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徵收房地產稅的話題升溫,有關取消公攤面積的輿論再起。公攤面積存在多年,伴生的一系列亂象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關於公共空間的計算,始終是筆糊塗賬。如果購房合同上不註明得房率、套內面積等詳盡資料,老百姓購買期房很大程度上如同開盲盒,撞運氣。
公攤面積背後利益空間巨大,易滋生諸多弊病——公攤被挪作商用,本應屬於業主的收益不知去向;公攤面積對應的裝修費、物業費等易被重複徵收。為減少相關社會矛盾發生,當前亟須提高房地產市場透明度,將取消公攤面積納入規劃中,長遠籌謀、穩步推進。
購買110平方米的住宅,到交房時卻發現套內面積僅有60多平方米,公攤佔比近46%。這是近期發生在某東部沿海城市新交付樓盤的真實一幕。儘管有超高層住宅樓部分建築外牆厚度計入公攤面積的客觀因素,但由於購買期房事先並不知情,不少業主看到房屋“廬山真面”後心理落差巨大。畢竟,公攤面積在價格上並未打折扣,動輒每平方米幾萬元的真金白銀,被隔在了房門之外。
通常來說,公攤面積包含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裝置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等。公攤面積究竟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恐怕絕大多數購房者並不清楚。即便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究竟哪些專案被計算在公攤面積中,其中的比例和係數又是如何確定的,如此種種,想完全搞清楚也並非易事。
圍繞公攤面積,還有一筆糊塗賬。小區中司空見慣被出租出售的地下車庫、內部經營性場所等,是否被算在了公攤面積中?在一些答案為“是”的小區,出租出售的收益理應由全體業主共享。但在現實中,能夠將業主公攤面積經營收益返還的情況極少。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一些小區,就地下車庫是否應該收費,開發商、物業與業主爭論不休了。
公攤面積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還會跟裝修費、物業費、供暖費等五花八門的費用繫結在一起,甚至伴隨房屋的整個生命週期。一些供暖部門、物業、裝修公司在計費時,往往傾向於選擇更有利可圖的建築面積收取費用。公攤面積糊里糊塗,卻要常年為此埋單,人們覺得不合理也在情理之中。
面對取消公攤面積的呼聲,有一種聲音認為,取消公攤面積後,開發商勢必提高套內單價,房屋總價可能相差無幾,只是換湯不換藥,故而沒有調整的必要。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對於購房者來說,能夠住上明明白白的房子,不再為一筆接一筆的糊塗賬埋單很重要。這更關乎公平。
應探索用套內面積替代建築面積計價,將公攤面積“水分”擠出去。從宏觀角度而言,這可以使房地產市場統計更科學,更真實地反映群眾現階段的居住條件,更敏銳地揭示市場行情變化,為房地產稅徵收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為政府針對房地產市場出臺調控措施提供更有價值的資料參考。
取消公攤面積,尤其意味著杜絕其伴生的貓膩與漏洞,從源頭避免大量矛盾與糾紛,保證市場交易更公平透明。
當然,試圖一蹴而就取消公攤面積並不現實,畢竟房地產交易、持有全流程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有一個轉換的過程,其中還涉及眾多既得利益者。因此,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分步驟有序推進,逐漸推開按套內面積計價的房屋銷售模式。在過渡階段,相關部門可在明確公攤面積範圍、標準上下功夫,實現源頭治理,加強全流程監管,及時封堵漏洞。
此舉既是為營造公平透明的房地產市場環境服務,也是為適應長遠改革,接續房地產稅、房屋產權到期後的相關政策等未雨綢繆,最終服務於民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來源:“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