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為啥有六大師長?又為啥是他們?結局如何?
1936年,紅軍長征到陝北,三大主力會師,上演了人類歷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幕大劇。但比起兩年前從瑞金出發時,中國的局勢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對中國來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日寇的鐵蹄已經踏遍東三省,接著又把魔爪伸向了華北,圖謀發動全面侵華。
在全國和全世界進步力量的壓力下,國民黨不得不表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經過談判,已經長征到陝北的紅軍主力以及原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稍後,留在蘇區的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八路軍是一支傳奇的隊伍,是抗日鐵軍,雖然成軍不久就改名為第十八集團軍,但“八路軍”的名稱卻一直流傳下來,成為抗日武裝的代名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中,八路軍是主力,而新四軍則只能算是一支偏師。1955年授銜時,十大元帥中有九人都來自八路軍,這很能說明問題。
八路軍剛剛成軍時,社會各界極為興奮,紛紛發電祝賀,希望八路軍能早日奔赴抗日戰場,打出國威,包括白崇禧在內的國民黨政要也表示對八路軍有極大的信心。
八路軍最高領導機構由正副總司令構成,由朱德和彭德懷分別擔任,這二人也正是十大元帥中的前兩名;參謀機構由正副參謀長領導,分別是葉劍英和左權,葉劍英在1955年成為十大元帥之一,排名最後,左權因為犧牲在抗日戰場上,沒有軍銜,如果參與授銜的話,大機率是大將;另外,紅軍時期的總政治部也成為八路軍的政治部,由任弼時和鄧小平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
可能很多對這段歷史不太瞭解的朋友想知道,八路軍的部隊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三大主力師?這三大主力師和紅軍三大主力是怎樣一種關係?八路軍三大主力師的六大師長都是什麼來頭?為什麼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是這些人?最後,他們在戰場上的結局到底如何呢?
這個話題說來簡單,但一兩句放表述清楚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我們理一下紅軍三大主力和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理清了,別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我們都知道,紅軍有三大主力,分別是朱毛等中央領導人和中央機構所在的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賀龍和蕭克率領的紅二方面軍,以及徐向前和王樹聲率領的紅四方面軍。這裡獨缺紅三方面軍,這個編制本來是留給彭德懷的,但彭老總高風亮節,沒有答應,於是紅軍一共有上述這三大主力。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15師
中央紅軍向上追根溯源的話,最早可以上溯到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這兩支起義隊伍在井岡山會師後,建立了第一支紅軍隊伍,即以朱毛為首紅四軍。朱毛紅軍從井岡山上下來後,逐漸開闢以贛南、閩西為核心的中央蘇區,因為後來中共中央也從上海遷入瑞金,而且成立了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紅軍的總部也在這裡,這就是中央蘇區命名的由來,也就是紅一方面軍為什麼也叫中央紅軍的原因。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瑞金,長征西去。一路跋山涉水,歷盡艱難困苦,先後戰勝了國民黨中央軍和各路軍閥,翻越數座大雪山,渡過多條大河,最終到達西北,和劉志丹以及先期到達的徐海東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師。
1937年八路軍建立的時候,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加上部分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15師,115師的兩大師長分別是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
林彪的革命生涯是從南昌起義開始的,但當時他只是個普通的連長,影響有限。林彪真正的躥升是從井岡山時期開始,毛澤東和朱德發現了他的軍事天才,因此他的職務基本是打一仗升一次,到中央紅軍長征前夕,他已經成長為紅軍絕對主力紅一軍團的軍團長。
和林彪搭檔的是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這位早期旅歐的革命家曾是黃埔軍校教官,也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還有蘇聯的留學經驗,從上海進入中央蘇區後,聶榮臻曾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並和林彪合作,擔任政委一職,共同領導紅一軍團。聶榮臻一生的輝煌有很多和林彪直接相關,如紅一軍團時期、八路軍115師時期,以及三大戰役平津大決戰時期。
林彪雖然是八路軍115師師長,但在抗日戰爭中他的出鏡率並不高,他先是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平型關大捷,隨後就因被閻錫山的友軍誤傷而缺席了大半個抗日戰爭,即使是復出後,也基本從事後方工作,沒有再帶過兵;倒是解放戰爭讓林彪大放異彩,先是被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一路追著逃過鬆花江,差點逃往蘇聯,隨後他實現反殺,在東北所向披靡,只用了兩個月就解放了東北全境,之後一路追亡逐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解放了大半個中國。
1955年,林彪被授銜元帥軍銜,排名第三,僅次於朱德和彭德懷這兩座無法逾越的大山。
115師副師長聶榮臻正好和林彪相反,他的高光時刻出現在抗日戰爭,他率115師一部建立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成為楔在敵後一頂銳利的釘子,對後世的戰爭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在解放戰爭成為實力強大的華北軍區。而聶榮臻也當仁不讓地成為華北軍區司令員。
1955年,聶榮臻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名第九,次於徐向前而高於葉劍英。
紅二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
紅二方面軍在三大紅軍主力中是一支特殊的隊伍。
說她特殊,是因為紅二方面軍兩支主要的構成部分一支是紅二軍團,由賀龍任軍團長,另一支是紅六軍團,由蕭克任軍團長。
其實,紅六軍團本屬於中央紅軍,在長征前夕,紅六軍團作為先遣隊為大隊人馬探路,一路逶迤西行,和國民黨各路軍閥十數萬大軍進行了血與火的激戰,差點被打散,最終得以和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
紅二、六軍團存在的意義極其重大,中央紅軍長征初期的目標就是前往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師。長征中,在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之後,紅二、六軍團奉命合併為紅二方面軍,由賀龍、蕭克分任正副總指揮。
鮮為人知的是,賀龍和蕭克不僅是戰友加同志,還曾是連襟。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紅二方面軍以及部分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而賀龍和蕭克也自然成為120師的正副師長。
賀龍是高階將領中最富傳奇的人物,性情豪爽,嫉惡如仇。他很早就當上國民革命軍軍長,為了尋求真理,毅然拋棄榮華富貴加入革命行列,擔任南昌起義總指揮,那時他還不是共產黨員。後來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也只有他敢對張國燾講:“國燾啊,莫要亂講,小心老子打你黑槍。”1955年,賀龍被中央軍委授予元帥軍銜,排名第五,位於劉伯承之後,陳毅之前。
蕭克是毛澤東的學生,性情耿直,有一說一,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先後擔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和第四野戰軍參謀長,1955年授銜時,他被授予上將軍銜,他也是八路軍六大師長中唯一一位不是元帥的。但蕭克不以為意,他有著多方面的才能,長篇小說《浴血羅霄》榮獲茅盾文學獎榮譽獎,而且他是一位長壽將軍,2008年10月24日他於北京病逝時,已經102歲。
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
紅四方面軍曾經是最為強大的紅軍隊伍,在與中央紅軍會師時,中央紅軍因連續與敵惡鬥,已經減員至不到兩萬人,而紅四方面軍卻有八萬之眾。
紅四方面軍是一支英雄之師,來自老革命根據地鄂豫皖蘇區,由紅軍最著名的指揮員徐向前擔任總指揮。徐向前堪稱紅軍戰神,他是紅軍高階將領中最早率大兵團作戰的,當他的黃埔同學最多一人指揮一兩萬人的部隊時,徐向前已經率十萬紅軍縱橫馳騁了。
紅四方面軍也進行了長征,離開鄂豫皖後,徐向前率軍又開闢了川陝蘇區,並尋求接應中央紅軍北渡長江。在那裡徐向前的指揮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四川各路軍閥一聽徐向前的名字就發抖。
1937年,紅四方面軍加上一部分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師長由長征中和紅四方面軍一起戰鬥了一年多的原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擔任,副師長則是紅四方面軍的老長官徐向前。
不過,這一對搭檔並沒有合作很久,劉伯承和新任政委鄧小平(129師原政委、林彪的堂兄張浩去世後,鄧小平接替他的職務)前去開闢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徐向前則前往山東,又於1940年調回延安。劉伯承和徐向前兩位戰神之後再度攜手是在解放戰爭中了,他們分任晉冀魯豫軍區正副司令員,但合作時間不久又分開了,劉鄧大軍前裡躍進大別山,而徐向前則帶著劉鄧留下的民兵武裝開始升級打怪,經過一系列高光操作,勝利解放山西全境。
1955年,劉伯承和徐向前都被授予元帥軍銜,一個排名第四,一個排名第八。
綜述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由於六大師長之前分別是三大紅軍主力的軍事主官,因此由他們繼續統領自己的部隊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延續。這裡面唯一的不同是劉伯承,他並不是紅四方面軍的軍事主官,但他也不能說紅四方面軍一點淵源也沒有,紅四方面軍掉頭南下又北上的時候,作為紅軍總參謀長的劉伯承始終和總司令朱德一起隨紅四方面軍行動。
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六大正副師長,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共有五人榮獲元帥軍銜,他們分別 是林彪、聶榮臻、賀龍、劉伯承和徐向前,而蕭克則被授予上將軍銜。但蕭克可謂第一上將,以他的資歷被授予上將軍銜,確實偏低,但這樣一來,有些嫌軍銜低的人看看蕭克,也就沒話說了,所以素有“蕭克鎮上將”之說。
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六大師長中,115師共走出三大元帥,除了林彪和聶榮臻外,還有政委羅榮桓,“封帥率”排名第一;其次是八路軍129師,走出兩位元帥:劉伯承和徐向前,但政委鄧小平其實也是在元帥名單中的,只是因為他已經轉入地方而未參與授銜,所以應該也算三個元帥;120師走出一位元帥和一位上將,也是十分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