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影視那些事·系列
對於像老記這些六○後以及更大年齡的人,老電影給我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文革之前,我國影壇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作品,比如《永不消逝的電波》、《鋼鐵戰士》、《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但是,文革開始後,許多作品被打入冷宮,我們能看到的只有被“三戰”的《地道戰》、《雷戰》和《南征北戰》等少數作品,以及由樣板戲拍成的電影。至於國外影片也只有朝鮮、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很少影片。那個時候,國產新故事片也不多,記得《火紅的年代》、《豔陽天》、《青松嶺》、《戰洪圖》等幾部彩色故事片上映時,報紙上的宣傳可鋪天蓋地,在當時也是一票難求。由於電影可看的電影不多,所以這些影片我們看了不止一遍。在這些老電影中,老記這幫子男孩子最喜歡的是有打仗故事的。記得當年在部隊大院時,禮堂經常放的是《新聞簡報》和“三戰”。等《新聞簡報》放完了,觀眾也基本走光了,如果說只剩下一個觀眾,那一定就是我。所以,這些電影的臺詞和音樂我幾乎能背下來。
在這些老電影中,老藝術家們塑造的銀幕形象至今也令我們難以忘懷。例如,王心剛塑造的洪常青、張勇手塑造的方勇、張良塑造的董存瑞等。在我們心中,這些藝術家不僅塑造的生動的藝術形象,而連且他們藝德也令人欽佩,他們不僅是銀幕形象,也是我們心中的偶像。不僅正面角色是這樣,就是許多反面角色也是這樣。他們沒有任何架子,都是極其平易近人。老記曾有幸見過王心剛等“正面人物”,也見過李林(《黨的女兒》中叛徒馬家輝的扮演者)。當時,我們一幫子孩子見到李林老師時,調皮地喊他扮演的“馬家輝”的名字,而他則用食指和拇指做成一個槍狀向我們“射擊”,而且還“俘虜”了我。參加工作後,我還曾見過田華、裡坡以及祝新運和劉繼忠(《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春枒子的扮演者),他們同樣是非常隨和。我也曾見過“湯司令”和“胡漢三”的扮演者劉江老師,並未覺得他“面目可憎”,反而是笑呵呵的像一個慈祥的老者。
而如牛犇、邢吉田、裡坡等藝術家,一生中可能也沒有飾演過一個主要角色,但他們塑造的每一個藝術形象卻給我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牛犇老師,在他出演的影視作品基本沒有一個主角,但像小龐、郭pia子,都令人過目不忘;邢吉田老師,他能扮演我軍的普通士兵,也能扮演高階指揮員,還能扮演普通的廚師;裡坡老師,他不僅能扮演一身正氣的正面角色,如《回民支隊》中的馬本齋、《海鷹》中海軍上校、《紅日》中的團長劉勝等,而且還在《林海雪原》中出演了一個傻乎乎的傻大個兒角色。另外,像大名鼎鼎的孫道臨老師,他扮演了許多“一號角色”,如《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渡江偵察記》中的連長、《早春二月》中的肖澗秋等,但也在《南征北戰》中除了旁白外,飾演了一個只有“看來形勢還是很嚴峻的”這一句臺詞的我軍幹部角色;還有董金棠老師,他除了只主演了《雷鋒》這一部電影之外,再沒有出演過一個重要角色;還有劉世龍老師,他一生只主演了《英雄兒女》(扮演志願軍英雄王成),在《劉三姐》中也出演了一個配角阿牛哥,而在其他電影中只演了一些小角色,甚至是一句臺詞也沒有小角色。
因此,這些藝術家既是銀幕形象,也是我們心中的偶像。他們之所以塑造了一個個生動、有血有肉的角色,是因為他們對藝術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在我們看來,他們出演的角色是那樣的真實。從銀幕走下來後,他們又是那樣平易近人,從不擺“星架子”。而不像現在某些“小鮮肉”和“流量明星”,自己沒有塑造出幾個令人難忘的角色,反而在出行時保鏢助理前呼後擁地帶了一大堆。老記不禁要問,你們配得上演員這個職業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違規,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