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票房大賣,很多人都被志願軍不畏犧牲,英勇抗擊強敵的精神所感動,美國作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其武裝到牙齒的海軍陸戰隊卻在中國軍人鐵血精神面前落潰不成軍,落荒而逃。
聯絡到近年來中美兩國劍拔弩張的關係與中國外交越來越強硬的立場,不由得令人感慨:正是50年前那場慘烈的戰爭,才換來這麼多年的和平與發展。尊重,是打出來的。
國之間實力的較量與鬥爭不僅出現在戰場上,也體現在外交場合。1986年,美國海軍首次訪華,曾出現尷尬一幕:幾艘軍艦入港之後,目睹美國海軍的自大傲慢,我方針鋒相對予以還擊,當即撤走歡迎儀仗隊。
要知道中國向來是禮儀之邦,重大外交場合更是容不得絲毫馬虎。美國海軍訪華的背景是什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最終造成這樣的局面?結果又如何呢?
一、美國海軍訪華是中美兩國建交後的良性互動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向來是利益與實力的較量與博弈。中美關係也是如此,有對抗也有合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想方設法從政治上、經濟上孤立中國,企圖把新生政權扼殺在搖籃裡。1950年初,美國更是企圖透過介入朝鮮戰爭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但中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鬥爭取得偉大勝利,美國的陰謀再次失敗。
可以說,意識形態的鬥爭與對抗一度是中美兩國關係的主題。
這種情況隨著六十年代初世界格局的變化而有了轉折。當時,美國和(前)蘇聯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都在爭取世界霸權地位,而美國暫時處於劣勢。
與此同時,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廣受歡迎,並透過積極的努力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美國逐漸意識到長期孤立中國外交政策的失敗,開始考慮修復中美關係。中國也亟需打破西方封鎖,發展經濟。
從70年代初開始,雙方高層領導人互動頻繁。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破兩國長期以來相互隔絕的局面,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後,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展開。美國海軍首次訪華,正是為兩國深入開展軍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作鋪墊。
正因如此,中美兩國都高度重視此次訪問。美方代表團的最高將領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萊昂斯上將,而中國海軍委派時任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負責接待工作。雙方在禮儀規格上完全對等,嚴格遵循國際慣例。
我方更是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準備以高規格的禮遇迎接美國海軍的到訪。
這次訪問行動的開端並不順利。美國海軍三艘軍艦駛入港口後,我方注意到一件事情,當即下令把儀仗隊全部撤走。
二、美國海軍打了自己耳光:不掛滿旗不許進港
1986年11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萊昂斯上將率領裡“裡維斯號”導彈巡洋艦及兩艘護衛艦,海軍官兵共894人浩浩蕩蕩向青島港航線進發,陣容可謂豪華無兩。
中國海軍北海艦隊在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的安排下,已經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儀仗隊已演練多時,在港口列隊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然而,當美國海軍的軍艦駛進港口,越來越近時,我海軍官兵赫然發現:美國海軍軍艦竟無一懸掛滿旗!
何謂掛滿旗?軍艦掛滿旗是海軍的最高禮儀。一般而言,軍艦在訪問別國港口或者各種重大外交場合,都需要掛滿旗以示尊重。掛滿旗的要求是從艦艏透過桅杆連線到艦艉,應該全部掛滿通訊旗,並且對排列順序有著嚴格規定,這是國際上通行的禮節。
而美國海軍的軍艦隻是象徵性掛了幾面旗幟,這無疑是很不正常的行為。以美國海軍的實力和地位,不可能不熟知常規的外交禮儀,那麼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自栩實力強大,沒把剛起步的中國海軍看在眼裡。
我海軍官兵氣憤異常,劉華清上將當機立斷,立即撤走歡迎儀仗隊,並向美方提出嚴重抗議,明確表示只有美方軍艦掛滿旗,中方才會恢復歡迎儀式。萊昂斯上將趕緊解釋說是一時疏忽,並表示掛滿旗耗費時間較長,中方能否先舉行歡迎儀式,美方軍艦隨後再補掛滿旗。
這樣一來中國豈不是承認低人一等?對於這個不合理的要求,我方斬釘截鐵地予以回絕。這樣美國海軍不但沒佔到便宜,反而自食其果,成了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烏泱泱的一幫人被晾在那裡確實難看,萊昂斯上將自知理虧,也怕回去難以覆命,於是下令讓士兵立即掛滿旗。
美國海軍士兵們忙活了整整一個小時,三艘軍艦掛滿旗完畢,中方這才隆重舉行了歡迎儀式,當劉華清上將笑容可掬地與萊昂斯上將握手寒喧時,這位美國海軍上將臉上多少是有些尷尬的。
歡迎儀式過後,萊昂斯上將率隊參觀了當時中國海軍最好的裝備——051號大連驅逐艦,不知是報“一旗之仇”還是實話實說,美國人毫不客氣地評價:這是我們這輩子見過的,儲存最好的古董軍艦!
這話雖然聽著剌耳,卻也是事實:051號排水量只有3000多噸,而美方的導彈巡洋艦排水量8000多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美方軍艦全部採用現代化裝備,計算機彈道計算、雷達瞄準、鐳射瞄準等等,其實力遠非中國軍艦可比。
知恥而後勇。正是美國海軍首次訪華,讓中國海軍見識了美國海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剌激和促進了中國海軍的發展和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海軍不僅不辱使命,還得到一次免費學習提升的機會。
三、弱國無外交:國家強大才是最好的外交底氣
外交無小事,一舉一動都關乎國家尊嚴。但再好的外交手段,也比不上國家的強大。
回顧中國近現代史,才能切身體會到“弱國無外交”這幾個字的確切含義。
鴉片戰爭以後,晚清政府時期採取的是乞求式外交,割地賠款,出賣國家領土與主權,猶如抱薪救火,反而助長侵略者的氣焰。《南京條約》、《天津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使曾經的天朝上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換來的是變本加厲的侵略與掠奪。
在一次次“外交活動”中,晚清政府派出的外交使臣主要作用是給列強賠禮道歉:崇厚出訪法國是為“天津教案”一事向法國政府道歉;郭松燾擔任駐英公使是為“馬加理”案向英國政府“道歉”。
不僅如此,外交活動也處處依賴洋人,按洋人意圖行事。即便是李鴻章這種見過些世面的使臣,在與英國談判時也要受制於人,需要依賴英國人赫德和德國人璀琳幫助交流。
民國時期,中國在國際上依然毫無地位可言,在外交上沒有任何話語權。
1919年,一戰後協約會議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召開,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之一,卻被列強要求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憑藉對國際法深厚的研究,就山東主權問題作了一番精彩的辯論,懟得日本人啞口無言,卻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事態的走向。
在簽訂《凡爾賽條約》的時候,我國代表拒絕簽字。顧維鈞更是沉重地表示: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
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在國際社會仍然沒有存在感。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兼歷史學家蔣延黻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發言理直氣壯,認真傾聽者寥寥;而日本外交部長英語蹩腳,言辭粗魯,卻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美國總統羅斯福一針見血指出:你的英語講得很好,發言也很有水平,但你的國家太貧弱,弱國無外交。
放眼國際社會,因國家貧弱導致外交失敗的例子隨處可見。
2018年4月,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巴沙爾·賈法裡的一張照片曾刷屏網路,照片中的他頭髮花白,低頭悵然獨坐,落寞又無助。年屆70的他剛剛在會場上諷刺西方的狂轟濫炸只針對平民,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卻沒能阻止美英法三國導彈對自己的祖國發動空襲。
這就是現實版的弱國無外交啊。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獨立自主、平等外交”的方針指引下,中國才逐漸在國際社會上得到認可。
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在此基礎上,中國與絕大多數鄰國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時至今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逐步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成為國際通行的外交準則。
改革開放後,為了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中國曾經長期採取“韜光養晦”的外交策略。但美國從未放棄霸權主義本質,屢次挑釁中國,製造事端,發生過一系列讓人痛心的事件,被稱為“共和國三大國恥”:其一是銀河號事件,其二是南海撞機事件,其三就是人盡皆知的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
但是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美之間的實力逐漸縮小,國際社會對中國寄予更多期望,中國的外交策略開始轉向積極作為,中國政府越來越強硬的外交表態,就是明證:
2021年中美高層在阿拉斯加進行戰略對話,面對美國談判代表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外事辦主任楊潔篪一句“你們沒資格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對美國人當場打臉,表明中美關係發生了轉折,中美雙方在國際社會已經是平起平坐的地位。
國家強大當然離不開國防實力的保障,作為重要的國防力量,中國海軍在這些年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中國海軍出訪歷程:夏威夷的考驗與完美亮相英國
1986年美國海軍訪華後,按照國際慣例,我國海軍應該派出軍艦回訪。然而,搜遍所有的戰艦,竟沒有一艘能開到夏威夷。
曾被美國人嘲笑為古董的051型導彈驅逐艦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戰艦,但缺乏遠洋航行能力。和美軍戰艦相比,051型驅逐艦武器裝備落後,用來回訪實在很不體面。
最終,出訪任務交給了剛剛服役不久的679型訓練艦:滿載排水量5500噸,配有30—50毫米艦炮、發射炮和先進的航海儀器,可續航1萬海里,有多次遠洋出訪的經驗,配置上還算拿得出手。
這艘軍艦被命名為“鄭和”號,意為重振鄭和當年的航海雄風。
1989年3月31日,由北海艦隊司令員馬辛春中將率領的“鄭和”艦從青島出發,橫跨太平洋,前往美國夏威夷進行友好訪問。
單槍匹馬的“鄭和”艦剛駛入太平洋就遭遇颱風,風暴整整肆虐了5天,似乎老天在有意考驗鄭和艦的航行能力。艦上的官兵們克服暈船嘔吐,精心作業,先後排除了49處大小故障,總算保證了航行安全。
經歷一個多月的航行,1989年4月8日7時45分,“鄭和”艦進入180度子午線,創下了中國海軍單艦進入西半球的記錄,具有不同尋常的政治和軍事意義。
到達珠珠港後,馮纘樞艦長才發現還有一個考驗在等待著他們。在中心泊位的26區,美國人預留了一個剛好和“鄭和”艦長度相等的泊位,且碼頭兩端都已停滿各種艦船,停靠難度極大。
美方派出引水員要為“鄭和”艦操舵,並同時備下拖船,卻被馮艦長婉言謝絕了。太平洋的大風大浪都經歷了,這點小小的考驗算什麼?
在美國海軍的注視下,馮艦長鎮定自若,經過精心測量後,果斷下達幾個口令,“鄭和”艦先是以最高限速進到頂端,停下,後撤,再進一步,以一番令人眼花瞭亂的操作,穩穩地側位停靠進碼頭泊位中。
在嘖嘖驚歎聲中,“鄭和艦”給一向挑剔的美國海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1989年“鄭和”號出訪夏威夷經歷了重重考驗,那麼28年後,中國海軍出訪英國倫敦則是一次完美亮相。
2017年,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國海軍第26批護航艦隊黃岡艦、揚州艦和高郵湖艦抵達英國倫敦訪問,當艦隊駛入金絲雀內河碼頭時,引發英國媒體的百感交集。
英國《每日郵報》用“紅色十月”的標題來形容中國海軍艦隊到訪,稱讚黃岡艦和揚州艦是最先進(stateoftheart)的戰艦,報道稱:幾艘135米長的龐然大物駛過的時候引發民眾的騷動,並自嘲“幸好,他們來我們首都的目的是和平之行。”
而一貫以驚悚標題出名的英國《太陽報》則直接運用了“紅色警戒”的標題。
英國網友更是感嘆:我們再也不是海洋的統治者了!還有調皮的英國網友表示:不知中國能否借我們一艘?……
不知是否是歷史巧合,英國海軍出訪倫敦的時間正是《南京條約》簽訂175年後的同一天。100多年時空逆轉,中國再也不是過去的中國,中國海軍和強大的國防實力無懼任何挑釁,也經得起任何禮遇和讚美。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30多年前美國海軍首次訪華那令人難堪的一幕,再也不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