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洞:在距離寶晶宮1公里的燕子巖南端,便是蘊含了極高道仙文化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碧落洞。
“碧落”是碧天長空的意思,道教指神仙境界。碧落洞自然風光秀麗,是地上河襲穿地下河而形成的“穿洞”,洞長82米,寬34米,高10多米,狀如“
天眼”,可窺天機。洞口坐東向西,無論日出日落,都可以吸取太陽的光華很符合道教對煉丹地的要求。更有趣的在於一條清溪穿洞而過,從北向南流流經碧落洞時改由南向北流,這裡山水詭異,紫氣東來充滿靈性,含“流水出天洞,人間一脈通”的玄機,成為道教中人所崇尚的仙境。
相傳,東晉道教名士、丹鼎派代表葛洪曾尋紫氣來到碧落洞,欣然設壇取水煉丹,丹成熄焰,到羅浮山羽化成仙,算起來,碧落洞還是嶺南道教的發源地之一。
碧落洞邊有個小洞稱雲華石室,五代十國時,南漢帝劉晟率文武百官“味道尋玄”,巡遊到碧落洞。因皇帝來過,才改為雲華御室。該洞直通半山腰,當年丹成後葛洪就由此騰雲而去的。《碧落洞天雲華御室記》記載,當年劉晟到這裡時,一個身著黃袍的小道士手捧石雨來到南漢帝面前,稱是葛洪大師臨走吩咐說500年後有真人降世,到時以此獻上,說完開啟石函,將七枚九蛻金
丹獻上,隨即消失在懸岸中。劉晟得丹,很是高興,但是待臣鍾允章進諫說應
以百姓為念,不要隨便服用。南漢帝於是屏退左右,命吳懷恩將金丹藏於洞內,至今沒有發現,成為千古之迷。
有關道仙文化的故事與傳說,在碧落洞附近的民間更是婦孺皆知。在碧落後洞,有漫山遍野的桃花林,四周環抱一個真實的“桃花源”。依山傍水而居的卜家村,民風純樸,村裡人多長壽,據說葛洪號稱“抱卜子”,書名《抱卜子·金丹篇》還與此有關呢。
唐代開始,碧落洞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官宦名流,文人騷客慕名而來,留下了豐富的題詩、題字石刻,據歷史記載:米芾、蘇東坡、張九齡、楊萬里、文天祥等歷代文人騷客在英德留下大量珍貴的詩詞石刻,這裡其中有唐朝人周夔所寫的《到難》和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所寫的《碧落洞--英州下十五里》最為著名,這些石刻在嶺南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唐代到民國,跨越了1100多年,體現了中國書法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目前碧落洞存有103方石刻,是廣東省百米範圍內摩崖石刻最豐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