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導:文從字順 思路清晰之技法指津及實戰演練
寫作透視
文從字順,就是寫作語言要明白準確,寫作思路要通順流暢。這是寫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應該極力養成的寫作習慣。
如何做到文從字順?主要還得從語言習慣上著手。首先遣詞造句要簡潔明瞭,切忌照搬口語囉嗦不明。其次是前後銜接連貫緊密,即表達要有順序,比如從先到後、從內到外、原因到結果、現象到本質等等。最後是表達得體的要求,寫作語言要符合我們的年齡身份。
我們的作文無非敘事寫人描景狀物這幾種,可能我們平常覺得敘事寫人來得更容易,因為可以寫的東西更多,但真要學會精細描畫事物,不妨借鑑繪畫原理。學繪畫從素描從靜物寫生開始。同理,學寫作從描繪景物開始,也有其科學性。用文字描繪景或物的外形,並能從中感悟其神,正是寫作的起點。所以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的作文,看似難寫,實則只是寫所見所感。我手寫我心,觀察自己身邊景物,並用文字通順地描述下來,表達所感所思,就可以領略表達的樂趣了。
還有,要做到文從字順,一定要樹立“文不厭改”的觀念,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妙手偶得也是長期艱苦訓練的結果。作文寫好了,務必自己多讀幾遍,熱時寫冷時改;或者請別人幫忙改。
模擬試題
行走天地間,大千世界自然萬物,總會以它們自己獨有的姿態風情吸引了你。這種吸引或出乎意料或日久生情,總之你遇見了它,於是你心中有所感悟……
請以“遇見 ”為題,寫一篇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的作文,橫線上可填“菊花”“青松”“白鴿”“蝴蝶”等類似的事物,不少於600字。
思路拓展
純寫景的作文是難有趣味的,文題中“遇見”一詞為行文提供了故事的框架,生活中意外遇見美好景物的機會是很多的,只要寫出這個故事過程,作文的架構就有了。
至於寫景,要學會開放各種感覺通道去寫,就像《春》和《紫藤蘿瀑布》那樣寫其外形顏色氣味和觸感,同時寫其靜態和動態,還可以既寫眼前又寫聯想。
有“景”還得有“情”有“理”,寫景物的過程就是抒情的過程,這無須多言。要在景物和道理之間找到一個相似點,比如紫藤蘿象徵生命的蓬勃與綿延不斷,比如荷花象徵人格的高潔傲岸。
下水作文
遇見松樹
這半年,我愛上了跑步。在學校操場跑,在公園跑,在河濱步道跑,最後,我還是喜歡在安居中小區的環形塑膠跑道上一圈圈地繞。只因為我遇上了跑道旁的那幾棵松樹。
那是初冬陽光溫和的午後,跑完幾公里後在跑道旁做拉伸運動,正好面對著夕陽,不經意間抬頭看跑道對面,發現矗立那兒的一叢樹林竟然是松樹。它們約有三層樓高。樹幹挺拔,樹冠一撮撮的松針細密卻不繁茂,陽光可以輕易地穿透過來,使得它們像是用畫筆隨意在藍天幕布上打上的草稿,自然而寫意。啊,這不正是小時候家鄉常見的景緻麼?
鄉下滿山滿野多的是這種高大的松樹,那時看多了竟覺得單調,認為粗笨的樹幹配上細密的松針,就像一位粗豪的大漢頂著柔順的頭髮,風格怪異!可是來到城裡,看慣了公園小區裡雍容的榕樹、婀娜的柳樹,道旁齊整的香樟樹,又覺得它們太過嬌氣和矯情,需要太多的照料,一不小心長野了就凌亂不堪,更多的時候它們還不能自由生長,動不動被園林工人刪刪減減,挺可憐的。城市雖然到處在綠化,但能見到松樹的機率幾乎為零。也許園林設計者也覺得它鄉下太常見,樣子不高貴,又或者擔心它將來過於龐大太佔空間吧。
總之,我無意間遇見松樹了。我跑過去,摸摸它的樹皮。它的皮像龍鱗,手感雖粗糙但不冰冷,裡面許是蘊藏著火。踩著樹下落了一地的枯黃松針,撿起一小把,輕輕一嗅,彷彿還能聞到松脂清香,在樹下似乎能聽到到隱隱松濤。我還發現,這個環形跑道的四個邊角都種上了三四棵松樹,太難得了,這是怎樣一位心懷山野胸有丘壑的園林設計者呀!松樹來到城裡,高高挺立,俯瞰一地嬌俏的花草和穿梭不息的衣食男女,不知道是否感覺孤單?但它們是自由的,起碼不會被砍枝削葉。
這裡曾是市體育館,20年前開發成居民區。幾棟高樓圍住中間一大片的綠植和空地,邊上還有超市,自然而然成了最有人間煙火味的小區。來這裡跑步次數多了,發現其實這裡也不是好去處,因為你會碰上一字排開的遛彎的大媽,邊打電話邊煙的散步消食的壯漢,隨意穿行的小孩,你得隨時急停急轉。但有個好處,你感覺自己寂寂穿行於人海,外界的喧囂干擾不了你,腳底傳來的彈性讓你欲罷不能,越跑越自在。當跑過每個有松樹的角落時,我會放慢步頻,捕捉松樹的氣味。我喜歡人間煙火味,我又喜歡享受長跑的寂寥,就像這幾棵松,可以看視人間煙火,可以觸控高空雲霧,外形孤獨內心溫暖。
現在,我會選擇不同的時間段去陪伴跑道旁的松樹,迎著晨熹夕照,沐著四季風雨。既然遇見了它們,我會一直繞著它們跑下去。
思維提示
以一個跑步的故事為基礎框架,其間描繪一片夕照下松樹的剪影,抒寫一段生活中獨有的感受。把事景情理融為一體。松樹孤寂卻心蘊溫暖,正如作者喜歡人間煙火卻也獨愛自處的長跑,對松樹的解讀其實是作者心境的投射,託物言志的手法就是這樣找到物與志之間的相契點。
鞏固練習
選擇你喜歡的景或物,自主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的作文,不少於600字。(見七下課本第五單元寫作實踐第二題)
思路拓展
借景抒情和託物言志都是常見的表現手法,二者並不相同。前者是把自己強烈的感情融入到所寫之景中,所選用的詞語都帶上較為濃厚的主觀情感。後者則須找出所託之物和所言之理之間的相似點,寫此物時只能選擇那些對言志有用的特徵,絕不能不分主次。當然,我們初學寫作,寫景而抒情進而感悟一個道理,可以不強求自己是借景抒情還是託物言志。
如何立意?可以直接借鑑古代詩歌意象,比如蓮花高潔、松柏正直、青竹虛心……託一物而抒一情。如何擬題?可以直接以某一景物命名,如《紫藤蘿瀑布》,可以“物+情感”的形式,如《白楊禮讚》。
學子試筆
枇杷暖
六月,雨季。
天有些許陰沉,雨淅淅瀝瀝飄落著,零零碎碎敲打路面。父親冒雨回來時,提著一袋溼漉漉的枇杷。
我伸手抓了兩個,黃澄澄的一大個,光溜溜冰絲絲的,很能勾起胃口。可費勁剝皮吃下,水分挺多奈何一點也不甜,令人大失所望。吃了一個便不想吃了。 “還是沒有奶奶家的枇杷甜啊!”我不由得感慨一句,父親提議道:“不然我們週末去奶奶家吧?”我輕輕點頭,將目光投向窗外,細雨朦朧中,我彷彿看見了那一棵枇杷樹。枇杷樹生的粗壯矮小,棕褐色的樹幹上有錯落各處的眼,伸出的枝幹上密匝匝的長滿比手掌還大的灰綠橢圓葉子,只有最前頭是尖的。看起來呆呆的,實在談不上美。
待我們到來時,奶奶正在在枇杷樹下忙活,見了我十分歡喜,笑眯眯的用竹竿打下高處的果子,遞給了我。“快吃吧,可甜了。”奶奶以誇讚的語氣催促我。確實如此,薄如紙的果皮一掀開,就露出橙黃的果肉,咬一口,便汁水溢位,香味散開。我忍不住多嚐了幾個,又覺得不過癮,索性和奶奶坐在樹下閒聊吃果。
微風縷縷,吹來絲絲愜意,我問奶奶:“奶奶,你認為是天上的鷹好,還是地上的豹好?”奶奶說:“鷹啊豹啊都挺好,不過我覺得還是枇杷樹最好了。”邊說邊塞給我一個帶著雨水的枇杷。我聽了覺得有趣,於是打趣逗奶奶:“古往今來人們總是頌梅、詠竹、贊月,我還沒聽過誇枇杷的呢!” 奶奶擺擺手,解釋說“你看這枇杷樹,自從栽下後,二十多年來都沒動過,大風颳大雨淋,還險些被人砍倒,它依然生在這。而且,你想吃它的果子時,拿竹竿敲敲就行啦。它雖然長得醜,可它結的果甜,它開的花香的很呢!” 我不語,只是垂手拾起一片枇杷葉,細細端詳起來,它的確不美,但也僅有它才能掛得住這一樹沉甸甸的果實,沉默地佇立在此二十餘年,供人享用。這樹站在這裡,落日的斜陽傾瀉在樹上,斑駁樹身上映刻著東風搖晃的痕跡,蒼老卻繁華。暮色夕陽下,有炊煙裊裊升起,孩童回家的身影被拉得很長,新聞聯播的聲音從幾戶人家裡傳出來。枇杷樹自然地融入於此,點綴於此,甚至構成於此。
轉念一想,梅花雖佳,然無法染上煙火氣。生性傲然,屹立雪色中,一如經年的古畫,卻不如枇杷樹般親切。是啊,枇杷樹他質樸她微笑,但它也是最真實的顏色,是最暖的色,他是一位長者,用行動詮釋價值,告訴人道理。風起,枇杷葉沙沙搖曳,掠開我的心門,將枇杷種子播在我心裡,慢慢發了芽,長了葉,開了花。 試著緩緩從遠處走來,驚奇地發現,枇杷果子隨意藏匿在葉隙間,露出俏皮的身影,如星光杳杳,又好像有一樹的燈,透出束束暖光,將四周照的明朗了些,透徹了些。
雨仍在淅淅下,但是有了枇杷樹,這時光就不會倉皇落幕,它一成不變的,溫暖人間;在花開花謝,一樹一葉裡,醞釀著生活,生生不滅。
點評:
枇杷果的甜香,枇杷樹的堅強,奶奶穿透歲月的人生感悟,我對這一切物事的領悟,構成了本文暖暖的情調。對枇杷的描寫精細而有層次,對枇杷品格的感情逐步呈現,託物言志,行文搖曳生姿,讀此文就是一次溫暖的治癒之行。(指導老師:管輝明)
家鄉的花草
我對家鄉的印象還停留在許多年前,彷彿家鄉的樣子始終沒變。
我猶記得家鄉的花。
幼時常繞著這不大的村莊,從集市到小店、小園到河邊,都曾留下過我的腳印丫丫。那時只在不經意間拾起片片花瓣,嗅盡絲絲花香,隨後便肆意玩弄揮撒殆盡。花瓣若是偶然墜入溪流,就能看到“落花遇流水,情意難察覺”的好景緻。
在我的印象裡,家鄉的花開得鬆散。一是時間松,一年四季無論何時,總會有一兩種花兒裝飾天地寒炎無忌;二是地方散,花兒總是隔著些距離,像是劃分好了領地,在你的視線即將看不到花時、又突然躥出幾朵,你卻從不曾發覺,俗佛花兒無處不在,給人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花,柳暗花明又嗅香”的感覺。
記憶最深的是那片花海、那座桃花谷。一眼望不到邊、翻山越嶺全是桃花,入目無瑕雜、四下皆粉霞。哪怕風沙障日入目昏黃,也抵擋不了桃花十里隔岸飄香。
......
只是後來,離了家鄉,次次回去恍若隔世,時過境遷,物非人非。花香伴霞光,揮手笑嫣然,再無那景,再無那情。
我猶記得家鄉的野草。
從前總愛一個人躺在草坪上,枕著泥土、壓著有些扎人的野草,只是一個人曬曬太陽,只是默默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只是獨自享受著這難得的寧靜。有時淺眠入夢,夢裡童謠輕輕地哼,似思緒盡明月伴清風、卻只覺光陰飛奔。在田裡打幾個滾、樹上吊幾次倒勾,再耍幾隻蟲兒、拔幾撥雜草,這夾雜著為數不多的趣味的枯燥的日子便恍恍惚惚地過去了。只剩下夕陽餘暉將四處的蒼蒼野草折射得熠熠生輝。
記憶中家鄉的野草並太多特別,其實也就是毫不起眼、隨處可見,若定要說出個特別也就只有狗尾巴草特多,心情愉悅時著去倒也可愛、但煩悶時就覺得它惹人厭煩了。也或許只有我對這平凡的野草帶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像是一位玩伴、抑或是一座靠山,彷彿只要躺在這長滿野草的斜坡上,便能坐看山河迤邐、笑擁一朝春秋。
......
如今,野草已不“野”,那最後的餘暉在坡只在記憶裡斑駁。
回憶過往種種、尚有餘溫、無意繚草落筆幾痕,淚也紛紛。家鄉的樣子已如遠去鐘聲、朧朧朦朦。
點評:
寫家鄉的花和草,寫回憶中的溫暖與快樂,借景抒情,用詞含蓄婉轉,畫面感卻強烈明朗,讀之酣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