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主+
第2009期
“嗚嗚嗚”——伴著清脆的汽笛聲,“阿魯阿家”號觀光小火車滿載著遊客緩緩開動。
小火車途經4.5公里的環村觀光線,串起了特色各異的靈芝農場、竹園農場、桃花農場、蔬菜農場、石斛農場……
沿途可見翠綠的竹林、流淌的清溪、盛放的玫瑰,還有民宿、露天影院、房車基地等各類休閒旅遊設施。
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魯家村還是一個髒亂差的浙北窮山村,全村的經濟在縣裡倒數,村集體的外債就有150萬元。
為何僅僅數年,它就能蛻變成為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年接待遊客60萬人次,其紅火程度一點不亞於前兩年的陝西袁家村。
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魯家書寫鄉村振興“綠色奇蹟”的密碼,究竟在哪裡?
籌到1700萬建設資金
魯家村沒有名川大河,沒有名勝古蹟,沒有傳奇故事,沒有名人故居也沒有產業優勢,它確實太平平無奇了。
不止沒有任何優勢資源,原先的魯家村更是又窮又髒。
2011年之前,全村甚至沒有一個垃圾箱,在全縣衛生檢查中,魯家村排名倒數第一。
2011年的魯家村
把村子搞乾淨,成為朱仁斌上任後的頭等大事:
每週,他都會開著車在村裡轉悠,後備廂裡放著掃帚和簸箕。路邊的垃圾,掃乾淨;河裡的垃圾,撈起來;看到村民亂扔垃圾,就去勸導。
變乾淨的魯家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在安吉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中,加入精品村的建立行列。
不過,要建立美麗鄉村精品村需要投入約1700萬元,錢從哪裡來?
“我接手的時候,村集體賬戶上只有6000元,還負債150萬。”
魯家村6年間的變化
朱仁斌開始了一系列籌錢舉措:
利用建立美麗鄉村精品村的1000平方米建設用地,建了20間三層村民聯建商住兩用樓,籌集了450萬;
鼓勵在外經商的鄉賢回鄉投資,並聘請他們為美麗鄉村顧問,獲得300萬元的捐款;
村集體流轉土地獲得了60萬元;
拍賣閒置多年的村小學用地獲得186萬元;
整合美麗鄉村建設補助金和各項涉農專案資金,共計補助357萬元;
整合交通、水利、環保等農村專案建設資金300多萬元。
透過盤活土地資源、專案資金整合、用政府投資撬動社會資本、實行農村集體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創造性的舉措,他終於完成了1700萬的資金“拼盤”。
有了資金保障,兩年時間裡,魯家村完全變了一個模樣。
泥濘不堪的土路和寸草不生的荒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的柏油馬路和一排排精緻的小洋樓,13個自然村實現了美麗鄉村全覆蓋。
小洋樓
村子一角
開門即花園
滿村皆風景
投入300萬,做頂層設計
而魯家村成功的關鍵因素,則在於頂層設計規劃上下的功夫。
2013年,魯家村耗資300萬元,聘請了廣州頂尖設計團隊,歷時一年半,對整個村子做了環境規劃、產業規劃和旅遊規劃。
這麼一筆重金捨得砸在前期,著實是智慧,畢竟初期科學的頂層設計才可以保證專案不走歪。
在農業上,魯家村開創了家庭農場叢集模式,一個個的家庭農場因“小地”制宜,充分利用村內的各種低丘緩坡和微景觀,建設了18個各具特色的家庭農場。
18個不同主題的家庭農場
其中包括一個核心農場,位於中心村,其餘17家農場錯落有致分佈在四周。
18家農場分別以野山茶、特種野山羊、蔬菜果園、綠化苗木、藥材等產業為主,沒有一家重複,避免惡性競爭。
農場裡的智慧大棚
充滿科技感的民宿
綠皮車廂變身咖啡屋
農場親子活動
此外還設計了一條前文提及的4.5公里的環村觀光線,將分散的農場串點成線。
觀光小火車把這些山水間的特色農場串聯起來,把優美的田園風光變成了別具特色的“農產品”。
儘管80元每人的車票價格不便宜,仍有遊客專門慕名而來乘坐。
在旅遊上,魯家村的整體佈局是一中心兩環四區。
一中心是遊客服務中心,約200畝,由火車站廣場、停車場、生態湖和兩棟建築組成;
兩環是兩條觀光環線,觀光火車環線和觀光電瓶車環線,其中觀光火車環線是一條科普專列,春夏秋冬為綠化主線,設定二十四節氣牌,遊客觀光的同時還能瞭解一些科普文化;
四區是 18 個產業支撐的農場。
打造一個可靠的盈利模式
家庭農場聚集區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能不能盈利就是最好的檢驗方式。
魯家村在組織架構上,以“公司+村+家庭農場(農戶)”為盈利運作模式。
公司統一負責全村的旅遊基礎設施配套、運營管理、市場推廣,指導農場的產品銷售與定價;
村集體則把握方向,提供土地流轉等中介服務,併為公司和農場爭取政策和專案上的優勢;
農場負責施工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等。
魯家村遊客服務中心
現在的魯家村,收入主要由土地流轉的租金、旅遊區提供的就業薪酬、村集體分紅以及村民自主經營收入四大塊組成。
短短6年間,魯家村村集體資產從負債150萬元增加到2.5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9500元增加到32850元。
而且,魯家村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機制。
村集體、旅遊公司、家庭農場主和村民都能從中獲得相應的收益,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
在農場的投資運營層面,魯家村引入外部資本,對農場進行專案投資和運營管理。
目前已有10多億的工商資本投資這些家庭農場。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政府部門在交通、河道、環境等領域的專案資金建起的基礎設施專案,也被魯家村村集體折算成股份。
在引入專業的旅遊公司經營整個魯家村田園綜合體專案時,村集體因此佔了49%的股份。
這種將財政資金轉換成村集體股本的創新做法,使魯家村村民有了收益保障。
鮮花農場
魯家村下一步的目標是要帶動周邊三個村一起發展,丟擲“區域性”經營概念:
以魯家村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的南北莊、義士塔、赤芝3個村,構築“1+3”格局,專案規劃範圍總計55.78平方公里,打造成國內田園綜合體標杆。
每個村莊都能不平凡
“我們魯家村沒有古村落,沒有歷史文化名人,沒有驚豔的自然風光,更沒有產業支撐。”
村支書朱仁斌坦言:“我們‘四無’鄉村能做的,其他地方也能學。”
確實如此,很多農文旅專案能夠發展起來,很大一部分是依託原本的資源優勢,就像馬嵬驛的歷史背景,拈花灣主打的禪意生活方式+心靈度假。
相比之下,“四無”的魯家村,先天稟賦太拉胯了,也正因為此,對我們美麗鄉村建設的借鑑意義更為明顯。
尤其是家庭農場叢集模式,可謂是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一次大膽創新,一農場一主題,不就是日本“一村一品”的另一個版本嗎?
其次,它還解決了我們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大難題——資金籌措。
魯家村採取類眾籌的方式,藉助社會化的力量,突破了資金、人才的瓶頸,實現了資源資產資金的聚合。
再次,生態圈的打造和多方共贏的合作機制,是魯家村成功的關鍵要素。
18家農場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周圍,分佈著村民自主經營的農家樂、民宿、農副產品,為農場提供配套服務。
此外,村裡還統一修建了遊客服務中心、風情街、10公里綠道和4.5公里村莊鐵軌等設施,為遊客出行提供方便和多樣化的選擇。
在營銷推廣層面,村裡成立了旅遊公司進行統一宣傳;在人才培養層面,成立了鄉土職業培訓公司。
各方力量入駐,大家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把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村莊,變身為中國鄉村振興新樣板。
這也讓我們相信:每一個普通的中國村莊,都能夠變得不平凡。
編輯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