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小孩整理為什麼很重要?
只要整理收拾,家中就會騰出更多空間。激發小孩才能與可能性的“契機”才會降臨。
為什麼讓孩子接觸整理收納?
“媽媽,我的校服去哪兒了?”、“前兩天我放在書桌上的練習本呢?”...保姆式的媽媽彷彿是現代中國式的標配童年陪伴,“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的觀念根深蒂固。
在日本的兒童教育中,2015年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收育。其概念是教育孩子收拾物品的重要性,培養孩子整理物品的習慣。例如,不管是上學還是出遠門,日本的小學生們很小時就開始被要求自己整理書包和行李,吃完飯後,需要整理餐具、收拾餐桌等等。
整理收納的習慣和思維對孩子的益處?
空間,有無限的可能性。在書架上擺放新書、在玩具架上擺上新作品、在牆架上掛放新趣物...空間可以為孩子提供與新事物相遇相識的契機。整潔的房間祛除了雜亂的干擾,讓孩子的注意力迴歸在畫畫、學習、遊戲中。
整理還能幫助孩子成長,利用這個整理的過程,讓他有機會貼近生活、理解他人。有了整理的習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去想象更進一步的狀況,譬如“如果東西擺在這裡不收起來,會不會妨礙到別人”“這兩個大小不同的物品是不是應該分開擺更合適”...就這樣,漸漸的他們就會學會為家人、朋友等周遭的人著想,形成體貼的性格.
如何與孩子寓整理於遊戲?
“你的東西為什麼總是亂放呢”、“你看房間整天亂糟糟的”、“能不能稍微整理一下讓我省心一些呢”...這些來自媽媽內心的碎碎念真的管用嗎?其實,怎麼說怎麼教真是一門大學問。
物品分類是整理中的關鍵,類別分好,後續的物品都能夠按部就班。這一步的關鍵:是以孩子為主導、家長輔助。反觀現狀,是不是物品擺放的位置基本都由大人決定,孩子彷彿只能夠聽從呢,孩子放錯了,便會引來亂放、不聽話的責罵,物品分類是能引起孩子對整理熱情的關鍵點,讓孩子或與孩子一同決定物品的分類位置吧,小管家的角色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進而產生責任感。決定好分類後,共同制定“拿出來-放回去”“進一出一”等原則,透過以孩子為主導的實踐,讓孩子開始嘗試擔負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感,並在不斷的實踐中自己體會整潔的妙處、總結整理的經驗。
要怎麼培養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呢?從第一天開始,每天15分鐘,連續21天,一步一步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不僅能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還能教出專注、自信、體貼的好孩子。
15分鐘是一個很奇妙的時間,是孩子能夠堅持一下就到的點,家長每天與孩子協商完成一個小任務,例如收拾床頭櫃、左側衣櫥、學習區一角等,任務可以用“首先、然後、最後”的闡述拆分成三步,讓孩子簡單明瞭並持續完成每一個小目標,用具體的位置和任務取代大範圍的漫無目的。
如何讓孩子做整理收納善始善終呢,趣味性和成就感始終是吸引孩子持續性做下去的紐帶。可以嘗試倒計時的方式進行,與時間賽跑可以點燃孩子的幹勁,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過程中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在音樂的縈繞中,孩子的整理熱情也會不自覺地得以延續。
對於成就感,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前後對比,分別拍下整理前和整理後的照片,透過感受房間煥然一新的感覺,收貨滿滿的成就感,這樣才會更有動力繼續下去。
其實整理就像是闖關遊戲
闖關過後如何守關更為關鍵
整理能夠見證孩子成長的同時
也考驗著家長的耐心和毅力
房間裡給予孩子空間成長
思考上亦要給予探索和嘗試的空間
願每位孩子都能在趣味的整理中
收穫滿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