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年年體檢,突然有一天卻查出了癌症,並且還是晚期?
比如著名的節目主持人李詠,從診斷出癌症到去世,僅僅17個月。於是有很多人疑惑,癌症的發生不是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嗎?有的人年年單位組織體檢,為什麼去年體檢沒有發現異常,如今卻查出癌症晚期?
年年體檢
為什麼查出癌症已是晚期
第一,體檢的專案不對
由於大部分的早期癌症,均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只能夠透過檢查來發現。但是,很多人參加的體檢,都是由單位統一安排的,這些體檢專案並不是專門針對癌症的防癌體檢,而是比較粗糙的健康體檢。
例如,早期肺癌需要透過胸部CT才能夠發現,而絕大多數體檢,做的都是胸片檢查,胸片是不可能發現早期肺癌的。大腸癌只能夠透過腸鏡檢查來發現,而查大便常規,腫瘤指標CEA均有可能漏診。食管癌和胃癌,只能夠做胃鏡才能夠早期發現,做B超或者抽血檢查是很難發現的。
此前據媒體報道,李詠罹患的是喉癌,早期喉癌表現為咽喉異物感,咽喉瘙癢,吞嚥不適。作為一名天天錄節目的主持人,出現咽喉不適的症狀太正常了,很可能以為是慢性咽喉炎,可能就麻痺大意了。
而且,喉癌必須做喉鏡才能確診,常規的體檢專案裡面,不可能有喉鏡這項檢查,這就非常有可能導致漏診。等到出現聲音嘶啞,吞嚥困難等明顯的症狀,那就是癌症的中晚期了。
第二,體檢醫生漏診、誤診
確實有一些所謂的體檢機構,體檢人員的水平層次不齊,甚至有體檢機構僱傭沒有任何資質的人員來給人做體檢,結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體檢發現了蛛絲馬跡,但未重視
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曾經有一個患者,體檢的時候大便潛血檢查陽性。體檢報告建議專科就診,完善腸鏡檢查。但是,患者和家屬都不當回事,自認為是痔瘡出血。沒有及時的干預,導致腫瘤不斷的生長,等到出現了腸梗阻或者腸穿孔,才來醫院看病,這時候已經晚了,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所以,如果體檢發現了異常,一定要去正規醫院看病,做進一步的檢查,明確診斷。
生活中不少人體檢查出來結節、息肉、囊腫、增生……都沒有引起重視,認為是小問題。
結節、息肉、囊腫、增生
哪個才是癌症的先兆
大家每年去體檢的時候,都會做彩超檢查,經常聽到醫生說,甲狀腺結節,乳腺囊腫,前列腺增生等等。估計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而且哪個會癌變呀?這是大家最擔心的。其實,結節、息肉、囊腫和增生,都是常用的醫學名詞,到底哪個是腫瘤的先兆,下面就來一一解答一下。
結節是新生腫物的統稱,結節包括了良性的,也包括惡性的,所以結節並不能判定良惡性,即使是良性的結節,也有可能轉變為惡性的。常見的結節有甲狀腺結節、肺結節、肝臟結節、乳腺結節、皮下結節等等。
怎麼判斷結節的良惡性呢?有很多種方法,如果是體表的結節,例如甲狀腺、乳腺和皮下結節,透過用手觸控,就有可能診斷,惡性的結節表現為質地堅硬,活動度差,邊界不清,不伴有觸痛。
除了查體,輔助檢查是更可靠的手段,常用的手段有彩超、CT或者核磁共振檢查,彩超是診斷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皮下結節的首選檢查,肺部結節首選CT檢查,肝臟結節首選彩超或者CT。如果彩超提示結節有可能是惡性的,那就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例如穿刺活檢,或者手術切除活檢。如果結節是良性的,那就需要定期複查。
息肉——有可能會癌變
息肉指的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
一般來說,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常見的息肉包括腸息肉、胃息肉、鼻息肉、宮頸息肉、聲帶息肉等等。息肉也有很多型別,例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等。
息肉也有可能癌變,例如胃息肉和腸息肉,可以發展為惡性腫瘤。如果發現了胃腸道息肉,應該儘早切掉,防止惡變。
囊腫——是不會癌變的
囊腫是良性的,囊腫裡面其實就是液體,外面有一個完整的包膜,常見的囊腫有肝囊腫,腎囊腫,乳腺囊腫,甲狀腺囊腫。
囊腫的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因素,外傷都有關係。
囊腫並不會惡變,也不會轉變為腫瘤,絕大部分囊腫均不需要手術治療,定期複查就可以。如果囊腫不斷變大,出現肚子疼,壓迫其他器官等症狀,囊腫也是需要治療的。常見的治療手段包括囊腫穿刺抽液,或者囊腫切除術。
增生——有可能會癌變
增生一般也是屬於良性的,指的是細胞有絲分裂活躍,導致組織或器官內細胞數目增多的現象。增生就是組織裡的細胞增多,體積增大,常見的增生有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骨質增生,疤痕增生等等。
絕大部分增生,並不會轉變為癌症,以乳腺增生為例,大部分年輕女孩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只有少部分人會出現不典型增生,轉變為癌症。
總而言之,囊腫是不會癌變的,結節、息肉或者增生,都有可能轉變為癌症,需要定期複查或者處理。
另外,如果想要早期發現癌症,最好是選擇公立醫院的體檢機構,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體檢套餐,最好是防癌體檢套餐。
對於某些高危人群,可以加做一些特殊的檢查專案,例如長期抽菸的人群,可以加做胸部CT檢查;有胃腸家族史,慢性腸炎的患者,加做結腸鏡檢查。長期抽菸喝酒的男性,如果有咽喉不適感,應該考慮做喉鏡檢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