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恆大集團事件,想必大家也有所耳聞。更令網友震驚的事情是,恆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自有資本39個億,貸款2萬多億,500多倍槓桿。因為500倍槓桿衝擊力太大,引起網上一片譁然。
槓桿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誘惑,讓許多企業和個人都趨之若鶩?今天小鷹就來跟大家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槓桿,簡單地說,就是股權投資基礎上企業再借債融資,把債權引入企業的資本結構,債權與股本的比率就是槓桿。比率越高,槓桿越大。
具體情況,我們透過具體數字來說明。
某公司擁有1000元的股本,即股東在公司創立時投入1000元的初始投資。這1000元進入公司成為公司的資產,公司用這些資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為股東創造利潤。
如果公司收益為100元,則股本回報率是10%(100/1000)。
如果公司創立時股東投入500元,即股本為500元;借款500元,利率是5%。此時,我們說公司加了槓桿,槓桿率是1(500/500),俗稱1倍槓桿。假設同樣是100元的收益,1倍槓桿創造的股本回報率為15%(100元收益-25元利息=75元淨收益;股本回報率=75/500=15%)。
如果公司股東僅投入100元設立公司,發行900元的債券,利率還是5%。此時槓桿率是9,即9倍槓桿。股本回報率將達到55%(100元收益-45元利息=55元淨收益;55/100=55%)!
55%和15%相比,整整將股本回報率提高了接近4倍,只要公司賺錢,債權融資的比例越高,債券與股本的比例也就是槓桿越高,帶給股權投資人的回報也就越高!這是一件何樂而不為的事情!因此,股權投資人更願意其所建立的公司用債務融資,公司收益越高,債務融資的利息佔收益的比例越低,股權回報率就會越高了。
當然,這是公司賺錢的情況,反之,假如公司收益不及預期,甚至虧損,槓桿所帶來的反作用力也是很可怕的。
假設公司的收益僅僅為50元。如果公司1000元的資本全是股本,則股本回報率為5%(50/1000)。如果公司的股本是500元,債權資本是500元,即槓桿率是1,且利率為10%,則股本回報率變成0%(50元收益-50元利息=0元淨收益)。
如果股本是100元,用9倍槓桿債務融資900元,利率是10%,其股本回報率將是-40%(50元收益-90元利息=-40元淨收益),而不是0%。
而最後一種情況,在法律上的結果就是公司無力償債陷入破產。
除了企業,個人加槓桿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最典型的就是08年的金融危機。在金融危機之前,因為預期房價不斷上漲,很多人無視自己的還款能力,用房子抵押向銀行借款買房。希望從房價上漲中獲利。結果,房價暴跌,很多貸款買房者無力償還貸款,選擇破產違約。
再舉一個更貼切的例子。假如張三自己只有1萬元,想炒股怎麼辦?別擔心,有券商,券商借張三9萬塊。張三拿著1萬塊本金,去炒10萬元的股票。他就有了10倍的槓桿。
那麼,券商為什麼借張三9萬元,券商是慈善家嗎?當然不是,從券商那裡借錢,是有要求的,賺的錢需要按一定比例分給券商利潤的,也就是所謂的利息。假設張三用1萬元的本金賺了10萬元的利潤,他就想用10萬加槓桿;賺100萬的利潤,100萬再加槓桿,賺1000萬的利潤,真的有可能一夜暴富。
但問題是,這中間的風險有多大?如果張三買的股票跌了呢?假設由10萬元跌到9萬元,券商會要求他補倉,把1萬元本金補回去。如果不補倉,那券商要強行平倉, 強行將自己的股票賣出,券商收回自己的9萬元,這就是爆倉。這其中的損失是張三的,券商不承擔任何損失。
綜上,可以看出,槓桿是把“雙刃劍”,與我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我們在進行投資的時候,為了取得一定的收益,很容易受到“槓桿”的誘惑,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很多朋友會被衝昏頭腦,甚至會有很多朋友加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槓桿去炒股,爆倉後傾家蕩產,不僅自己本金沒了,還欠券商大筆錢。
本文原創自公眾號:鷹理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