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蔥焗蟹。阮馬超 攝 |
![]() |
煎墨魚餅。 阮馬超 攝 |
![]() |
爆蝦球。 阮馬超 攝 |
![]() |
爆鮮魷。 阮馬超 攝 |
●阮馬超
沙扒地處南海之濱,自然稟賦,物產豐饒,其地方飲食既保留著傳統,又在美食文化相互影響中不斷創新,形成“鮮、特、新、老、土、全、妙”的美食特色及飲食文化。
沙扒美食七字訣
“鮮”即追求鮮活。原材因產地而鮮,美味因選材而鮮,鮮活魚蝦海產等生鮮,是沙扒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鮮蹦活跳的生猛活鮮、網箱撈起的活魚、剛上岸的小刺網裡的“早水魚”、當晚回港的“晚水魚”等,成了人們買生鮮的首選。品種繁多又鮮活的海產,為烹製出味道鮮美的佳餚提供原材保障。對於活魚生鮮,沙扒人習慣以清蒸、清煲、生滾湯等方法來烹製。“近海食鮮”早已成為沙扒人的飲食傳統和生活追求。
“特”即發展特產,成就特色美食。沙扒魷魚肉厚鮮甜;青洲海膽鮮滑味美、石斑肉韌鮮美,甜酸海蜇皮鮮脆爽,姜蔥焗蟹唇齒留香;書村白斬鴨、白切豬頭皮油而不膩,炸番薯、炸香芋粉香酥脆,廣受遊客青睞。
“新”即追求新意,創新美食菜式。沙扒在吸收改造異地新菜式的同時,進行地方菜式創新。沙扒菜在保留廣府菜的清淡的基礎上,改變了廣府菜放糖調味的習慣,以突出天然真味;在借鑑潮汕菜系的精巧的同時,又去掉了潮汕菜系配料的繁雜,代之以魚汁、魚露、豆豉、蠔油、蝦醬、黃豆醬等配料。與此同時,在廣州流行的涼拌青瓜、燕麥百合南瓜羹,在潮汕地區流行的牛筋丸、魚蛋等,很快走上沙扒食肆的餐桌,沙扒人還研製出魚露煲、泥猛煲豆醬、莆魚炆酸菜、鯊魚煲薏米、蝦醬蒸腩肉、蝦醬炒豆角、鹹水豆腐等風味菜式,更有幹煎墨魚餅、煎炸墨魚球、椒鹽蝦姑、馬鮫魚丸、爆蝦球、爆鮮魷等獨具特色的品牌菜。
“老”即保留和挖掘傳統美食,傳承傳統制作工藝。沙扒人口味精刁,卻喜新不厭舊,葉貼、灰餈、粉皮卷、蠔仔角、煎餈、水糕、粽子、綠豆海帶糖、涼粉、瓊芝膏等地方傳統特色小食,本地人百食不厭,外地食客大飽口福。對於粉皮(鮮河粉)的選擇,沙扒人更愛傳統手工製作的香韌滑嫩的粉皮。需醃製或預先加工的傳統食品,對製作工藝過程也更為講究。
“土”即土方法,把食材製作成為特色美食。例如窯焗雞,先把雞抹上調料,用錫紙包好,待泥窯燒至通紅,熄火後搗碎燒紅的泥塊,把包好的雞、雞蛋、番薯等食材放置於窯中,並蓋之以燒紅的泥,掩蓋十幾二十分鐘後便可食用。
“全”即獨特的烹調方法,把單一的食材製作成為特色美食以及多樣菜式。例如,馬鮫魚,可煎,可炆,還可以製作成馬鮫魚飯。對於清煲雞的烹製,沙扒人會把雞內臟和雞血一起清煲,雞的肉質和湯水會更加鮮甜,同樣的做法也用在了煮金鼓魚湯上,煮湯時把魚膽放在一起蒸煮,其味鮮甜回甘。除此之外,把豬頭皮、上肉、豬舌、豬肚、豬肝、粉腸、寸金等一起燙煮、浸泡,這樣做出來的“白切豬雜”也會特別香嫩爽口。
“妙”即奇妙、巧妙、絕妙。沙扒人不但對食材精心挑選、巧妙利用,他們在菜式的稱呼上也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絕妙的“生死戀”,是把鹹魚片和鮮魚片相間配置製作成菜,其味鹹淡相宜,鮮美鹹香;大好意頭的“八寶飯”,選用上好的糯米配上果仁、陳皮、紅棗等八種材料精製而成,糯香滑嫩,甜而不膩;“貴妃伴月”是把個頭大、肉質豐滿的沙白螺伴以粉絲一起蒸制,色鮮豔白,味鮮透頂;“鴛鴦菜生”則是把白菜和芥菜切成小段混炒,其味清脆平淡,其意迴腸沁心。
更令外地人羨慕不已的是,沙扒沒有大都市的喧囂與緊繃著的生活節奏,人們生活悠閒。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與豐富的物產資源,使得人們在追求和創造美食的同時,得以感受生活的簡樸與幸福。在這裡,酒樓林立,食肆滿街,食客盈門,大排檔燈火通宵達旦,美景美食相得益彰。
沙扒特色佳餚
食在沙扒,其名不虛。海鮮味美,小吃稱奇;色香俱佳,菜式琳琅。以下列舉不足以概其全。
清蒸海鮮,龍蝦切分兩邊攤開置碟,鮑魚刷洗後置碟,撒上蒜蓉蒸之,上鍋前撒放蔥花、滴上花生油少許即可。清蒸後的蝦肉鮮嫩可口,汁濃香,鮑魚肉厚爽口,汁鮮香濃。尤以青洲海域產的外殼帶青色斑點的龍蝦(俗稱青龍)為佳。
姜蔥焗花蟹,花蟹扳成或切成數塊,置於油鍋中,伴以薑片翻炒片刻,加入調料、清水少許,隨後放入蔥段焗熟便可。焗好的花蟹肉質鮮嫩,色香俱濃。花蟹以體肥為佳。
煎墨魚餅,將墨魚餅置於鍋中,文火煎至表皮金黃色即可上鍋。幹煎墨魚餅彈香嫩滑,別具風味。以手工製作的墨魚餅為佳。
爆蝦球,又稱炸蝦碌。將蝦身部分去殼,沿蝦脊開半口,上油鍋伴以蒜粒爆炒至表皮金黃色,放入蔥段、鹽少許,片刻即可上鍋。爆蝦球肉厚實,味鮮香。以個頭大海蝦為佳。
爆鮮魷,將鮮魷清洗好待幹,上油鍋伴蒜粒爆炒至熟,放入蔥段、鹽少許,片刻即可上鍋。爆鮮魷肉厚脆口,味鮮香。以沙扒海產個頭適中體肥之鮮魷為佳。
炸松子鱔,將白鱔除頭去骨,魚肉切成兩半,再橫刀把魚肉片成松子表紋,隨後切數段,沾上米粉漿,置於油鍋中,文火炸至表皮金黃色後上碟,把煮制好的甜酸醬料澆到炸好的鱔片上面即可。炸松子鱔表皮鬆脆,肉鮮香,酸甜可口。
大雜燴,通常食材有筍乾、木耳、蝦、蠔、墨魚片、瘦肉等,配料有蒜、姜、蔥、芹菜、香芹等,調料有油、鹽、醬油、蠔油、糖、味精、生粉等。油鍋先下姜蒜,後放筍乾翻炒片刻,再倒入其他食材和芹菜,後放蔥加調料,上碟後置香芹於面上。大雜燴因食材多樣故名,其風味獨特。
海鮮炒飯,需選用新鮮、豐潤的海膽肉,或新鮮的馬鮫魚(魚肉切粒),以及彈性好的米飯。加熱油鍋,放入海膽肉或馬鮫魚肉粒炒至五成熟,倒入攪拌鬆散且經冷卻的米飯,翻炒至米飯彈跳、鮮香四溢,加鹽少許、撒上蔥花,即成出鍋。海膽飯成色金黃,入口彈香,膽黃的鮮味回甘齒唇;馬鮫魚飯魚味香濃,入口彈香。
炸蔥瑪,書村一帶稱煎銅殼餅。傳統的蔥瑪製作方法是在圓形的銅板上先抹一層米粉漿,然後放上蔥花堆成圓錐狀,頂端再放一些小鮮蠔,隨後淋上米粉漿把蔥堆和蠔包裹,最後放到燒滾的油鍋裡煎炸。炸蔥瑪儲存有蔥的濃香、蠔的鮮甜,表皮香脆,過齒留香。(注:“瑪”是陽江地區對米制糕點或炸物的統稱。)
炸番薯,番薯去皮切成小方塊狀,沾上米粉漿,置於燒滾的油鍋中炸至金黃色,上鍋伴糖漿、椰子絲、白芝麻即成。炸番薯皮脆裡粉,甜香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