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為為表表現現 拒絕刷牙
3歲的樂樂年紀雖然小,卻一直很有自己的主張,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都分得清清楚楚。每天在刷牙這件事情上,尤其讓爸爸媽媽傷透腦筋。
很長一段時間,每當樂樂在衛生間刷牙時,總能聽到母子倆的這段對話。
“樂樂,刷牙了沒?”媽媽問。
“刷了。”樂樂痛快地答道。
“刷了?”媽媽似乎有點兒懷疑,繼續問。
“真的刷了。”樂樂肯定地答道。
“真的刷了?”媽媽又懷疑了,繼續問。
“真的刷了。”樂樂還是那麼肯定。
“來,讓我看看。”媽媽來到樂樂身邊說。
“嗯!我不要刷牙。”樂樂哼哼唧唧地說著。
看來,這一次的刷牙行動又失敗了。
心心理理語語言言 “我能行,我長大了,沒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了”
生活中,相信不少家長和孩子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吧。對刷牙洗漱的問題,特別是對3歲左右的孩子,每次都要和他們“戰鬥”一番。為什麼孩子喜歡說“不”?為什麼孩子喜歡和你作對?是孩子哪裡出了問題嗎?
事實上,不是孩子故意和你作對,也不是孩子出了問題,是因為他們進入了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反抗期”,而他們的“反抗性”行為只是想鬧獨立。當孩子從嬰兒期向兒童期過渡時,隨著身心狀況的發育,他們會逐漸發現自己已經能自如地走來走去,這樣他們就可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再也用不著依靠大人的力量。而且,孩子還發覺自己能用說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毫無疑問,伴隨著這一能力的出現和迅速增長,孩子的自信心也被漸漸樹立起來了。
此時的孩子盼望自己能快快長大,期待向別人表現“我能行,我長大了”的一面。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確信無疑:自己是獨立於爸爸媽媽的個體,不再是大人的附屬物,所以,他們當然沒有必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事了。於是,在你面前的他,才會“不、不、不……”個不停。
除此之外,有些家長把刷牙看得很緊張,一看到孩子刷牙姿勢不對,或是沒有按時刷牙,就惱火生氣,這樣反而讓孩子變得緊張、害怕。其實,刷牙就像吃飯一樣簡單自然。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時,自然就能心領神會這些精細動作了。
專專家家指指導導 找出原因以鼓勵為主一般來說,孩子3歲以後就應該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可偏偏有些小孩不喜歡刷牙。為了不讓小乳牙被蛀蟲安身為家,爸爸媽媽當然需要一些智慧和耐心了。
1.認識到孩子說“不”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說“不”是有原因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找出孩子為什麼說“不”。要不然,不但問題解決不了,甚至還會導致說謊情況的發生,而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中走向冰點。以故事中的樂樂為例,當孩子露出獨立的苗頭,有了自己的意願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儘量滿足孩子獨立的需要,以及愛與保護的需要。而一廂情願地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刷牙有多重要,基本上就是對牛彈琴。
2.堅持循序漸進
教孩子自己刷牙,爸爸媽媽不要指望孩子馬上就能學會全部。剛開始,爸爸媽媽可以鼓勵孩子模仿成人的動作練習使用牙刷和杯子,讓孩子對刷牙感興趣。等孩子對刷牙有了興趣,再逐步告訴他們刷牙的動作要領。
3.對孩子要以鼓勵為主
任何生活習慣的培養,都應以正面引導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讓孩子愉快地接納,刷牙也不例外。在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各種活動的階段,家長一定要抓住這一培養孩子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大好時機,適時適宜地鼓勵孩子模仿,並給予必要的操作指導,而且自始至終都要堅定不移地相信,在你耐心和細緻的引導下,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能幹。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利用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全家人進行一次刷牙比賽,看誰刷牙的泡泡多,以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