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啃老背後的真相:擁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會成為不幸的成年人
文/靜月荷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導讀:
現在“啃老”現象越來越普遍,父母也願意為這代年輕人無怨無悔地付出。無論是結婚、買房,還是日常生活貼補,年輕人似乎離開父母的資助就無法生存了。
不知是父母太寵溺孩子,還是年輕人太喜歡躺平,過無慾無求的“寄生蟲”生活?
01.年輕人啃老,啃得理直氣壯
最近一期《金牌調解》欄目裡,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已經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小家庭。可這位男子卻依然不願獨立,離開父母好像就無法生存了。
這個兒子覺得父母手裡有現金就是不給他,他刷母親的信用卡,讓母親替他還借款。兒子聲稱要投資做專案,父母不給錢就是不支援他。他想把家裡的店鋪做抵押貸款,如果父母不給他錢,他就和媳婦離婚。
兒子不知從那裡得到一個資訊:投資25萬做過橋,幾個小時可得一萬元。他手裡只有5萬元,讓母親給他打20萬。
面對兒子這樣的要求,想必沒有哪個父母會滿足他的需求。畢竟,在父輩眼裡這是一種投機行為,且不說能不能賺錢,連本金能不能保全都很難說。
可年輕人就認準這是一個發財的機會,錯過了就會影響他們小家庭的生存。
父母沒有給兒子打款,年輕人非常生氣,揚言不給錢他就去借高利貸。面對兒子理所當然地啃老,母親終於發飆:斷絕母子關係。
年輕人這是怎麼了?為什麼不能做一點靠譜的事,腳踏實地去賺錢呢?總想走捷徑、不想付出就想回報?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呢?
就像有人說的:你在想別人的“利”,別人卻在算計你的“本”。許多人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把手裡的本金虧得一塌糊塗。
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朋友,她是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的。從小沒有吃過苦,更不知道賺錢的艱辛和不易。
她談男朋友,只注重外表。第一個男朋友,向她借50萬元做投資,結果血本無歸。當她意識到這個男孩子不靠譜時,果斷轉身,50萬也不要了。好像父母的錢是大風颳來的,沒了就沒了,一點也不心疼。
談的第二個男朋友,又向她借40萬,玩改裝車,又是一個靠“興趣”生存的人。好在她與這位男子結婚了,也有了孩子。
只是,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存,還依附著孃家貼補:父母的三套房子在女孩名下,她坐享房屋租金。就連孩子的奶粉都是母親在默默提供的。
對此,女兒享受的心安理得,毫無愧意。甚至覺得父母的財富就是她的,與其放在那裡,還不如供她享用。
後來,母親實在忍不住了,已經三十多歲,都有自己的孩子了,怎麼還不能自立?要肯老到何時呢?
主持人塗磊對女子說:“要自立就從今天開始,把房子過戶給母親,自己獨立生活。”
母親竟然當場答應了,女兒也表示:可以。
真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上一輩的父母哪一個沒有吃過苦?哪一個沒有經受過“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至暗時刻。但他們都挺過來了,正是因為父輩吃過太多苦,才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
而結果卻是:年輕人從小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長大了卻不懂得珍惜,更不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
他們啃老啃得理直氣壯,說什麼:你們掙錢不就是為了我嗎?在我最需要用錢的時候不給我,等到我不需要的時候,你的錢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年輕人之所以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孩子有責任,但父母的責任更大。
02.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後面,都有無原則退讓的父母在默默付出
春節期間,讓年輕人痛苦的不光是被父母親戚的各種追問、打壓,更為痛苦的是他們自己對未來的恐懼、無助和茫然。
已經29歲的沐川,大學畢業後放棄了自己的工科專業,而選擇了一個與專業完全不同的賽道:跨越到傳媒行業。
然而,經過幾年時間的摸爬滾打,他依然只是在此行業的邊緣徘徊,找不到個人的價值所在。
當家人、親戚勸沐川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做一點腳踏實地的事情時,沐川卻表現出各種的排斥、抗拒,說自己就喜歡這個行業。
可事實上卻是:沐川所在的公司經常拖欠工資,他連自己都無法養活,時常還要靠父母資助,才能勉強維持生存。
人們不解:年輕人為什麼要這麼固執,明知前途渺茫,卻還要一意孤行,執著堅守?
按理,一個已經快30歲的年輕人,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而不是繼續在那些看不見希望的賽道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可沐川就是聽不進去別人善意地提醒和規勸,哪怕收入養活不了自己,也依然要一條路走到黑。
對此,沐川父母很無奈,一方面他們不想逼兒子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可當兒子向父母求援時,他們內心又是無助和痛苦的:畢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
當父母沒有能力再幫助他,或者父母不在了,這個孩子該怎樣生存呢?
不得不說,沐川雖然年齡上成人了,可在心智上依然還不成熟。這不僅表現在他對自己人生的定位,對現實的把控,更表現在把自己的感受看得高於一切。
寧肯放棄本科專業,也要捨近求遠去做那些對自己沒有任何優勢的事情。畢竟,對於沐川所從事的“藝術”行業,他既沒有過硬的專業理論做支撐,也缺乏臨場實戰經驗。
事實上,比沐川優秀的專業人才比比皆是,別人尚在等待機會,他想要勝出,機會的渺茫可想而知。
而對一個裝睡的年輕人,當你叫不醒他時又能怎樣呢?父母只能乾著急,希望他能早一天成熟,早一點覺醒。
03.在給孩子吃“糖”的同時,別忘了還需要補充“鈣”和“鹽”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既需要甜蜜、溫柔“糖”的關愛、鼓勵,也需要自立、自強“鈣”的提升,更需要苦難、挫折“鹽”的磨礪。這三樣東西,在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事實上,甜食能滿足大腦能量的需求,讓孩子產生愉悅和快樂之感。家庭教育中的“糖”,主要是指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鼓勵。它就像節日裡的巧克力,充滿了香甜的溫暖,可以讓孩子放鬆,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天性。
因為,來自父母的鼓勵和讚賞對孩子來說,就是甜蜜的愛。只要父母願意用溫暖和寬容陪伴孩子度過漫長的童年、讓人焦慮的青春期,甚至成年後的年輕時光。孩子大多都會充滿自信,在人生路上也能遇到最好的自己。
然而,如果父母給孩子吃的“糖”太多,讓他在“蜜罐”裡待得太久,就會讓他生出一種生活就是享受,父母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甚至誤以為人生就應該是他希望的樣子。
不得不說,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甜密”的誤區,忘記了在給孩子吃“糖”的同時,還需要補充一些“鈣”和“鹽”。因為,生活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的,而且,有甜必有苦的。
如果在孩子小時候,既讓他嚐到了“糖”的甜蜜,也讓他體會到挫折、苦難,甚至失敗的打擊,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一課。
然而,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太小,沒有心理承受能力,生怕一點打擊,會讓孩子幼小心靈受到傷害。其實,這完全是父母多慮了,孩子只有在經歷一次次生活的磨礪,內心才會變得更加堅強,也才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就像沐川從小在母親呵護下長大,他的願望總是能得到滿足。即使他提出過分的要求,母親也不會拒絕。父母覺得孩子還小,等他長大就好了。
在沐川一次次提出,要學繪畫、吉他、街舞、長笛等時,儘管母親知道兒子沒有長性,可又覺得也許這次是真的呢,只有試過才知道是否適合他。
也許這是母親的一廂情願,可事實上,沐川的興趣轉移太快,長則三個月,短則一個月,熱情過去了,一切又都歸於平靜。
面對兒子的種種“不靠譜”行為,母親用的是“甜蜜”教育,沒有指責,也沒有嚴厲批評。仍然相信兒子長大後,一切會好起來的。
只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性格已經養成了,無論做什麼都要依照自己的心願。當父母提出不同意見時,早已養成“自負”、“剛妄自用”性格的兒子,哪裡還聽得進父母的逆耳忠言呢。
不知道沐川還要走多少彎路才能夢醒,才能迴歸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04.有著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
一項資料顯示:我國約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有25萬人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無法跨越心理障礙選擇了輕生。為什麼我們身邊有這麼多的青少年,他們的心理會如此脆弱呢?
美國心理專家德紐曼說:有著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
事實上,童年幸福的孩子,從小隻嚐到“糖”的甜味,沒有感受到其他滋味,所以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起其他同齡人自然就要弱一些。
然而,看看身邊那些成功的人、有出息有本事的人,哪一個沒有經受過挫折、失敗的打擊呢?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經歷過挫折的打擊之後,才能獲得與生活抗衡的力量。而我們的父母總是小心翼翼地去保護孩子,不讓他們經歷挫折和失敗,更是把所有苦難都扛在自己肩上,把孩子放在“蜜罐”裡,讓他們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溫暖”。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讓他們直面挫折、失敗,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以增強面對挫折的能力。
如今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哪有與惡劣環境抗衡的能力呢?儘管他們年齡已經成人,可心理上,他們還沒有“斷奶”,還要依靠父母的“援助”才能生存下去。
事實上,那些能成功站到金字塔頂端的人,往往不是智商最高的人,而是一直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人。他們不斷遭受挫折的打擊,而又能不斷地從挫折中療愈自己,找到戰勝挫折的途徑,不斷排除障礙、解決困難,直到最後成功的到來。
也就是說,孩子要想有幸福的成年生活,作為父母就應該教會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能力。而抗挫折的能力,就是培養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
要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父母就要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在給孩子吃“糖”的同時,也要讓他嚐嚐“酸、鹹、苦、辣”的滋味。
一個人只有學會和生活妥協,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現實的不完美,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才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
家艾希莉認為:當你想要改變的時候,最根本的不是說刻意去改變什麼,而是平靜的接納現實。“接納”才是追求寧靜與幸福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我是靜月荷,感恩遇見,感謝閱讀。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