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有的說這個病不是中風是傷寒,但傷寒是緊縮之狀,它不應該產生煩躁,病人明明是“不汗出而煩躁”,明確點出這個病本來應該是汗出的,就是一箇中風,正因為本來應該汗出而不汗出,所以才產生了“煩躁”、“脈浮緊”。區分是中風還是傷寒,主要就是考慮其因果關係,既然說不汗出而煩躁,那麼原本應該是汗出而不煩躁,所以這其實是中風的表現。
也有人說這是同時感受了風和寒兩種邪氣,這個純粹是望文生義,同時感染了風邪和寒邪兩種邪氣,有這樣的事嗎?絕對沒有,從邪氣的角度來說,風寒其實是同一種邪氣的輕重之分,寒輕的就是風邪,寒重的就是寒邪,所以能說出風寒兩感這種話的人純粹就是望文生義!比方說我們有熱水有涼水有溫水,我們能把溫水叫涼熱兩摻之水嗎?
這個病人“煩躁”“身疼痛”“發熱惡寒”,說明陽氣已經是躍躍欲試就要往出透了,這個時候“而不能發”病人就會很難受,陽氣鬱於胸中就會非常煩躁,故用大青龍湯。用“發”字,說明大青龍湯是發洩陽氣鬱遏的一個神劑。
大青龍這個方子古人是很慎重的,如果是真正的大青龍湯證——“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諸證俱備的話,大青龍湯只能吃一劑,汗出即停服,如果繼續服用就會死人。他們認為是大青龍湯發汗能力特別強的原因,事實上也不是這個原因,而是大青龍證如果陽氣鬱而欲發的力量已經很強了,一旦大青龍湯開啟陽氣的外洩通道的話,會把自身強大的力量釋放出去,並不能完全歸結到這個方子本身有多危險上。如果是一個雜病的病人,用來發越水氣,溢飲,就像下一條要講的那樣,那麼服用大青龍湯就不會產生那麼嚴重的後果。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這是說如果是少陰病,它也發熱惡寒身疼痛,汗出而煩躁,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如果脈是微弱的,就不能用大青龍湯。這個用什麼呀?可能要用到白通加豬膽汁湯之類少陰病的這些方劑。
那麼如果少陰病誤服了大青龍湯會怎麼樣?“若誤服之,則致厥逆,筋惕肉瞤,故云為逆也。”這個就是用反了,本來應該用少陰病的方子,但是你用了太陽病的方子,而且用了太陽病最竣猛的一個方子,所以說“故云為逆也”。
誤用之後怎麼辦?
“筋惕肉瞤”是可以用真武湯,因為裡面的茯苓就是治療“筋惕肉瞤”的,但如果有“厥逆”的話就不是真武湯解決的問題啦,有一個更對症的方子是茯苓四逆湯。茯苓四逆湯裡的茯苓解決“筋惕肉瞤”的問題,四逆湯解決“厥逆”的問題。
確實是,茯苓四逆湯證能同時解決“厥逆”和“筋惕肉瞤”的問題,而真武湯能解決“筋惕肉瞤”的問題,但是不解決“四逆”的問題,所以說茯苓四逆湯用在這裡更貼切。
有人問大青龍湯和小青龍加石膏湯的區別是什麼?
完全不一樣!大青龍湯咱們主要用於外感的重症,就像表寒裡熱證——不汗出,煩躁,高熱,這種情況用大青龍湯;而小青龍湯呢,它前提是這個人必須有痰飲,宿病得有痰飲,比方說他有個氣管炎,比方說有個支氣管哮喘,比方說有一個阻塞性肺病……得有這些病,這是用小青龍湯的前提。兩個方證的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小青龍湯的表現是咳喘;而大青龍湯的表現是不汗出而身疼痛和煩躁、發熱,這是不同的兩個情況。那麼小青龍湯加石膏的用意在哪呢?加石膏的用意是消脹的,病人必須感覺到肺氣脹滿,就是胸部膨滿不得呼吸,這個時候是小青龍湯加石膏證。更何況大青龍湯裡頭“表閉”是重點,小青龍湯裡頭的表證根本就無關緊要,它重點是平喘、化飲、降逆,小青龍湯加石膏是為了消除肺氣的膨滿,它是肺氣脹滿的時候加石膏,因為石膏再加上麻黃、桂枝,特別是加上麻黃的時候啊,它這種發越水氣的能力很強,它是解決了肺氣膨滿的問題,所以說這兩個方子,治的病也不一樣,辨證的標準也不一樣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而且小青龍湯這個方子本來它有個前提,《金匱》上講“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它的立題的主宰是一個溫藥,它要溫化寒飲的,加石膏也不是用石膏的寒涼之性,是用石膏跟麻黃配伍起發越水氣的作用,方子本身還是溫的;而大青龍湯裡頭主要是表閉的厲害,表閉的厲害咱們說“阻遏熵增”,熵增就要發熱煩躁,所以說這兩個方子之間除了名字比較像之外沒有多少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