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二戰是軍事科技發展舊時代的巔峰,那以導彈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軍事競爭,就是新時代的起步。在德意志,蘇軍意外拿到了不少德意志黑科技武器的研究資料,尤其是德意志已經投入使用的彈道導彈技術。
三年之後,蘇聯技術專家就有了自己的成果,這就是在德國A-4導彈的基礎上研發的短程戰術導彈P-1,
緊接著就是P-11,它的射程相比P-1提高了整整3倍。在1953年,P-11開始正式列裝蘇聯部隊,一下子讓歐美如坐針氈。
P-11導彈是一種幾乎全能的型號。它的衍生作品包括第一代潛射導彈,Р-11ФМ,當時的導彈還只能在水面上發射,遠遠沒有到潛射導彈真正的水平。
P-11的研究開始了一個新專案那就是傳奇的P-17。整個冷戰早期的蘇軍導彈專案,基本上研發的鬥士三位一體式的導彈,也就是動力段、制導段和戰鬥部,三個部分統一的結構。就算燃料耗盡了,動力段的外殼也不會脫落,這是當時的導彈射程短的主要原因。北約給當時的蘇聯導彈起的代號,是SS打頭的,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飛毛腿”系列。它不是代表某一種導彈,而是蘇軍前期研發的諸多彈道導彈品種的總合。
飛毛腿導彈前期的外形特點,就是越來越大,發射車兩邊都有一個壓縮氣體裝置,但是後期隨著蘇軍導彈技術的進步,飛毛腿導彈的體量又開始不斷縮小。9К72戰術導彈系統是蘇軍在上世紀50年代研發的傑作,這種導彈車可以對周圍30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展開打擊,後來這種導彈也成為蘇軍的牌面,出口到阿拉伯國家,東南亞國家,以及蘇聯的友好國家。當時是1962年,我們並沒有得到9К72戰術導彈系統。
飛毛腿導彈是一種十分落後的導彈,但是它的發射架十分多用,可以作為多款導彈的發射車。飛毛腿導彈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現在依然活躍在戰鬥的第一線。
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