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遼寧。
遼寧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其名。遼寧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從燕國置遼東、遼西郡開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這裡,如今依然儲存著10個避世古村落,可能不如江南古村的清秀悠久,但卻有著東北獨特的豪邁質樸,值得你來看看。
1 朝陽縣西五家子鄉三道溝村
三道溝村始建於元代以前,傳統建築佔全村建築面積60%,相對集中連片。關於三道溝村的起源,史料是這樣記載的:遼代時的大漠契丹人在蒙古邊界安營紮寨,以清溝川為起點建築大廟,為供養廟裡的喇嘛和尚,周圍百姓墾荒種地,由此形成三道溝村。
群山環抱之中的三道溝村,街道與河道相依,峰巒疊嶂的山體、蔥鬱茂密的森林、儲存完好的古梯田、錯落有致的民居,無不渾然天成,自然氣息濃郁,且又具有北方獨特的韻味。三道溝村民居均以囤頂屋面、木樑、石材為主要特徵,建築風格以及建築雕飾,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底蘊。
在三道溝村,最引人注目的是儲存完好的清代舉人許植椿住宅。該住宅三進院落,第一進院子裡有三個拴馬樁,樁頭分別為龍、猴、獅子雕像,居中的拴馬樁上雕著一隻蹲坐的猴子,寓意為“馬上封侯”。七間帶有晚清時期建築風格的硬山式青瓦房古樸雅緻,房子是起脊式建築,房頂鑲嵌著魚鱗青瓦,瓦脊中央有兩對螭吻相對。屋簷的瓦當和滴水上,都刻有精美圖案,所有瓦當上的蝴蝶圖案,都栩栩如生。這座舉人宅第如今成了三道溝村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目前這七間房屋由許氏兄弟後人居住。
據許氏家譜記載,道光甲10年(1844年),許植椿和許植桐兄弟二人分別考中了舉人和秀才,這七間瓦房便由其兄弟二人在道光甲辰年間所建。相傳,其兄許植春曾受到道光獎賞,得御賜洛陽牡丹一株,名曰狀元紅。許植椿用馬拉鐵輪車,行程28 天,從京城運回老家,栽植在宅院裡,精心養護,視為珍寶。170年前清朝道光皇帝御賜的狀元紅牡丹,現在依然枝繁葉茂。
2 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鄉西溝村
西溝最美野長城聞名遐邇,令人神往,被譽為中國最美野長城。形成於明代的西溝村,是因修長城、守長城而形成的村落,是被長城和長城文化所環繞的村落,是民族英雄戚繼光曾經鎮守過的地方,也是著名“第二八達嶺”的所在地。
據考證,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名將戚繼光被調到今遼寧、河北、北京一帶整頓邊務,修繕破損的長城,所帶將士均為平倭有功的浙江義烏官兵。由於工程浩大、守衛任務艱鉅,為穩定軍心,戚繼光允許一部分家眷隨軍。官兵們於是攜妻帶兒在長城的敵樓上安下家來,使這段長城在修建時便具有了女性特徵。後來官兵的家屬從長城上搬下來,在附近生息繁衍,西溝村由此形成。
如今,村裡留存下來的170間左右的古民居,也是出自這些駐守長城將士的後代之手。村裡還留存著戍邊古井、碾盤和石磙、古廟遺址。一座座南方風格的古老門樓,古色古香的瓦房大院,房屋牆上鐫刻著精美的雲紋、花卉等圖案,向後人講述400多年的烽火歲月與世事滄桑。
3 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堡鄉新堡子村
綏中縣李家堡鄉新堡子村是遼西走廊末端的一個古村落,九門口長城沿線明初即實行軍屯制,該村百姓都來自江浙一帶的義烏兵勇的後代。
如今,600年過去了,堡子村落中依然存在的站臺遺址、哨樓、古松、古民居等歷史遺蹟,展示著數百年的歷史崢嶸和遼西邊關文化的繼承及文明的延續。
新堡子村的古民居和周邊典故再加上勤勞樸實的村民,現在已是九門口長城景區的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青山綠水、整潔乾淨的大村落每天都有大量的文人墨客駐足探幽。
4 瀋陽市法庫縣葉茂臺鎮葉茂臺村
光緒年間取其根深葉茂之意的葉茂臺村,“一腳跨四縣”——彰武、康平、新民和法庫,作為遼代的福地和六位宰相的故里,留存了太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典故。
這裡有融合多種文化的屯頂民居。走進這個青山懷抱、綠水環繞的村莊,踩在灰青色的石板路上,眼前是一棟棟造型奇特的屯頂房屋。這種建築是遼西北地區民居的特色,保留了滿族民居建築特色的同時,融合了其他地域的建築文化而形成的獨特形式。
葉茂臺村北面的聖蹟山,因遼代第一位皇帝親臨而得名。沿著一條千年古道蜿蜒而上,推開車門,迎面是一望無際、鬱鬱蔥蔥的古楓林。據介紹,古楓林區佔地面積200多畝,有800多棵,均為元寶楓。其中樹王已有1000餘歲,樹冠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樹圍要四個人才能環抱得過來,被稱為“中華楓王”。這是一片我國最古老、面積最大的人工種植元寶古楓林,也是遼寧獨一無二的古楓樹群。據載,遼代契丹人視楓樹為吉祥物,遼太宗為紀念東征大勝,在太祖東征途中楓樹林處勒石記功,並在此種植楓樹,後多位皇帝在此種植楓樹,景宗和聖宗時期最盛。
與古楓林遙遙相望的遼代古墓群也坐落在聖蹟山上。這裡先後發現墓葬23座。這裡埋葬著蕭敵魯,蕭阿古只、蕭思溫等契丹蕭氏家族的後代,其中1975年發現的16號墓,墓主人為遼國宰相蕭義。另外在聖蹟山上,還有一座令人歎為觀止的石窟,幾十米高的石壁上有大量舊石器時代的切割工具和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工具留下的痕跡,令人震撼。
5 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唐杖子村八盤溝
唐杖子村山多地少,屬於典型的丘陵地帶,境內主要河流為滾龍河。唐杖子村特色產品“柏山牌”水蜜桃曾榮獲99’昆明世博會銅獎,“旅遊觀光桃花藝術節”、“採摘節”和“大地飛歌——柏山群眾文化藝術節”也是唐杖子村的特色旅遊資源。
6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
赫圖阿拉是中國滿洲後金政權都城。明萬曆三十一年,努爾哈赤始建城堡於此,赫圖阿拉故城作為明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赫圖阿拉城不僅因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於此享譽神州,更因這裡曾是滿族第一國都而蜚聲海內外。作為後金開國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儲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
7 朝陽縣柳城鎮西大杖子村
西大杖子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柳城鎮下轄的一個村級行政單位,村的東面和南面山巒起伏,重巒疊障,植被茂盛,松滔起伏,群山環抱,兩山夾一溝,這裡有儲存下來的明末清初的層層石頭梯田、石井、石碾、石磨、人們居住的茅草房,仍然看到古代鄉土氣息。村口還保留一棵百年以上樹齡的參天大柳樹,人們稱它是風水樹,這裡山青水秀,空氣新鮮,泉水潺潺,景色怡人。
8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
這裡是集自然風光、宗教文化、民俗民風為一體的旅遊聖地,內蒙及東北地區藏傳佛教文化的中心—瑞應寺,坐落於該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蒙古族人稱瑞應寺為“葛根蘇木”,漢語譯稱“佛爺喇嘛寺”簡稱佛寺,1999年被阜新市人民政府、阜新市旅遊局評為阜新八大旅遊景區之一。當地作為少數民族蒙古族人的聚居地,是“烏力格爾”(蒙古族說書)的故鄉,有獨特民族美食“喇嘛燉肉”、“蒙古餡餅”、“手扒羊肉”等。
9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腰站村
腰站村地處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的上夾河鎮轄區內,腰站村裡居住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同宗,受愛新覺羅家族裡的肇姓後裔。是滿族傳統文化保留得較為完好的古村落。
如今走進村落,可以看到不少的滿族傳統民居。尤其聞名的就是阿塔的九兒子尹登的住宅,現在是著名的“尹登古居”,便是滿清民居典型的代表。包括四合院,萬字炕,窗戶上有“盤腸”的窗花,裡面的各種傢俱包括精雕的梳妝鏡、雕龍的屏風、各種瓷瓶等等,儼然是一個小型的滿清博物館。
10 沈北新區石佛寺街道石佛村
關於石佛村村名的來歷,據《北鎮地名考》記載,清順治帝命人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古剎禪院,廟中正殿釋迦牟尼佛像以石頭雕成,人稱此廟為石佛寺,石佛寺所在的地方自然而然就叫石佛村。
石佛村位於閭山東部,據北鎮市僅5公里。村莊依山而建,河流穿村而過。石佛村民居選擇在海拔相對較低、地勢較為平坦的山谷之處,其選址佈局既符合傳統民居中近水向陽、負陰抱陽的風水格局,同時又與便於生活、生產,實在是一種智慧的象徵。但受地形影響,村民的住宅佈局較為分散。
石佛村現有居民2109人,多為滿族。民居為傳統建築形式,即東北五花山牆式平房,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基本都以石頭建築。保護區現存建議歷史建築25處,真實地反映了清、民國的建築風貌,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葉家老宅、謝家老宅、郭家老宅等依然儲存完好,這些建築沿山谷而建,順水延伸,每個細節都有時光的印記,與充滿薩滿風情的村街古道上,隨處可見的古井、石磨石敢當及各種古樹,成為非常珍貴的歷史實證和歷史文化遺產。
古村記編輯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