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取消福利分房制度,房地產也經歷過多次低谷期,但總體還是上漲的,畢竟我國GDP每年資料喜人。據中科院統計,21年以來全國商品房均價從2000年的每平米2060元上漲到9760,幾乎每年上漲10%,10%高嗎?相對前些年我國GDP每年最高漲幅12%左右,也算合情合理。
經過20年的經濟增速,相比過去銀行大額訂單的利率4.5-9%的收益率,老百姓更喜歡房產,再加上過去20年的通貨膨脹,這或許是保值率最高的。
隨著“房住不炒”的政策和各地調控政策的出臺,買房“穩賺不賠”的想法被徹底顛覆了,房價逐漸趨於平穩。可是最近網上有人預測5年後全國商品房均價至2萬/平方米,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事實上不僅有網友議論,也有專家對房價走勢持樂觀態度,認為房價終將“穩中有升”。就此專家透露了房價上漲的三個條件。
第一:人口數量
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在減少。1983年我國城市人口比重僅為23%,2019年已上升到61%,我國正在向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靠攏,未來五年城市人口比重將進一步提高(目前發達國家佔比都在72%-76%)。
根據國際知名諮詢公司摩根斯坦利的報告,預計2030年我國城市化率也將上升到75%。從61%再次提高14%這意味著將有2億城市人口繼續湧入城市,必然產生大量的租房和購房需求,房價自然會上漲。
第二:地價成本
房產界常說地價是麵粉,麵粉決定麵包的價格,同樣地價也決定房價。截至去年年底全國11個城市土地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全國50個城市土地銷售收入達到3.67萬億元,同比增長21%。
統計資料顯示,近五年我國地價均價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地價已到約6200元/平方米。按此計算,2021年地價為6800元/平方米,2022年為7500元,2023年為8200元,2024年為9100元。到2025年,將達到10000元,地價1萬房價就差不多2萬吧。這還是全國平均價格,一、二線城市房價具體多少交給未來市場決定吧。
第三:供求關係
中國已經擁有人均1.5套住房,住房擁有率是96%,中國現在的住房已足夠30億人居住。不少網友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住房供大於求的階段,因此房價必然會下跌。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這足夠30億人居住的房子,包括許多農村房屋和郊區房屋,市區空置率普遍很低,最多在15%左右(郊區往往能達到50%左右)。
易居研究院副院長髮布訊息稱,北京一炒房客在重慶賣出180套房子,現實中少數人有很多房產,所謂的普通家庭在一些城鎮居民名下有3套,而有的家庭每天,這就是平均是1.5套。從城市和郊區的需求比較來看,城市的供給小於需求,而郊區的供給大於需求。十年後人們的購房需求也不會改變,像“學區房、地鐵房”一樣,依然是購房的熱點,因為學區內很多家長給孩子買的是“圈子”,這也是“孟母三遷”的原因。因此,國內房地產市場仍然供不應求,房價必然上漲吧。
伴隨經濟發展,基於“衣食住行”的傳統思想,專家推測:房價上漲的機率依然存在。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