,把機器人拆開好像也沒有那麼困難,就是輪子再組成,包括很多人也這麼剛開始,幾個模組拼在一起,加個輪子,加個馬達,加個風機,這是掃地機器人。但是真正去行業內學習之後發現挑戰其實很多。掃地機器人是一個軟硬結合的產品,它集風光機電一體化,涉及的領域很廣。
第二點是,剛開始創業時掃地機器人還屬於前沿產品,並沒有過多成熟經驗可供參考。比如刷子長什麼形狀?什麼粗細?吸口開多大?風道怎麼做?怎麼做才合適並沒一個定論,全都沒辦法借鑑。你知道一個東西抄的很容易,就抄答案,但這個東西沒做過就很難。
搜狐財經:是如何解決克服的?
昌敬:首先我們招募了一批來自微軟、華為、英特爾、ARM、諾基亞等企業的技術專家組成研發團隊,他們在風、光、機、電、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擁有豐富的創新和實踐經驗。同時我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產品研發中心、光電研究院、AI人工智慧研究院、機電研究院等研發基地,並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援,讓團隊具備足夠的試錯空間。
談“掃地機器人”:先進演算法的博弈
搜狐財經:在掃地機器人行業中,石頭科技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是“護城河”何在?
昌敬:關鍵是演算法和使用者積累。掃地機器人之間的競爭,與其說是單一的硬體技術較量,不如說是先進演算法的博弈,各類路徑規劃與深度清潔解決方案背後,其實是AI、定位系統、大資料之間的全面戰爭。
好比過去幾年,掃地機器人廠商都扎堆圍繞著鐳射導航技術在做,儘管各家新品都將這一技術列作為標配,但實際上能達到理想避障效果的寥寥無幾。而我們透過演算法迭代,不斷打磨出的複雜場景避障策略,幫助產品實現競爭破局,夯實了石頭掃地機器人的技術護城河。
另一方面,我們擁有龐大的使用者存量,基於大量的使用者反饋,我們在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地改進最佳化。隨著公司聯網產品數量的增加,資料來源增多,機器人將會更加智慧地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可以說,我們與使用者之間的緊密聯絡也是推動企業進步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未來,我們也將繼續專注於對跨學科技術的研究,尤其是對人工智慧、導航演算法、新型感測器等核心技術的研究,鞏固公司在業內的技術領先性。
搜狐財經:目前石頭科技營收主要由智慧掃地機器人及其配件收入貢獻,是否有考慮拓展其他產品品類?
昌敬:會考慮。我們也在嘗試很多其他品類的產品研發,但是我們衡量做或不做哪個品類的標準是基於公司的技術能力,我們能否給這個品類帶來更多額外的價值,為使用者創造新的使用體驗。
搜狐財經:掃地機器人品類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有哪些?
昌敬:一方面,疫情的出現對掃地機器人市場的銷量爆發起到一定催化作用,提升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同時更長時間的宅家生活,讓使用者對地面清潔的需求更強烈。
但我們認為疫情的出現僅僅是一個催化劑,更關鍵的原因是技術革新。
事實上,掃地機器人並不是一個新產物,它誕生於20世紀末,不過在隨後十餘年間,其一直處於技術瓶頸期,直至21世紀才開始加速換代,從陀螺儀導航升級至VSLAM視覺導航、LDS鐳射導航;在路徑規劃方面,從隨機碰撞式清掃升級為全域性規劃式清掃。可以說得益於技術革命帶來使用者體驗的明顯提升,掃地機器人銷量才能引爆市場。
搜狐財經:掃地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向如何?
昌敬:智慧清潔賽道未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目前掃地機行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技術創新帶來的迭代產品,解決了使用者痛點,提升了使用者體驗,進一步刺激了市場需求的釋放。
至近幾年,由AI技術引領的新方向逐漸顯露。同時,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智慧產品替代繁瑣家務勞動的需求日趨強烈,激發了智慧掃地機器人產品的需求增長。
目前掃地機器人尚處在成長早期。長遠看,智慧掃地機器人仍有顯著的成長空間。
談“去小米化”:必須具備自我存活能力
搜狐財經:石頭科技發展初期,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受到許多關注。有人把雷軍稱為石頭科技的貴人,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昌敬:雷總是個很好的領路人,他對產品有嚴苛的要求。我們做的第一款產品是小米掃地機器人,我記得第一次見到雷總的時候,當時忐忑不安,在想他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後來雷總抱著機器仔細看了好久,然後給我們提了很多細緻的意見,包括這個蓋的縫隙是不是能再小一點,體驗能夠再好一點,我發現他特別關注產品的體驗和口碑。
當時他給我們提了個要求:一定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掃地機器人,要按照手機的標準去做,所以我們當時就朝著這樣的目標去努力。後來我們把無人車的鐳射雷達技術應用到掃地機器人這樣一個領域,把使用者體驗做到極致。
搜狐財經:近年來,“去小米化”成為石頭科技的關鍵詞,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去小米化的過程中,石頭科技做了什麼事情?
昌敬:很多人說,背靠小米是一件犧牲品牌的事。但我覺得品牌不是短期就能做出來的,我更希望有足夠的積累。而小米生態鏈模式確實給石頭科技品牌的誕生提供了良好土壤,幫助公司技快速度過初創期。
其實我們本身沒有說“去小米化”的概念。但我認為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須具備自我存活能力。從我們的初心來說,我們不想只做ODM企業。做使用者口碑最好的產品,追求極致的產品體驗,這是石頭科技的重要目標。
所以我很早就開始想品牌這件事了,不過怎麼去佈局一個品牌,這個品牌賦予的含義是什麼,應該怎麼去做,都需要更加深思熟慮。
搜狐財經:目前石頭科技的自主品牌發展如何?
昌敬:我們自主品牌做的非常不錯,目前石頭掃地機器人產品銷量已經超過1000萬臺,在全球都有很好的口碑。
搜狐財經:經過“去小米化”,有說法認為現在和小米的關係是“競爭對手”,對此您怎麼看?
昌敬:在產品定位上也有所不同,目前掃地機器人整體市場空間較大,米家品牌產品價格與公司主要的自有品牌產品價格差距較大,功能和外觀上也有所區分,產品定位上存在差異性(米家智慧掃地機器人定位大眾市場的家庭智慧掃地機器人產品,石頭智慧掃地機器人則定位消費市場中的中高階市場),目標客群不同,雙方合作其實是有利於擴大消費市場。
談“股價波動”:不要短視、忘記股價
搜狐財經:2020年2月21日,石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您當時在內部信裡說,在證監會註冊透過以後的連續幾天睡的不太好,不是興奮,而是一種壓力和責任。您那幾天都在想什麼?
昌敬:上市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由於股價的壓力,歷史上很多企業會做出一些為短期利益,而損傷公司長期利益的事情,我們要引以為鑑。我也希望,我們能看淡上市,忘記股價。股價一定會有波動,會擾亂我們的心性。
搜狐財經:石頭科技上市以來就備受資本市場的青睞,股價在A股市場中僅次於茅臺,股價在去年也有比較大的波動。您如何看到股價的水漲船高及波動?
昌敬:上市本質上是一個融資行為,股價波動也是正常現象,這都不會改變公司戰略,我們會一如既往的按照正常的節奏去推進公司發展。
我也會跟公司同事講,不要受上市和股價的影響,該投入投入,不要短視,不要嘗試短期控制股價,因為短期控制股價長期就肯定受影響。
比如說現在要投入一個新產品,你為了股價就得少投點,投多了以後利潤會少,股價就會有波動。但是你說要不要多投入,我覺得這個其實沒有關係。該投就得投入,如果不投入就沒未來,你現在少投入了,可能最近股價很好,但是你公司未來可能就不好。
搜狐財經:您2020年在內部信中說“我們要看淡上市,忘記股價。”現在這種想法有變化嗎?
昌敬:沒有變化。如果是真的創造出了好產品,解決了使用者的問題,給使用者提供了價值,相應的也能獲得更多紅利。像我們公司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本質上也是因為我們能給使用者帶來足夠的價值,它是一個結果。所以股價是果,不是因。我們現在關注股價沒太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