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子宮頸癌、子宮頸病變的規範篩查與診治,以及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預防接種的宣教和啟動,子宮頸鱗狀細胞癌在子宮頸惡性腫瘤所佔比例呈下降趨勢,而子宮頸腺病變包括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發病比率逐漸增加。子宮頸AIS侷限於子宮頸管黏膜及黏膜腺體,是子宮頸腺癌(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ECA)的前驅病變,絕大多數子宮頸AIS與HPV感染密切相關。子宮頸AIS病灶隱匿,呈多灶性和跳躍性,活檢取材相對困難,常規臨床檢查手段敏感度不高,容易出現漏診及誤診;治療方案也面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為此,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學組)向陽教授等人組織婦科腫瘤領域專家制定本共識,以期為子宮頸AIS的診斷與治療提供合理化建議和參考。
推薦級別及代表意義見表1。
要點內容
一、臨床病理特點
子宮頸AIS常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少數表現為異常陰道流血或排液;甚至缺乏特異性體徵,僅少數患者表現為子宮頸淺表糜爛樣改變。病灶通常鄰近轉化區,約1/3的病灶隱匿於子宮頸管內,尤甚者可深達30mm;部分患者病灶呈跳躍性、多灶性,常規“三階梯”檢查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誤診或漏診,個別情況下診斷性子宮頸錐切術後才得以確診。
二、高危因素
HPV感染與子宮頸AIS發病密切相關,93.9%的子宮頸AIS呈HPV陽性表達,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為80.4%。HPV18DNA檢出率約佔50%,高於HPV16檢出率40%~50%。器官移植、風溼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劑、吸菸等增加HPV感染及子宮頸AIS的風險。另外,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HPV感染的機率,也與子宮頸AIS的發生有關。
三、診斷
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TCT)和HPV聯合檢測是子宮頸AIS的初始篩查方法。TCT診斷為非典型腺細胞(AGC)提示炎症反應性改變或原位腺癌可能,根據AGC細胞病理學分為4類:(1)非典型腺細胞,不能明確意義(AGCNOS)。(2)非典型腺細胞,傾向於腫瘤型(AGC-FN)。(3)子宮頸管AIS。(4)腺癌(adenocarcinoma,AC)。經細胞學診斷子宮頸AIS的靈敏度為50%~69%,準確性為50%,假陰性率高達3.8%~11.7%,單一透過細胞學檢查結果容易導致子宮頸AIS的漏診。
子宮頸AIS與HPV感染密切相關,HPV檢測有助於預測細胞學診斷為AGC發生高級別子宮頸腫瘤的風險。hrHPV-DNA檢測對高級別鱗狀上皮病變診斷的敏感度為95%,較細胞學檢查更為敏感。可作為篩查子宮頸AIS的有效輔助手段。鑑於78%的子宮頸AIS或ECA呈HPV和細胞學檢查雙陽性結果,HPV和細胞學聯合檢測是篩查和診斷子宮頸AIS更為準確的方法。
子宮頸細胞學檢查結果為AGC伴HPV16/18陽性、其他型別高危HPV陽性和無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CS-US)或更嚴重級別時,應進行充分陰道鏡評估、活檢和子宮頸管取樣(endocervical sampling)。
子宮頸管取樣包括子宮頸管搔刮(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和子宮頸細胞刷(endocervical brush,ECB)2種技術。陰道鏡活檢時多采用ECC,可幫助診斷不典型增生,提高特異度。陰道鏡下活檢聯合ECC,較單一陰道鏡指導下子宮頸活檢診斷子宮頸AIS的敏感度大大升高。然而鑑於ECC送病理檢查的樣本需求量多,容易出現取材不足的侷限,推薦陰道鏡活檢時以ECB取代ECC。由於目前ECB在國內尚未普及,臨床評估採用ECC或ECB均可。
子宮頸AIS的最終診斷還需依賴於診斷性錐切結果。疑診為子宮頸AIS而行診斷性錐切術的指徵:(1)子宮頸活檢診斷為AIS。(2)子宮頸活檢取樣陰性,但細胞學為AIS或者AGC-FN。(3)多次細胞學檢查為AGC,但活檢結果陰性。(4)ECC提示AGC但活檢結果陰性。
對於高度懷疑或已確診為子宮頸AIS的患者,需進一步完善影像學如盆腔超聲、盆腔增強MRI等檢查,以排除ECA的可能。
四、治療
1、子宮頸錐切術:無論是否保留生育功能,子宮頸錐切術是擬診或已確診子宮頸AIS的首選診斷或(及)治療方式。診斷性子宮頸錐切術包括冷刀錐切術(cold knife con⁃ization,CKC)與環形電切除術(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
子宮頸AIS錐切術需注意以下幾點:(1)保持切除標本的完整性,避免標本碎片化。當選擇LEEP時,保證一次環切獲取足夠的標本。忌頂帽式LEEP手術(top-hatLEEP)。(2)錐切標本大小與深度需綜合患者年齡、產次、生育意願、陰道鏡結果、子宮頸大小與形狀、轉化區位置,制訂個體化臨床決策。(3)結合ECC或ECB評估切緣。推薦錐切手術中行ECC,具備條件時ECB仍是預測術後子宮頸管病變殘留的有效方法。推薦所有子宮頸錐切術診斷或治療的子宮頸AIS患者,手術應充分評估切緣狀態及行子宮頸管取樣(ECC或ECB)。
子宮頸AIS錐切術的基本要求是切緣陰性。對於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在告知相應風險並知情同意後,可按照上述病理學標準行治療性子宮頸錐切術,並嚴密隨訪。初次錐切術後切緣陽性,有強烈保留生育功能意願的患者,可進行二次錐切手術。二次錐切切緣陰性,可保留生育功能,遵循規範需嚴密隨訪。二次或多次錐切手術的子宮頸AIS患者,若錐切標本切緣病理診斷仍為陽性時,推薦行改良廣泛子宮切除術或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並依據術前影像學評估及術中探查,進行前哨淋巴結取樣活檢。
2、子宮切除術:子宮切除術是無生育要求子宮頸AIS患者錐切術後的首選治療方式。手術時機強調個體化選擇,一般術後4周以上較為安全合理,可降低手術期發熱、組織水腫、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率。對於二次或多次錐切切緣仍陽性患者,推薦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或改良廣泛子宮切除術,同時評估淋巴結狀態。
五、妊娠期子宮頸原位腺癌
1、妊娠期子宮頸AIS的診斷:未規範篩查或需要再次篩查子宮頸癌的女性,第一次孕期檢查時行HPV聯合細胞學篩查。當細胞學檢查提示AGC及以上者應轉診陰道鏡,忌行ECC。陰道鏡下結果輕度異常者,建議在孕後6周行HPV聯合細胞學檢測。陰道鏡下結果異常,或陰道鏡結果正常,細胞學提示AGC及以上合併高危HPV感染的患者應在陰道鏡下隨機多點活檢。
2、妊娠期子宮頸AIS的處理原則:無繼續妊娠意願者,終止妊娠後,治療方式同非妊娠子宮頸AIS。有保留胎兒意願的患者,若無臨床證據懷疑有浸潤性腺癌,應每3個月行陰道鏡檢查,禁行ECC。產後6~8周行錐切手術以明確診斷。高度懷疑有浸潤癌者,妊娠期間可行錐切手術,排除浸潤癌,最佳時間為孕14~20周,同時行子宮頸環扎術,以期延長孕周,降低早產率、剖宮產率與新生兒低體重率。若病理確診浸潤性腺癌,則應根據臨床分期、腫瘤大小、繼續妊娠意願與孕周等實際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
六、預後與隨訪
明確診斷為子宮頸AIS的患者行錐切或子宮切除術後,均強調嚴密隨訪,告知術後病灶殘留與疾病復發的風險,長期隨訪應堅持至少20~25年。隨訪內容包括TCT、HPV,影像學檢查如盆腔超聲、盆腔增強MRI等,以除外浸潤癌及復發。同時關注早期子宮頸癌復發的症狀,如接觸性出血、陰道異常流血及白帶異常等。
1、子宮頸錐切術後的隨訪與管理:治療後每6個月複查1次細胞學聯合HPV及影像學檢查,如果發現異常應行陰道鏡活檢和ECC或ECB。若結果異常時行陰道鏡檢查及ECC,若結果均為陰性,則可將隨訪時間調整為1年1次。保留生育功能者,完成生育後可選擇子宮切除術,若有強烈保留子宮的意願,則須按照風險分層管理原則檢測,尤其是HPV陰性時,可以考慮保留子宮,但需終生監測。
2、子宮切除術後的隨訪與管理:全子宮頸切除術後需長期和密切隨訪,隨訪時間建議至少持續20~25年以上。術後2年內每6個月複查1次細胞學聯合HPV及影像學檢查,若結果異常應及時轉診陰道鏡;若結果均為陰性,則調整為每年1次隨訪。
七、小結
1、HPV和細胞學聯合檢測有助於AIS的早期診斷。細胞學AGC伴HPV16/18陽性、其他型別高危HPV陽性伴有ACS-US或更嚴重的情況,轉診陰道鏡活檢和子宮頸管取樣(推薦級別2A類)。
2、診斷性錐切術的指徵:①子宮頸活檢診斷為AIS;②子宮頸活檢取樣陰性,但細胞學檢查顯示AIS或者AGC-FN;③多次細胞學檢查為AGC但活檢結果陰性;④ECC結果提示AGC但活檢結果陰性。診斷性錐切術需保持切除標本的完整性,避免標本碎片化(推薦級別1類)。
3、具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錐切深度至少為10mm;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至18~20mm;絕經的患者錐切深度應達到20~25mm。錐切手術應進行切緣狀態與ECC或ECB評估(推薦級別2A類)。
4、錐切後切緣陰性且無生育要求的子宮頸AIS患者,推薦補充行筋膜外全子宮切除術,二次或多次錐切切緣陽性,推薦行改良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同時評估淋巴結狀態(推薦級別2B類)。
5、妊娠期AIS,有繼續妊娠要求時,排除浸潤性癌,每3個月1次陰道鏡檢查,禁行ECC。當高度懷疑浸潤性癌,謹慎行子宮頸錐切手術,同時進行子宮頸環扎術。保留生育功能患者術後6個月行細胞學聯合HPV檢測及影像學檢查,必要時轉診陰道鏡活檢及ECC或ECB。術後3年內應每6個月複查1次,無異常後調整為每年1次(推薦級別2B類)。
6、無論是接受子宮頸錐切術或是子宮切除術的子宮頸AIS患者,強調術後嚴密隨訪,告知術後病灶殘留與疾病復發的風險,長期隨訪應堅持至少20~25年。子宮切除術術後2年內應每6個月行1次細胞學聯合HPV檢測及影像學檢查,之後可調整為每年1次(推薦級別2B類)。
原文閱讀
以上內容引自:子宮頸原位腺癌診斷與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2021年版)[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1,37(12):12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