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流行一句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這個意思很簡單,只要手裡的古董出手一件,就可以夠你用幾年的。
這句話對於下面要講的這位老人是非常合適的,因為他只是一個無心之舉,便輕鬆賺得了一輩子吃喝不盡的高價。
只是很可惜,這位老人的名字我們沒辦法知道了。想來玩古玩的人都很清楚,財不露富,東西再好,賺得再多,都不能隨便炫耀。
這位老人本身就是一名文玩愛好者,有事沒事就愛轉文玩市場。不過,不管是北京琉璃廠還是潘家園,或者是花鳥市場,都不乏這樣的人群。
怎麼說呢?老北京人都清楚,撿漏這種事在建國的前三十年是屢見不鮮的,這和時代發展以及北京古都的自身現實分不開關係。
老人也是如此,平時就喜愛些有歷史氣息的“玩意兒”,20世紀60年代的生活也沒太多選擇。所以,沒事去文玩市場轉一圈,那就是最有趣味的事。
結果,這一天老人在琉璃廠附近的一個小地攤上,看中了一塊蓋有多處紅章,卻並不為攤主所在意的破布。
這種時候,老人的第一想法就是這塊東西有來頭。不過,以撿漏者的心理,自然是要萬分小心的:有可能是攤主誘進策略也說不定。
為此,老人仔細地看了看那塊破布,上面的紅色蓋章有些來頭,只不過為什麼要蓋在幾行並不起眼的字跡上呢?
最終,老人雖然沒弄懂,但大膽地與攤主侃起了價:5塊錢賣不賣?不賣就算了,也不是啥稀罕貨……
得,攤主肯定也是個不懂文玩的人物!
當然,在那個年代,5塊錢也不算少,對一般的工薪階層而言,5塊錢就是半個月的生活費了,買白菜可以買幾百斤。
在這樣的情況下,攤主一副忍痛割愛的樣子:拿走拿走。
於是,這塊破布就被老人帶回了家。只不過,他還是不懂這塊破布是個什麼來路,但他很仔細地將布放進了盒子裡,收藏起來了。
一晃,時間到了70年代末期。老人依舊在文玩圈裡混跡摸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帶著一位叫徐邦達的收藏家來到自己家裡。
這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愛好文玩的人,最喜歡的就是結交有相同愛好的朋友,然後走街串戶地到各家去暢聊。
其實很簡單,一是結交朋友長見識,二是採風探路找機會。文玩這種東西,越是不經意,就越能遇到大驚喜。
徐邦達肯定也沒有想到,就是與老人偶爾聊起文玩這點事,便被帶回家看他的收藏了。
不過,在所有的東西當中,他唯獨看中了老人多年前花5塊錢買下來的那塊破布。
開啟來仔細看了一遍,上面的紅色印章竟然有乾隆的,這不是大驚喜嗎?也直到這個時候,老人才知道,這塊破布不是破布,而是臨摹的王羲之的《平安帖》。
但是,當時徐邦達也不能確認這會是王羲之的真跡,雖然上面有乾隆的印章,可事實上它流出了宮外不說,還被當成了破布賣掉了。
這說明了什麼?它很可能就是一幅贗品。
不過,文玩界講究的是追根究底,徐邦達將資訊透露給老人之後,他們對此進行了各方面的鑑定。
最終,結論出來了,這塊花了老人5塊錢的破布雖然不是王羲之的真跡,但它自出唐宋之前的名家之手,價值極高!
到底是唐宋時期的哪位名家呢?很難確定。因為它的年限擺在那裡,但沒有確定的出現時間。根據印章來看,上面沒有宋朝的印章,應該是唐朝產物。
但從風格、手法方面來看,這幅臨摹又具備了宋朝名家米芾的特色。所以,有的專家覺得有可能是米芾真跡。
其實,不管是唐朝的還是宋朝的,它本身文物的價值是不會改變的,更何況還曾被乾隆所收藏,並在上面進行了蓋章,這就是它真實的價值所在。
那麼這時問題就來了,既然是如此有價值的文物,而且還被乾隆收藏過,那為什麼會流落到宮外,且被當成了破布處理呢?
這點事自然是翻不到史料的,也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出處。但對於專門研究古玩的專家們而言,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
首先,這幅作品是乾隆看走眼了,雖然他收藏過,但當時肯定是被當成王羲之真跡來收藏的,從其對作品的評價就可以看得出來。
只不過,乾隆應該不知道,自己看走眼了。這塊破布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但它的實際價值在今天一點也不低。
其次,晚清時期宮內混亂,宮人偷盜之事頻出。也正因為如此,這塊破布便在晚清時期被宮中太監、宮女之流偷出宮外了。
當然,他們不知道這塊布的真實價值,但以當時的情形,大清王朝日漸衰敗,而宮內人員的待遇也不斷下降,能偷一點東西出來變賣,折點現,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事實上,在晚清時期,宮內太監、宮女偷主子東西出來賣錢的事太多了。也因為如此,各種真文物,好東西,都如同白菜一樣被變賣出去。
這幅《平安帖》應該也是如此,被宮內人員當成個破畫卷,甚至是破包袱皮就給順出來了。給點錢就可以賣,對他們而言,出手才是錢,不出手的都是累贅,一旦事發,後果嚴重。
如此一來,一件好好的“玩意兒”就這樣被淪落成破布了。
有意思的是,它還被老人只花了區區了5塊錢便買到手,並在他家一呆就是十幾年。
可見,好事多磨這種說法是非常講究機緣巧合的。老人有幸遇到徐邦達,而徐邦達又有幸看到這塊破布,它的命運便再次被改變了。
後來怎麼樣了?當然是破布以一鳴驚人的現實橫空出世了。
老人大概是缺錢了,也可能是出於文玩愛好者的本意,最終將其拿了出來拍賣。
沒有想到的是,它竟然被拍出了3.08億人民幣的天價。
這也算撿漏界的天花板了,只能說老人太幸運了,當然,這樣的事在古董界真的越來越稀少了,可不要覺得自己也能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