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財政政策發力適當靠前,赤字率如何調整成為接下來市場普遍關注的話題。
2月18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2022年,要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文章提出,要適當確定赤字率,科學安排債務規模,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文章未對具體的赤字率做出安排,但結合今年宏觀形勢和經濟增速情況等考慮,預計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會和去年水平相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這幾個月地方應該能感覺到財政政策在積極發力,不過前提都是穩字當頭,這意味著財政雖有擴張性表現,但總基調不會特別激進,因此赤字率也會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一位財稅人士如此判斷。
傳統意義上,政府財政赤字率的天花板為3%,不過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我國首次將財政赤字率提高至3.6%,之後的2021年赤字率降至3.2%,相比2020年雖有所降低,但依然超過了3%。
從理論上看,2021年3.2%的赤字率仍具有擴張內涵,但作為我國名義財政赤字率第二次超過3%,這一政策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積極取向。
財政部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指出,2021年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既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積極取向,又釋放出我國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明確訊號,併為今後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
“從赤字率看,2021年財政政策的刺激力度略小於2020年,但擴張性特點仍然存在,這主要是保證財政政策在提質增效、更可持續方面的穩定性,從這個角度看,2022年赤字率在穩字當頭的背景下,可能更強調政策的穩健性。”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說。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
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部門是重要的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必須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科學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增強做好跨週期調節、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擔當,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在《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中,劉昆指出,增強財政政策可持續性,就是要統籌需要和可能安排財政支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騖遠、吊高胃口,要適當確定赤字率,科學安排債務規模,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他表示,財政赤字要保持合理水平,擴大財政支出規模,而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財政政策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
根據財政部的統計,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萬億元,同比增長0.3%,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在支出結構上,政策重點支援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重大戰略、現代農業和“十四五”規劃重大專案,並完善了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加強分配方案備案稽核,健全直達資金監控體系,促進了財政資金規範高效安全使用。
有關資料顯示,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常態化實施並擴大範圍後,中央財政2.8萬億元直達資金效能繼續提升,債務風險逐步化解,財政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對於債務風險,劉昆在文章中稱,要持續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完善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抓好低風險地區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配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記者瞭解到,當前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已成為各地政府經濟保證增長的重要措施。
今年召開的地方兩會中,多個省份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2022年要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其中湖南省召開的地方兩會就提出,要強化專項債券全生命週期管理。
在財稅人士看來,對債務風險的防範,意味著今年地方政府對專項債券的管理不會放鬆。而在地方政府槓桿率逐季增加的情況下,全面遏制隱性債務風險逐漸成為財政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內容。
此前,財政部曾明確表示要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管理,並按照“誰舉債,誰償還”原則,落實舉債風險的主體責任,避免償債風險過度向省級財政集聚。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