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小散一枚,有時為了生存兼顧一些短平快的事情,也不失為沒有辦法的辦法。
家有萬金,不如日進分文,更甭說沒錢的日子,當第二個大週期低潮來臨的時候,那種煎熬,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因為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以就按部就班地把養豬量減了下來,人閒下來了,可也沒有了收入,因此想著把關注已久的釀酒納入議事日程。
當時本村有兩家釀酒廠,都是老方法,出酒率很低。豬反正不多,因此在把飼料等準備工作做好後,請老婆幫忙飼餵幾天,自己前往長沙考察生料釀酒事宜。因為老婆不會養豬,不敢多作逗留,記得包括去回花了四天的時間。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咱小散別的不行,腳踏實地,吃苦耐勞,還沒服過誰。每一缸什麼溫度下的酒藥子、酒藥子的用量是多少、發酵用了多長時間、最終的出酒率是多少、口感如何,經過不到半年的詳細的記錄、對比、摸索,很快打開了局面。
因為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碎米的價值,只有4毛多一斤,比小麥玉米便宜得多了,我本來過去就一直用碎米代替玉米喂小豬,釀酒後就包下了附近米廠的碎米,老闆當然是求之不得。酒香不怕巷子深,我所釀的米燒酒很快成了鄉政府食堂、鄉街上兩大飯店的專供散酒,曾經有鄉政府的幹部告訴我,送禮給縣裡的幹部,指名道姓要他們送我的米燒酒。當時沒時間出去賣,這樣一邊養豬一邊釀酒,形勢好的時候,在家裡一個月也能賣上幾噸酒。後來山東的酒精酒在我地遍地開花,價格低,掛羊頭賣狗肉幾乎成了所有釀酒作坊的潛規則,因為我的酒,不願意隨大勢,加上豬的行情看好,遂決定不再釀酒,專心養豬。
記得一次在酒後我的大侄子跟我講:叔,你得改改你的這個脾氣,你這樣活得太累了。大侄子說得很婉轉,他說社會上追求完美的人活得最累,還是糊塗點好。因為我凡事追求極致,所以我的酒槽質量很好,加上又是純碎米釀的,人都可以喝,更甭說豬了,在那個低谷期,我的豬幾乎以酒糟為主,外加牧草,用的糧食飼料很少,這樣在別人虧本時還有得賺。
我把釀酒時的一些經驗資料分享給大家,也許有的朋友會用得著。關於出酒率,一般一斤碎米能出好酒七八兩、小麥六兩左右,小麥次粉我們這兒叫黃粉一般在四兩左右。出酒率與酒藥子的用量沒有太大關係,出酒率越高的酒質越好,真正的糧食酒新酒入口時你會感覺到有點苦味,有甜味的肯定不是。原生態的糧食酒溫度低時會有絮狀物析出,你看上去好像有點混濁,其實這些是糧食酒裡的香味物質,溫度一高就化掉了。不要輕信你看著流下來的酒就是真正的糧食酒,因為把食用酒精直接加在發酵料裡你是看不出來的,甚至老喝酒的從味道上都分辨不出。也不要輕信酒度計上的讀數,只有在常溫20度的氣溫下的讀數才是真正的酒度,溫度高讀數就會高,要把四十幾度的酒量成五十幾度太簡單了。至於加點甘油就掛杯、加入酒花劑酒花多、加入高粱味香精成高粱酒、加入蕎麥味香精成蕎麥酒,這些都是小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