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沒有什麼腰帶手,或者手領身。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有胳膊不動省力的情形,所以這個技術也得會。
我們在提重物走路的時候,手、胳膊不能用力,要像工具一樣既不柔,也不用力,讓它“死”在身體上,變成軀幹的一部分,而不再是靈活的一部分。
(樹枝緊貼樹幹時難以折斷,伸出去就容易,所以練拳首先不要挓煞舞張,然後學會讓部分不動)
這樣比較輕鬆,用的確實只是身體的力,因為這時候走,重物相對是靜止的,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沒有上去下來的那種折騰人的重力。如果故意胳膊用力,那就累了,像水錘一樣撞擊人。用的也是胳膊區域性的力,胳膊一定會更累。
在對抗的時候,極少時候也會用到這種把胳膊死煞的情況,特別是別人扳自己,扭自己的胳膊的時候。如果胳膊“死”在軀幹上,除非把它扳斷,或者把身體扳倒,否則是扳不過來的。扳手腕也要會這種技術,特別是在相持階段。這時候能體會到肘貼肋的好處,各關節處緊湊的好處。
以上都是被動受力的情況下。
如果是主動發力,身手要同時發——用大力時,或者單獨用手——用小力時。如果手不動單獨用身體就錯了,很機械,也慢,不適合技擊,也不適合推手。道理以前反覆講過了,不再提了。
很多人並不清楚學拳的目的和意義,所以會有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你跟他討論健身,他跟你談養生;你跟他談養生,他跟你談技擊;你跟他談技擊,他跟你談氣、談意、談玄、談感受……總之無法交流。
學拳是為了明理,陳鑫先生說:“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宰乎理”。儒家認為“朝聞道,夕死可也”。
學拳為了健身,學拳為了養生,學拳為了交際,學拳為了成名,學拳為了比賽,學拳為了謀生……都可以,那是個人的追求。但真正的學者還是為了搞學術研究,是為了明白事理,所以必須系統學習,必須深入學習。透過練拳格物致知,然後意誠,然後正心,然後身修,然後家齊。
(人各有志,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向強加於人,更不能推而廣之。但做事總有一個主要的客觀的價值)
學拳致知就是透過打拳,讓全身動起來,反覆感知它們,明白人體是怎麼回事,並明白對立統一的辯證原理。“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由此及彼,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掌握一種觀察自然和社會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至於“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處年不老春”,我已經反覆論述過,太極拳益壽延年的作用非常有限,它的作用主要在於心理作用和改變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有些人喜歡神化它,是把它當作飯碗了,或者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