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座的人都很顧家。」
「大師說我今年都是爛桃花。」
「怎麼跟 infp 談戀愛啊?」
星座、占卜、算命、人格測試……人們對於認識自己這件事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
但是,你真的瞭解自己嗎?
榮格曾經提出,所謂認識自己的過程,就是成為「與生俱來的完整的人」的過程,這個過程將貫穿人的一生。
如果你想更多地瞭解自己,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希望在探索自我這條道路上對你有所幫助。
01
進入你的夢裡
很多人都會做夢,但你認真分析過你的夢嗎?瞭解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可以從夢境入手。
榮格提出一個詞叫「無意識」,指的是我們頭腦中裝著的某種東西。如果將意識比作露出水面的冰山尖端,無意識就象水下的冰山,大部分是看不見的——但它卻佔據了大部分。
無意識能夠製造意象,然後這些意象組成了我們的夢。缺少對無意識的覺察,是我們大多數內在衝突的來源,尤其是當你的自我變得極端,偏離真實的性格中心時,分析夢境是一種可以瞭解真相的方法。
我曾經在一段迷茫期有半年的時間每天記錄下自己的夢,逐漸對當時自己的狀態有了清晰的認識。
夢境的分析是一個很系統的工作,且非常的個性化,這裡分享一些簡單的方法:
◍ 醒來後把夢中的每個意象都寫下來,比如人物、場景、顏色、聲音;
◍ 針對夢裡的意象進行聯想。你可以問自己:我對這個意象有什麼感受?把你能想到的關鍵詞全部寫下來;
◍ 和你的生活聯絡起來,比如最近有沒有發生什麼特殊事件、你的情緒感受等;
◍ 你的夢可能借用同事、伴侶或者父母的意象,來指代你內心的某件事。夢中的每個人都能看作獨立存在的人格,聯合起來組成了完整的你;
◍ 有一些意義重大的夢是模稜兩可的,不要著急找到答案,試著和它一起生活。給自己一些時間細細體味,時不時回頭去看看這個夢,一起都將變得清晰。
02
觀察外在的東西:你的睡眠姿勢、穿衣風格、消費習慣等
如果夢境是從內在入手,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更加生活化的外在表現來觀察自己。
拿睡覺來說吧,有人喜歡絕對黑暗,一點光都不能有,有人喜歡開著燈睡;有人喜歡蓋很厚的棉被才踏實;有人會蜷成一團,或者一定要抱個洋娃娃;有人倒頭就睡,睡得四仰八叉——我最羨慕的睡姿,唯有絕對安全的依戀才會如此。
我有個朋友睡覺必須拉窗簾,但又不能全部拉死,一定會留條縫。她說:「感覺像是無盡黑暗中的一縷光,代表著希望」。
穿衣風格也會反應出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
一個男性朋友性格很孤僻,一心撲在工作上,那幾年他總是習慣穿一身黑,或者墨綠這種非常低調的顏色,看不出來衣服的款式。後來他認識了一個女孩子,開始嘗試穿鮮豔顏色的衣服,有一次他穿了一件彩色襯衫讓我們大吃一驚,整個人都「亮」起來了,原來那個女孩激發出了他心裡陽光活力的那部分。
睡眠習慣和穿衣風格千奇百怪,正如人格的多面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生活習慣。你可以從這些觀察角度出發去思考自己的,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新的發現。
03
自由書寫
很多人看到「寫作」兩個字就被勸退了,先不要著急,我說的不是那種需要完整構思和文筆優美的寫作,而是自由書寫,一種寫作療法,用來認識和療愈自我的手段。
自由書寫就是記錄下自由聯想的內容。自由聯想是弗洛伊德在治療中使用的一種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無論你想到什麼,都允許它在你腦海中呈現,哪怕是一些破碎的、奇怪的的感受,全然接納,不做控制。弗洛伊德讓他的治療物件說出自由聯想的內容然後與之對話。
自由書寫的精髓是自發和誠實,要快速而不加評判地記錄自由聯想的內容,把大腦開啟,想到什麼寫什麼。就像擦拭心靈鏡面的工作,幫助我們擦拭掉虛假自我和真實自我之間的模糊,呈現自我的真相。
我自己在自由書寫中的最大的體驗就是,原來我們真的不瞭解頭腦中的想法, 有時候寫下的東西都會讓自己大吃一驚。
建議每天可以書寫15-20分鐘,感覺好要寫,感覺不好也要寫,無論如何都親自動筆去寫。透過每天的「寫」,你能看到真實豐富的自我,才能深入全面地瞭解「我是誰」。
04
冥想,感受當下的情緒
所謂「真實自我、人格特質」聽起來很宏大,其實也就是由一個個當下的情緒感受組成的,而冥想是一個讓你瞭解當下情緒感受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踐——選擇一段時間,放空思緒,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和呼吸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只是「集中注意力」,而不是「自我反思」。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自我反思和自我瞭解之間並沒有相關關係,過度的自我反思有時候還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認識(Grant, Anthony M,2002)。頭腦的理性分析並不完全可靠,看清真實的自己還是需要內在的情緒和感受。
05
透過「親密關係」認識自己
山本耀司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透過觀察你會愛上什麼樣的人,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一般來說,童年的關係模式都會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重現,尤其是那些你有強烈感覺的人,你最在乎的關係。
朋友 Cassie 談過很多戀愛,唯獨對一個前任念念不忘。那是一個很有才華但情感非常回避的男生,當初的冷暴力一度讓 Cassie 很受傷。
原來那個前任和 Cassie 的父親非常像,小時候父親是個工作狂,和她沒有什麼情感交流,她試過很多方法希望引起父親的注意,比如在舞蹈比賽中拿獎、考第一名,父親都是淡淡地沒有太大反應。她遇見前任後,潛意識裡那種受傷的感覺又被調動出來,希望「征服」這個男人來彌補童年沒能「征服」父親的遺憾——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重要的親密關係是我們接近內在世界非常好的渠道,可以抓住機會,在關係的鏡子前審視自己,理解自己,並引導自己走向好的轉變。
06
「可以聊聊你對我的印象嗎?」
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意見也是提高認識自我的重要部分,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外部覺察最大的障礙是,人們十分抗拒「說不好聽的話」。一項研究顯示,為了避免負罪感,人們更傾向於告訴他人關於他們的正面的觀點或資訊,而拒絕傳達負面觀點(Tesser, A, & Rosen, S,1972) 。
除此之外,外人的評價無可避免地會帶入自己的主觀判斷。「任何進一步將其描述為可悲或令人欽佩的行為都是一種價值判斷,它更多地取決於一個人期望發現什麼,也取決於他傾向性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而非科學上的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Funder, David C. 1995)。
所以,為了從外界獲得真誠有效(只是相對而言)的反饋,你要選擇對的反饋物件——避免那些對你有強烈情緒透射的人,比如嫉妒你的同事和抱怨不休的前任,或者對你有濃厚愛的濾鏡的親人(是的,在你媽眼中你就是世界上最聰明和漂亮的小孩)。
另外,不要小看那些並不算非常熟悉的人,他們也常常給出準確、客觀的評價。一項研究讓親近的人和普通的熟人分別對同一個人在約70種人格特質上進行打分,結果兩組人的答案高度重合,且都很準確(Funder, David C. 1995)。
07
瞭解你的父母(家族)的故事
其實還有一個從側面瞭解自己的渠道被很多人忽視,就是去了解你的父母、家族的故事。
心理學中的家庭治療理論,強調家庭是一個組織起來的系統,很多家族的強迫性重複會導致家人相似的性格、命運。而對孩子最有影響的,是父母尚未實現的願望。
你可以嘗試詢問父母的歷史,挖掘父母甚至祖父母身上的故事,知道了自己的來處,我們對自身也會有更深地認識——那些創傷和執著的慾望究竟從何而來。
很多藝術家會執迷於講述故鄉,比如著名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中有很多關於山西縣城的故事,其實也是在和故鄉的對話中,慢慢探索和拼湊自我的畫像。
「人一定要認識真實的自己嗎?」一個朋友曾經問起我。
不一定。
但你一旦踏上探索的旅程,就會感受到真實自我的力量,巨大的安全感也會逐漸產生——一個人會明白自己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不必努力變得與其他人一樣,因為做自己才能真正腳踏實地地活著;完全地瞭解自己,發展固有才能才是貫穿一生的任務。
於是我們不再抱怨,不再感覺匱乏,而是發自內心地感到:「生而為人,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