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民族音樂二胡鼻祖劉天華於1895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陰市,同時他也是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劉天華的父親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劉半農和劉北茂是他的兄弟,他們兄弟幾個從小就被豐富的民間音樂所薰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劉天華在江陰參加了“反滿青年團”,第二年跟隨劉半農去往上海,加入了萬國音樂,從此開始接觸西洋樂器和作曲理論的生涯。1932年,劉天華因為猩紅熱在北平逝世,享年僅有37歲。劉天華為中國的民族音樂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二胡的聲音其實是十分嘶啞的,與我們現在所聽到的聲音是完全不同的。吉他、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在中國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改良了二胡,使得受益群眾大幅度增加,這也讓二胡成為了中國的“小提琴”。並且,他改良後的二胡也開創了屬於民族音樂的新時代。1909的時候,劉天華在常州中學求學,那時候他參加了學校的樂隊,開始學習吹軍號。17歲的時候,他開始接觸了西洋作曲理論,後來他參加的劇社解散後,他到華澄小學開始了他的音樂教學生涯。可惜,1915年春天,劉天華的父親去世了,加上他也失業了,心理十分難受,於是偶然的一天他在集市上買了一把二胡,每天都拉奏自己的那把二胡,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得志和滿腔抱負,《病中吟》的初稿也由此誕生。同年秋天,他回到常州中學,在母校建立了軍樂隊和絲竹合奏團隊,經常帶他們到民間進行表演。1916年的時候,21歲的劉天華被評為音樂教員,並且與殷尚真女士結婚。第二年他便向音樂家周少梅學習二胡等民間樂器,後來他趕往河南學習古琴,一路上不停地採訪民間的藝人,收集各種各樣的民間音樂材料。到1920年的時候,劉天華才比較深入地認識到了屬於中國傳統音樂的典雅與精緻。他也經常和熟悉音樂的好友們探索民間音樂和佛教音樂,對音樂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深造。在樂器的蓋樑上,他對自己擅長的二胡和琵琶進行改革製造。對二胡的製作材料方面進行改變和定製,為了達到更好的音色和音量,對琴絃也進行了調整;同時他增加了二胡的把位,提高了演奏時的表現力。為了製作出新的琵琶,他依照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琵琶的品和項,是琵琶有了更加準確的音準,人們可以使用琵琶演奏出半音階了。劉天華早這些民族樂器的改進,也和一些樂器製作廠商進行合作,以便可以達到預期推廣的效果。
而劉天華最重視的一個環節便是記譜法的改進。在它看來,正是因為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不完善,所以無法使得中國古代的音樂完整的流傳下來,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民族音樂的衰弱。他也是第一個將五線譜運用到中國民族音樂上的人,他將五線譜中的節奏、指法等記號與工尺譜相結合,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通行的記譜方法。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劉天華主張進行國樂的改進,反對完全使用西方音樂來取代中國傳統音樂,他認為只有中國自己的音樂才能代表中國人的性格。劉天華在民族樂器創作和演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增添了民族樂器的藝術表現性,,他讓古代不被人們重視的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的獨奏樂器,他被人們認為是近代二胡的鼻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樂家。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像劉天華這樣的改革音樂者,可謂是十分少的,因此在中國音樂史上,他的成績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