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最珍貴的15幅畫
大都會,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上的82號大街,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館,與法國巴黎的盧浮宮、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列寧格勒博物館齊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收藏有300萬件展品,其繪畫藏品的數量和質量也是首屈一指的。
1、堪比繆斯的蘇珊 莫爾斯 美國 1837年
布面油畫 187.3x146.4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怎麼也沒想到,電報和電報密碼發明者莫爾斯也是個畫家,這幅畫《Susan Walker Morse The Muse》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畫中的模特蘇珊,是莫爾斯的大女兒,一個18歲的女孩。她坐在沙發上,腿上放著一本素描本, 手拿鉛筆, 目視前方,抬頭沉思,被描繪成傳統上繆斯的樣子。畫這幅畫時,正是莫爾斯電報發明的關鍵時期, 此畫將是他作為藝術家生涯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告別。此後,由於經濟上的拮据, 他不得不放棄了繪畫, 將全部精力和財力從事科學和發明。正一藝術2018年12月27日撰寫評介時瞭解到,此畫於1837年在美國國家設計學院展出過, 贏得熱烈的讚譽。
畫中的蘇珊·沃克·莫爾斯(Susan Walker Morse,1819-1885),生於1819年,是莫爾斯的長女,她下面有7個弟妹。蘇珊6歲時,她媽媽就去世了,成長在並不優越的環境裡。1839年,蘇珊20歲時嫁給了愛德華·林德, 搬到他所在的加勒比海邊的波多黎各糖園,後來她對丈夫和種植園的生活漸生不滿,經常回到紐約, 長時間和她的父親一起度過。林德於1882年去世,1885年蘇珊在搬回紐約途中, 不幸在海上遇難。
2、舞蹈教室 德加 法國 帆布油畫
1874年 100x140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是德加芭蕾舞女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也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作。畫面上的人物擁擠不堪,在眾多的少女中站著一個白髮長者。長者拄著柺杖,正在審查一個少女的表演。遠處角落裡還站著幾個盛裝的貴夫人,應該是少女們的媽媽吧。二十幾個少女動作神態不一,但個個緊張的情緒一覽無餘。這是巴黎舞蹈教室芭蕾舞考核的場面,德加從來沒有去過這樣的考場,只是根據傳說畫出了這一緊張繁雜的場面。二十幾個少女的動作全部來源於德加平常的數不清的舞女寫生。
3、拉瓦錫和他的妻子 大衛 法國 1788年
布面油畫 259.7x194.6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畫作是大衛在巔峰時期為安東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夫婦創作的肖像畫。德拉瓦錫是法國貴族,18世紀著名的化學家,在化學史和生物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今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矽的存在,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畫面是這對夫婦在圖書館中,丈夫坐著,妻子在旁邊,目光自信地與觀眾對視。後來,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為拉瓦錫曾任過稅務官,28名包稅組織的成員全部被判處死刑,1794年5月8日的早晨,拉瓦錫是第四個登上斷頭臺的,他泰然受刑而死。著名的法籍義大利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但拉瓦錫妻子被赦免,大衛是極為迷戀拉瓦錫夫人的。那時大衛把拿破崙奉為神明,擔任過他的革命委員會委員,負責頒發絞刑令,但在簽署拉瓦錫死刑的命令裡並沒有大衛的簽字,這是很微妙的感情故事,引發現代人的很多想象。
4、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 洛伊茨 美國 1851年
布面油畫 378.5x647.7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畫描繪了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在橫渡特拉華河的場景。1776年聖誕節夜,喬治·華盛頓率2400名士兵強渡特拉華河,向駐紮在特倫頓的受大英帝國僱用的黑森兵發起進攻,大獲全勝,極大地鼓舞了北軍計程車氣,成為南北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洛伊茨在1849年畫了他的第一個版本,但1850年的一場大火,該畫毀於他的工作室;雖然後來經修復,並被布來梅美術館所獲,但它再次毀於1942年的一次突襲轟炸。1850年,洛伊茨開始了現在這幅畫的創作,並於1851年10月在紐約展出,超過5萬人參觀了這幅作品。1853年,馬歇爾·羅伯茨(Marshall O. Roberts)以當時的天價10000美元買下了它,幾經易手後,最後由約翰·斯圖爾特·肯尼迪(John Stewart kennedy)於1897年捐獻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至今。這幅鉅作被視作為美國人民不畏挫折的象徵,它佔據了展廳的整個牆面,堪稱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5、玩紙牌的人 塞尚 法國 1890年
布面油畫 65.4x81.9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塞尚一共畫了5幅《玩牌者》油畫,畫上人物多寡不一,其中一幅有5個人,一幅有4個人,其餘三幅為雙人。五個版本的創作時間也不一樣,以風格來判斷,雙人構圖的年代應該較晚,大約在1895年左右。5幅《玩牌者》油畫中,一幅私人珍藏,其餘4幅分別收藏於巴黎的奧賽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考陶爾德學院和費城巴恩斯美術館。私人珍藏的那幅《玩牌者》,2012年2月,卡達王室以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的價格買下,打破了2006年傑克遜·波洛克的《1948年5號作品》創下的1.427億美元成交紀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貴的繪畫作品。這一幅 《The Card Players》,是塞尚1890年完成的畫面中繪有4個人和6支菸鬥(牆上4支桌上1支嘴上1支)的《玩牌者》。
6、夏邦傑夫人和孩子們 雷若阿 法國 1878年
布面油畫 153.7x190.2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畫是雷諾阿在巴黎沙龍的參展作品。1879年,已經參與前三次印象派畫展的雷諾阿謝絕了第四次展覽,迴歸更傳統的展出渠道,即一年一度的巴黎沙龍展。他在那裡展出了《喬治·夏邦傑夫人和她的孩子們》,獲得好評如潮。這幅畫是著名出版家喬治·夏邦傑委託雷諾阿畫的,畫中描繪了他的妻子瑪格麗特,身著一件優雅的長服,其設計師是查爾斯·弗雷德裡克·沃斯。依照這一時期的風格,他們三歲的兒子保羅的頭髮還沒有剪短,而且他穿著與姐姐若爾熱特相搭配的服裝,姐姐在圖左,坐在他們家的寵物身上。
7、麥田裡的絲柏樹 凡高 荷蘭 1889年9月
布面油畫 73x93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麥田裡的絲柏樹》(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是梵高在普羅旺斯的聖雷米時期創作的,同這時期的許多風景畫一樣,這幅畫完全沒有直線的筆觸,所有的物體都捲曲著,泉湧著,噴吐著。那隨風搖晃的柏樹猶如擅動的靈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間飛舞,那是靈魂深處的呼喊,那是對生活的渴望,那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悲痛欲絕。畫家梵高一直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是生命與力量。梵高曾這樣寫道:“腦子裡始終浮現著柏樹,很想把它畫成像向日葵那樣的作品。但是很奇怪,何以沒有人畫得像我所看到的一般。”
8、格特魯德·斯泰因的畫像 畢加索 西班牙 1906年
布面油畫 60x80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這幅獨特驚人的肖像,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獲得的第一幅畢加索的畫作,由格特魯德·斯泰因本人於1946年遺贈。斯泰因是一位美國作家,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巴黎,她是畢加索的摯友,也是他的主要贊助人。畢加索主動提出要給她畫一幅肖像畫,在1905年秋天,斯泰因開始多次給畢加索作模特,按照她的說法,她去了接近九十次,但鑑於畢加索作畫向來迅速,這一說法未必可信。在1906年春天,畢加索對畫中人的面部不滿意,於是用顏料將其覆蓋。那年秋天他回到巴黎,在沒有和斯泰因見面的情況下創作了這張面具般的臉,其頗具古風的神態預示著畢加索原始主義新風格的來臨,這種新風格是畢加索那年夏天在西班牙戈索逗留時醞釀出來的。畢加索大膽地將具有立體派雛形的頭部嫁接到斯泰因那玫瑰時期風格的身體上,創作出一幅驚人的獨特肖像。
9、莫奈一家在花園裡 馬奈 法國 1874年
布面油畫 140x110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The Monet Family in Their Garden at Argenteuil》,是1874年7月23日,馬奈應莫奈的邀請到他家的花園裡作的畫。畫面上,莫奈的妻子Camille Monet和他們七歲大的兒子Jean坐在草地上,莫奈穿著畫家的工作服在旁邊伺弄花草。在畫面的左側,馬奈繪製了公雞,母雞和一隻小雞作為前景,這和莫奈一家三口形成了有趣的對應。就在馬奈作畫的時候,莫奈的好友雷諾阿也來了。他問莫奈要來了繪畫工具,也繪製了一幅作品。他畫的也是莫奈的妻子和兒子,加上那隻公雞。馬奈對雷諾阿的出現非常惱火。他這樣對莫奈說:“那個年輕人,他一點天分也沒有。既然他是你的朋友,你應該勸他趕快放棄繪畫!”
10、大碗島的星期日 修拉 法國 1884年
布面油畫 70.5x104.1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Study for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寫生稿,描寫的是巴黎附近奧尼埃的大碗島上一個晴朗的日子,遊人們在陽光下聚集在河濱的樹林間休息。有的散步,有的斜臥在草地上,有的在河邊垂釣。前景上一大塊暗綠色調錶示陰影,中間夾著一塊黃色調子的亮部,顯現出午後的強烈的陽光,草地為黃綠色。陽光透過了樹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陰影,被色彩強調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陽傘和草地都現出一種好像散發蒸氣一般的黃色。色點彼此交錯呼應,給人以一種裝飾地毯的效果。畫上的人物也畫得很可笑,一個個看不清面孔和五官,連輪廓本身也都被小圓點弄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綽綽的。
11、某夫人 薩金特 美國 1884年
布面油畫 120x80 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薩金特的作品《某夫人》(Madame X or Madame Gautreau),也稱作《高魯特夫人》,是他當時最具爭議性的作品,現在已經被認定為他最佳的作品之一。他用了一年時間來完成畫作。在畫作最初的版本中,夫人身上塗著白粉,穿著低胸裙,傲慢地抬起頭。暴露的粉肩令畫作顯得更加大膽,性感。這幅畫作在1884年展出時震撼了巴黎沙龍,引發了醜聞。薩金特企圖透過修改畫作,來進行補救,不過,無補於事。每一個進入沙龍的人,都在交頭接耳:“她在哪兒?”在畫上,高特魯夫人站在一張小桌旁,右手撐在桌面上,左手抓住她的裙子和扇子,造成美妙的褶皺。她的身體面向觀眾,頭部則轉向一邊,充分展示她天鵝般的頸項、尤其是完美無暇的側面輪廓。那身曳地黑裙,由著名服裝設計師費利克斯•普桑納設計,不同於當時流行的花邊褶皺繁瑣禮服,顯得非常摩登。眾人的非議集中於兩處:一是高特魯夫人的膚色,一是高特魯夫人禮服上的右肩帶。高特魯夫人向來不顧禮俗,以一種淡薰衣草紫色的香粉塗飾面部和身體,因此在暗金色的底色襯托下,她肌膚勝雪,彈睛耀目。更與風習違拗的是,她右肩上鑲鑽石的肩帶已經滑落,《費加羅報》促狹地說,“只要再掙扎一下,夫人就自由了。”
12、春光 考特 法國 1873年
布面油畫 213.4x127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在畫面上,一位美麗的少女把胳膊掛在情人的脖子上,投出微笑迷人的明媚眼光,半裸地依隈著情人。她是在撒嬌、還是在傾聽甜美的情話?一位俊俏的小夥子,她的情人,雄健有力的雙臂緊緊拉著鞦韆的繩索,好像是在支撐守衛著他們的愛情。小夥子略向姑娘歪著頭,是在享受她的撒嬌、還是在告訴她什麼秘密?……春天的陽光從樹叢裡照過來、像舞臺聚焦燈光一樣照亮了美麗少女,溫暖的春風輕輕地掠起了她的紗衣,飽經風霜的千年老樹好象是他們的愛情見證人,每一片樹葉和每一棵花草都在為他們輕輕吟唱,……看到這個盎然春機和純美愛情的畫面,就是冷酷無比的魔鬼也會酥心醉倒。
13、收割 勃魯蓋爾 尼德蘭
木板油畫 1565年 119x159.5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The Harvesters》是勃魯蓋爾描繪尼德蘭風土人情的一幅作品。這幅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滿眼璀璨的金黃色,這黃是收穫、是喜悅、更是尼德蘭人民辛勤勞作的象徵。從畫中我們可以一窺16世紀的尼德蘭的風土人情。在構圖上,前景是一群農家男女在收割穀物的間隙共享午餐,儘管只是簡單的飯菜,但是他們吃得津津有味,臉龐洋溢著收穫的喜悅。經過一段時間的勞作,他們已經很疲憊了,有的已經吃完躺在樹下睡著了。近旁還有在收割的人,送水的人等。遠景是金黃的谷地,一片片的,著實壯觀。中景是村落和田間的道路,路上還有一輛滿載穀子的四輪車。
14、聖母聖子與聖徒 拉斐爾 義大利 1504年
木板蛋彩油畫 189.5x169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是大都會最珍貴的一幅畫,大都會現有館藏的文藝復興三傑唯一的一幅油畫就是拉斐爾創作的這幅科隆納(Colonna)聖壇裝飾畫《聖母聖子與聖徒》。1901年美國金融大亨摩根馬(J. Pierpont Morgan)在一次地下交易中得到了這幅由拉斐爾所作的最後一幅最重要的聖壇裝飾畫,這是年輕的畫家專門為義大利佩魯賈修道會所作。該畫於1663年被拆,殘餘品後來由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羅馬科隆納家族和兩西西里(Two Sicilies)那不勒斯國王擁有。摩根馬為了得到這一珍貴的繪畫,支付了大約200萬法郎,是當時世界上成交價格最貴的藝術品,後來捐獻給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1916年起這一鎮館寶貝一直珍藏在大都會博物館。
15、翠竹雙雀圖 宋徽宗 中國 約1110年
絹本水墨設色 27.9x45.7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徽宗(1101-1125年在位),名叫趙佶(1082-1135),宋朝第八位皇帝,也是皇族中藝術造詣最高的一位。《翠竹雙雀圖》體現了在徽宗的宮廷畫院中所踐行的寫實風格花鳥畫法。然而,不論是描繪自然還是為詩文配畫,徽宗都重意境而輕刻板詮釋。此圖上的雙雀纖毫畢現,栩栩如生,雀鳥眼中的點漆可謂畫龍點睛。
(正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