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田疇的人或許不太多,因為他不是名臣,也不是名將,並不是沒有這個資格,而是他實在太過於低調,固守本心,沒有參與過多的軍閥亂戰,出彩自然不多。
22歲的田疇得到當時幽州牧劉虞的親自禮遇,備禮相見。劉虞與22歲的田疇交談甚歡。劉虞就任命田疇為從事。分給田疇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重新建立與長安的聯絡。要知道當時軍閥混戰,路上已經被完全阻斷。
田疇說我還是以私人的身份前行比較順利一些,打著幽州牧的旗號或許反而增加困難。等田疇到達長安時,受封騎都尉,結果他拒絕了,結出的理由:天下還沒有安定,我不能受封。
等田疇回來之時,劉虞已經被公孫瓚擊敗,公孫瓚殺劉虞的理由是:劉虞和袁紹合謀,想當皇帝。
公孫瓚說的也是事出有因,當時袁紹想立劉虞為帝,劉虞明確拒絕,並且說如果再說立我為帝,我就跑關外去了,袁紹只得放棄。
本來朝廷派人來升劉虞的官,讓其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結果公孫瓚捉住使者逼其斬殺劉虞。
公孫瓚擊敗劉虞之後成了幽州勢力最強的,此時劉備已經跟著公孫瓚混了,並且藉著公孫瓚的勢力到達了徐州。公孫瓚和劉備的關係是很鐵的,同學加好兄弟,他們都是當時的大儒盧植的門下。
田疇一回來就到劉虞墓前哭泣,這讓公孫瓚很惱火,這不就是擺明不給我面子嗎?田疇被抓到公孫瓚面前,田疇一點都不怕,公孫瓚覺得這個年輕人挺特別的,在別人的勸說下就將田疇放了。
田疇回到宗族之中,就要發誓為劉虞報仇,可是當時公孫瓚勢大,想報仇也沒有辦法。鑑於幽州比較混亂,田疇就帶著宗族跑到山中定居,結果沒有想到幾年時間就聚集了五千戶,幾萬人,這樣形成一股比較強大的地方勢力。
此時袁紹已經擊敗公孫瓚,見到田疇有些勢力就想讓其為自己服務,田疇拒絕,後來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尚又來招攬,田疇依舊沒有去。
後來袁紹幾個兒子的內亂便宜曹操,使得曹操迅速統一了北方,此時拒絕公孫瓚,拒絕袁紹的田疇突然主動與曹操配合。手下人很不解,田疇說這是你理解不了的。
估計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田疇是為了前途,覺得曹操能成大器才會追隨,實際低估田疇。
田疇見到曹操,與曹操徹談了一夜,曹操說田疇不應該是我的手下,應該是朝廷的,於是向朝廷舉薦其為茂才。茂才就是秀才,為了避諱東漢創始人劉秀的秀才改的。
田疇幫助曹操打敗了烏丸,受封為亭侯,此時田疇說了一句:我是因為想為舊主劉虞報仇才逃亡,結果仇沒有報成,卻去受封,於義不合。
曹操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沒有強迫他。
曹操利用郭嘉之計,對遼東進行威壓而不是進攻,結果逃到遼東的袁尚等人與公孫康火拼,最終公孫康獲勝,袁尚等人的腦袋就被送到曹操面前。
此時曹操下了一條死命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
曹操的軍令是很嚴格的,但是田疇完全不理會曹操的軍令,他就去痛哭了,痛哭的原因是袁紹父子曾經招攬過他,雖然他沒有出仕,但這份情必須得承和還。
奇怪的是田疇這種公然違背曹操軍令的做法讓曹操似乎像看不見一樣。田疇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處分,反而跟隨在曹操軍中。
仔細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1、曹操平定北方,也希望招攬人心,包括他在袁紹墓前哭就是一個例子。不殺田疇可顯其容人之大肚。
2、田疇的名聲和氣節在當地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3、曹操佩服田疇,沒有將田疇當下屬。曹操舉其茂才,實際與田疇就形成恩師與學生的關係。魏種被曹操舉為孝廉,後來魏種在曹操最艱難的時期叛逃。後來魏種被抓,曹操也沒有殺,任命其為河內太守。曹操是很重視這種感情的。
曹操不但沒有記恨他,反而覺得田疇不受封是朝廷的損失,時隔幾年之後,曹操又想讓田疇封侯。結果田疇還是拒絕。
此時局面已經不一樣的,曹操已經完全控制朝廷,有司見此狀,馬上彈劾田疇這種行為“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這個罪名是很重的,曹操位居高位久後,脾氣也開始火爆了,要是你不來就是不給我面子,比如司馬懿他就出山,曹操給他兩種選擇,你要麼下獄,要麼出山。
田疇這種行為已經影響曹操的威信,此時的曹操就將這件事交給下面人討論該怎麼辦?
從曹丕到荀彧大家覺得應該尊重田疇的志向。不過曹操覺得田疇這個人不封侯心裡就不舒服。於是曹操就讓與田疇關係很好的夏侯惇私下去勸,勸其接受爵位。
沒有想到田疇明確告訴夏侯惇: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若必不得已,請願效死刎首於前。
得到夏侯惇回報的曹操也是徹底死了這份心,不再提封他為侯的事情,讓朝廷出面拜他為議郎。
議郎是光祿勳所屬郎官之一,沒有什麼具體的事物,閒散之官,工資是六百石。
不管怎麼看,田疇都是東漢末年的一股清流,他不給公孫瓚、袁紹、袁尚、曹操面子,反而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平平安安。仔細想想這中間的歷程,田疇是靠人格魅力折服了所有人,稱其為一股清流,不為過。
人立天地之間,人品與節操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田疇之風折服當時的天下,對他來功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氣節,這才是寧死不受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