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際會的大唐天寶貞元年間,有一位畫家,猶如漢世的蕭何,經營二浙,輔政中樞,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以一己之力延續了面臨危局的李唐皇朝國祚,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的名聲。更絕妙的是,他的畫作也成為華夏的珍品,流傳於世。這就是唐中期的“晉公”韓滉。
相聞韓滉作畫,往往不是率性而為,在落筆之前,往往要經過全面的構思,經深思熟慮後才開始起筆。他自己曾經親口對其他人說:“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可見韓滉對畫畫端正嚴肅的態度。有意思的是,他知道自己是皇帝陛下手下的重要打工人,高階國家公務員,所以只能將繪畫當作自己的愛好,並時刻警醒自己不能本末倒置,於是常常拿自己的畫自嘲,不能讓自己的畫給別人看。
韓滉雖然出身官宦人家,走上仕途也是憑藉著門第之路。但他的性情剛直,年輕時代就任俠好事,廣交朋友。周身全沒有頹廢陳腐的官僚之氣,反而因為身處亂世,執掌藩鎮割據後大唐朝廷的錢糧依存之地,讓他本身也是歷經磨難,深知百姓的疾苦。他的畫作,完全沒有奢華靡靡的宮廷之風,反而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大量田園農家的風光,其筆下人物和動物皆是惟妙惟肖,生動自然。
在古代,牛是重要的牲畜,是犁田耕作的勞動力。彼時的韓滉,出任鎮海軍節度使、浙江東西道觀察使。正趕上震驚天下的建中四年涇原兵變,大唐的帝都長安被叛軍佔領,連皇帝唐德宗都逃離了。韓滉知道這個噩耗,急忙封鎖所轄地域,禁止牛馬出境。
他對自己的政務十分熟稔,所以十分重視“牛”在農業生產中的特殊地位。因此,這樣的政策全在合理的範圍內。韓滉統轄的兩浙地區,猶如一頭埋頭吃草的奶牛,為大唐不斷供奉新鮮的奶液,為遍體鱗傷的王朝提供營養,來維繫生命。自然,韓滉對牛這種動物有著獨特的偏愛,這也體現在他的畫作之中。
公元784年,韓滉支援唐德宗錢帛的船隊,源源不斷地沿水路向朝廷輸送。他親力親為,打點一切,將後勤工作安排得有條有理,讓朝廷急需的錢糧及時地運送到位,對唐德宗的平叛給予了最大的支撐。在中唐名將李晟剿滅李希烈等叛軍的作戰中,來自浙西、浙東韓滉的糧食,一直是大軍的後勤保證。
有一次,前方戰況特別緊急,韓滉為了支援李晟,竟然和手下計程車兵一起去背糧食,在州府首長的帶頭作用下,大家非常踴躍地幹活,很快就湊齊了李晟所需的軍糧。最大的一次,韓滉一次就向關中地區發了100萬斛的糧食,壓糧的重任就交給自己的兒子,韓皋。
韓皋不忍和自己的母親離別,兵荒馬亂的前途未卜,所以就和自己的母親告別,哭訴衷腸,耽誤了時間,韓滉就讓人將韓皋從內宅拖出來,重重的打了板子。韓皋經過此難,不敢耽擱,小心謹慎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為大唐源源不斷的提供賴以生存的錢糧,韓滉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職責所在,讓他對能夠產出糧食的耕牛,有著特殊的情感和喜愛,所以他關於牛的畫,前承古人,後繼來者,有著十分高超的成就。韓滉無疑從前朝畫家顧愷之、陸探微那裡,汲取了積極的元素,畫風一脈相連。當然,他豐富的人生履歷,知人善任,讓其對人物的把握,遊刃有餘。在繪畫方面也是有著一定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