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頭痛來襲,或全頭,或前額,或兩側……痛感明顯,或刺痛,或脹痛,或隱痛……唉,滋味可真不好受!痛時無法集中精神,工作、學習都耽誤了,這可如何是好?陳瑞春老師曾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幫助不少患者解決了頭痛之苦,陳老師是如何做的呢?一起來讀醫案吧。
病案1
章某,男,16歲,學生。1997年10月8日初診。
患童長期頭痛,其痛在頭前額、兩側,緊束脹痛,痛甚則頭頂有如蓋子緊扎抽痛。多因風寒誘發,或是學習緊張勞累,則疼痛不休,痛則流淚,坐立不安。飲食尚可,口味微苦,大便偏幹,每日或隔日1次,睡眠在不頭痛時安靜,如頭痛則影響睡眠。CT檢查頭顱未見異常。神經科診斷:神經性頭痛。脈浮弦兩寸關偏旺,舌淡潤薄白,中後根稍膩。
處方:
葛根15g,防風10g,法半夏10g,黃芩10g,刺蒺藜10g,殭蠶10g,鉤藤10g,菊花10g,夏枯草10g,天麻10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1月19日。服前方7劑後,頭痛明顯好轉,在服藥期間未發現持續性疼痛,偶爾會短暫疼一會兒,能堅持學習,未見有疲勞感。飲食、二便、睡眠皆正常。舌象正常,六脈均勻和緩。囑繼服前方10劑,隔日1劑,以資鞏固。
數月後隨訪,疼痛未再發,臨床痊癒。
按:本案頭痛實因風寒鬱遏,加之學習緊張,故而長期疼痛不休。方中葛根、防風、刺蒺藜祛頭風散寒,天麻、鉤藤、殭蠶亦為風藥,所不同者,前者疏風散寒,後者平息肝風且兼透散,這兩組風藥,共同組合後外風可祛,內風可平,均有透達外散之功效。伍入黃芩、半夏和胃清膽,調和寒熱。加菊花、夏枯草平肝明目,兼佐疏風,甘草協調諸藥,共奏祛風散寒,和胃平肝之功,故而能治風寒鬱遏之頭痛。
本方實宗《張氏醫通》之選奇湯改制而成。臨床上可因人而異加減化裁,是一張治頭痛的有效良方。
病案2
陸某,女,41歲,工人。1974年7月10日初診。
病者經常反覆頭痛,經西醫診斷為血管神經性疼痛。前醫以四物湯養血,以天麻鉤藤飲祛風,以止痙散定痛均未顯效。目前頭痛以前額兩太陽穴痛甚,痛如抽掣樣,痛時眼睛發脹。夜煩多夢,精神抑鬱,大便不暢,口苦舌燥。血壓正常。月經正常,月經前後必發頭痛。脈緩弦,舌質偏紅,苔薄潤。
處方:
葛根15g,防風10g,刺蒺藜10g,天麻10g,鉤藤10g,殭蠶10g,夏枯草15g,當歸6g,赤芍15g,黃芩10g,法半夏10g,珍珠母15g,靈磁石15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劑,稍涼服。
二診:7月15日。服前方後,頭痛如失,精神清爽,夜寐安寧,食納增加,口和舌潤,脈緩,囑繼服5劑。後以杞菊地黃丸鞏固。隨訪1年多,病未復發,多年痼疾,一方治癒。
按:血管神經性頭痛,多為血虛生風,又受外風侵襲,故反覆發作。方中用葛根、防風、刺蒺藜祛外風,且不耗散。以天麻、鉤藤、殭蠶祛內風。配當歸、赤芍養血,配黃芩、半夏、甘草和胃清熱,用夏枯草平肝,用珍珠母、靈磁石重鎮平肝,全方共奏養血息風,和胃重鎮之功,主治偏頭痛,療效可靠。
筆者將此方命名為偏頭痛方。
圖書推薦
本書上篇“經方實踐”將臨床所用經方,以及有一定心得的方藥歸納成文,其中“方意新解”是對傷寒方的全面認識,並賦予其新意。中篇“醫案實錄”是臨床醫案的記錄,病種甚多,療效較為確切,沒有空談和不實,足茲臨證參考。下篇“醫話實說”是隨筆,但不重文采,只是實話實說。旨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事一議地勾畫出來,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附篇,對幾個不同的問題做了探討。
版權宣告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陳瑞春傷寒實踐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陳瑞春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