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桃園有8年時間了,從一個不懂技術的門外漢,但現在管理自己的30多畝桃園。期間,也因為技術問題吃過不少虧,花錢買教訓。
2018年聽信網上的傳言,從網上購買了據說不傷根的除草劑,當時正值桃樹萌芽開花時期,打上三天以後,就出現萌葉黃化,花蕾弱化,開花能力不足,本來需要每天次第開放的桃花,隔天還不開,同時還有新稍瘦弱的展現,挖開土壤後發現,桃樹毛細根系已經受到傷害,已經鑄成大錯。
記住一點,桃樹是淺根性水果,特別是澆水前使用除草劑,藥劑會隨水滲透到土壤,傷根的除草劑很容易裡傷害桃樹的毛細根系。
其實,這些年種桃樹,我也發現一個問題,村裡種桃樹,種地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偶爾有年輕人也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初中文化就是他們的終點。
這些人,文化程度低,平時又很忙,沒有時間讀書看報,很少學習,他們對於植保知識懂的少之又少,大多來源於植保店的隻言片語,人云亦云,根本就不能做到靈活運用。
做農業並不是不需要技術,“別人種啥咱種啥”已經完全被淘汰,相反現代農業,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全面的技術,特別是自己管理果園,有一方面缺失就可能完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回到正題,桃園管理,複合肥的施肥深度在多少最合適?開機溝真的就能最大化的發揮肥效嗎?
實話說,用開溝機開溝和用出頭挖坑我都用過。
用開溝機開溝,其實效果並不怎麼明顯了實踐證明,這並沒有比一鋤頭一鋤頭挖坑的效果更好。
12年的時候黃桃價格衝上頂峰,盲目投入,花8000元買了開溝機,深開溝30多釐米深,結果不管是基肥還是複合肥都基本等於白扔了。
桃樹是淺根性水果,這一點一定要牢記!桃樹的主根系距離地面不會超過30釐米,即使垂直向下生長“老根”最多也就能達到地下30釐米左右,而桃樹的毛細吸收根系只在地下10釐米左右。
開溝機20-30釐米的開溝深度,已經超過了毛細根系的深度,施肥以後,肥料顆粒只能下滲到積水層,能吸收的少之又少。主根系不能吸收,毛細根系吸收不到,等於白白浪費。現在開溝機已經完全閒置了。
相比於開機溝,人工一鋤頭一鋤頭挖的坑,我感覺更靠譜一些。挖坑深度也就在10釐米左右,完全能符合桃樹毛細根系吸收的要求,可以很大的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但這樣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挖坑太密集,可能會燒壞桃樹的毛細根系。以尿素為例,尿素要被桃樹吸收,需要先經過融化,讓後需要土壤內的微生物裙進行降解稱為碳酸氫銨才能被桃樹吸收。
尿素在融化的過程,會使地溫降低,施肥太密集又容易造成燒根現象。
總體來說,給桃樹施複合肥,開溝機並不一定合適,桃樹施肥,被根系吸收都集中在地表一下10-15釐米,這個位置是桃樹吸收肥力的最佳位置。施肥過深,得不償失。
我們再來看一下,灌溉澆水的時候,使用水溶的方法是否可行?
實話說,除了施基肥,我才用的方法大多是淋肥,就是澆水灌溉的時候進行水溶,撒施。
水溶肥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我也跟風上,購買了大量的元素水溶肥,當時的價格合到每斤7-8元,而且農資店只售賣一種14-10-26的配方。於是,我從網上購買了另外兩種:磷酸一銨和硝酸鉀。三種肥料配合使用,將成本降了下來,不到3塊錢。
農業種植技術就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法,其中對於化肥的配比,以及農藥的配 方,千萬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人云亦云,找不到合適自己的路子,會造成損失。
比如,我用尿素,磷酸二氫鉀,硫酸鉀自己配置的水溶肥,效果差強人意,自己也只有了一年,因為我發現硫酸鉀很難溶於水,即使你把硫酸鉀放水了一天,兩天都很難溶解。
後來,經過多次實驗終於選定了一種18-7-26的才用磷酸二氫鉀作為磷鉀元的肥料,成功的解決的水溶性的問題。
事實證明水溶性的複合肥是可以進行水溶施肥的,其效果並不比溝施差。
就效果而言,鄰居使用開溝的方法,同樣用18-7-26的肥料,而我每次水溶施肥,鄰居使用每棵桃樹2-3斤左右,我使用的只有2-3兩,每隔15-20天水溶一次,從做果到採摘,每次澆水都進行水溶施肥,大概需要8-10次,肥料使用量相差無幾,我只是多次操作,人工稍微有點多,但效果幾乎看不出差別。
我講這些,也並不是想讓你按照我的方法去管理桃園,桃樹如何施肥,應該結合桃樹的樹體,年齡,當地的氣候,以及土壤的墒情和成分,實地勘察,因地制宜。
特別是對於果農而言,施肥,澆水即牽扯到成本又牽扯到收益具體如何操作,還是要結合實際情況。
拋磚引玉,我把這些心得寫下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