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活下去”到“非活即死”,萬科為什麼一直“活”在危機中?
在日前的萬科2022年年會上,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鬱亮在總結髮言時表示,2022年是集團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一年,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背水一戰”就是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
2017年以“卑微”的身份,在王石耀眼的光環中接棒萬科,並在擔任萬科董事會主席不久就提出“活下去”的口號,起初,很多人以為這是鬱亮在給自己可能的“失敗”鋪墊,以便於在萬科一旦出現問題,能有一個臺階可下,甚至可以用於推卸責任。但是,實踐證明,鬱亮地“活下去”並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給自己找臺階、砌鋪墊,而是房企面臨的生存困境就是如此。即便那一年恆大的許家印當上了“首富”,給了“活下去”的萬科一個太過鮮明的對照,鬱亮也沒有因此感到很沒面子,而是堅持自己的口號,並在此後多次提到萬科要“活下去”。
結果是,喊“活下去”的萬科確實活下來了,且活得總體還算滋潤,沒有喊“活下去”,甚至繼續擴張的房企,如今卻都遇到了困難,有的已經出險,有的隨時可能出險,有的則在勉強維持著。而此刻的鬱亮,又一次地喊出新口號,“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而這句口號的背後,就是“非活即死”的要麼活、要麼死,甚至不給自己留一點後路。沒有後路,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退也不是,停也不是,只有進,才有可能讓萬科“活下去”。
顯然,這是鬱亮在深化“活下去”的內涵,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牆腳,只有反戈一擊,才有可能走出困境,才能避免出現其他企業那樣陷入資金鍊困境的局面。因為,鬱亮非常清楚,就算企業的賬上現金一直比較充裕,但是,就萬科的實際負債來看,這些賬面現金,是經不住多大的風浪的。一旦出現恆大那樣的無現金流入,賬面現金很快就會消耗殆盡。到時候,企業就會陷入癱瘓。
很顯然,鬱亮的危機意識還是挺強的,從他接手萬科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像行走在懸崖邊一樣,時刻提醒自己,要走穩、要走好、要走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下懸崖,並摔得粉身碎骨。
在鬱亮的講話中,有一句話很耐人尋味,“能解決過去累積下來的包袱就有開始新徵程的機會,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而在這句話中,最核心的一個詞,就是“包袱”。這個包袱,不是別的,就是企業累積下來的包袱。因為,一家大型開發企業,經過這麼多年的快速發展,如果說沒有包袱,是不可能的,也是沒人相信的。包袱是什麼?當然只有鬱亮最清楚,也包括萬科的管理層,都非常清楚。我們的理解是,負債應當是萬科最大的包袱,也是最沉重的包袱。
別看萬科的資產量很大,盈利能力也很強,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依靠負債慢慢積累起來的,是與負債結伴而行的。為什麼賬上保持上千億的現金仍然不安全,就是相對於負債而言。賬上的現金,如果不能覆蓋全部短期有息債務,最好能夠達到全部短期有息債務的1.5倍以上,是很難真正安全的。尤其像萬科這樣的高負債企業,只有賬上的現金越多,安全性才越強。其中,縮小債務規模,特別是有息債務規模,是萬科消化歷史包袱最為重要的方面,也是最為艱鉅的任務。
當然,非有息債務,同樣是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雖然非有息債務沒有利息負擔,但對企業來說,佔用的資金越多,對企業越有利。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說,卻是不提倡的,也是不應當出現的現象,它會大大降低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也會影響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此,也要作為企業的包袱最大限度地消化。
如果萬科能夠在消化歷史包袱問題上邁出重要步伐,總債務和有息債務都能降低一半,那麼,萬科的前景將會變得更加美好。不僅是萬科,所有的房企都應當朝著這個目標前行,都要把消化歷史包袱、降低負債、壓縮負債規模當作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這樣,房企才會安全,只有這樣,房地產市場才能穩健發展,房地產行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才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