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1956年3月,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有一部講述高中生活的青春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編劇、黑白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黑白片最佳藝術指導和佈景等四項提名,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黑板叢林》。
青春電影《黑板叢林》劇照(1955年)
《黑板叢林》由好萊塢影星葛倫·福特主演。主題是校園教育。男主角達迪是紐約一所中學的老師,本來具有很高的教育理想,但班上學生幾乎都調皮搗蛋,完全不服老師管教,有一次達迪出手救了同事,卻招來學生對他的攻擊。達迪一度對教育工作心灰意冷,後來決定採取強硬的方法來反擊,在班上選擇了一名具有領導能力的黑人學生(由出道不久的西德尼·波蒂埃飾演)下工夫,希望透過他來影響其他同學,慢慢引導同學們向好的方向發展。
由理查德·布魯克斯導演的這部新派校園電影,正式標誌了新時代少年文化已成為好萊塢迎合年輕觀眾的利器。“男子漢教育”首次成為好萊塢電影中討論的話題。
實際上,對於男子漢教育,在西方教育屆討論由來已久。紐約時報曾發表專欄文章寫道,“沒有真實人類”這個規則也有例外:以中小學生為物件的現實主義小說這個小分支實際上非常受歡迎。例如,傑夫·金尼深受喜愛的《小屁孩日記》系列銷量超過2.5億冊,而中學漫畫系列《大內特》銷量超過2000萬冊。青少年們和他們的朋友們狼吞虎嚥地讀著這些書,渴望得到反映他們自己生活的東西。他們也從中獲益良多——這是他們思考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挑戰和人際關係的起點,也是開啟討論他們所面臨的情感困境的一種方式。
但是這個型別中的主角往往是一些反英雄人物,中學裡那些表現出挑釁性的平庸的虛無主義者。他們的敘述動機往往是一種蔑視——對學校、老師、煩人的兄弟姐妹和嘮叨的父母。這種背景意義上的不滿有時可以是不經意間的女性厭惡,潛藏在“愚蠢、無聊的女孩”的線索中。雖然這些書後來的一些例子已經把這一點調節回來了,但如果順著這些人物的軌跡,不難想象他們中的某個人會在十年後,會不會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男子漢。
對於男孩來說,缺乏積極的關注他人的故事,這對他們和女孩們都有影響。在女孩們消費的敘事中,以及她們所處的更廣闊的文化景觀中,女孩們在人際關係技能上,在日常的棘手和複雜的情感生活中,獲得了巨大的領先優勢。一個故事接一個故事,女孩們得到了這樣的資訊:別人的感受是她們所關心的,是她們的責任。男孩們漸漸學到的則是,這些事與他們無關。
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教育界幾乎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感和關係教育的缺失對男孩來說是一種損失。而傾向於將少女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的關注視為“女孩的作”,並輕視和淡化它。但正如青少年暢銷書《男孩的友誼》一書中所說,“當人們貶低情感和人際關係等女性特質相關的東西時,男孩就錯過了它們。”而真正的男子漢卻能夠更加坦誠透明地表達情感。(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