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上官雲
拜一些影視劇所賜,在觀眾眼中,孫悟空和唐三藏是兩位個性鮮明、脾氣幾乎截然不同的人物,前者威風凜凜、爭強好勝;後者經常嘮嘮叨叨,試圖說教。
也常有人憤憤不平:那麼驕傲的孫大聖,如果不是礙於“緊箍咒”,何至於要聽從沒本事的唐三藏的領導?委屈。
可是,如果把孫悟空視作經歷歲月鍛造的成年人,那麼時常會對他加以約束、多少有些“話癆”的唐三藏,算得上是一位好搭檔。
一
在世人眼中,孫悟空就是“勇敢”的代名詞,個性無拘無束。
他拜在菩提祖師門下,學成七十二般變化和各種本領,找龍王要裝備、去地府改壽命,幾乎是碾壓式贏得勝利,也敢於蔑視一切不合理的既定規則,大鬧天宮時毫無懼色。
踏上了取經路,孫悟空仍然是操心最多的那個。救師父、擊退各路妖怪,經常都是靠他的本事;化齋、搬救兵、探路……基本是他衝在前面,簡直是少見的全能型選手。
令人百口莫辯的誤解,他也經歷過:一棍子打死作惡多端的白骨精,雖然極力辯解,但還是被不知內情的師父趕走了。
常人遇此境地,大多就此心灰意冷。但猴哥沒有中途放棄,在八戒請他出山的時候,毫不猶豫去替師父解圍。
因為這些事,他贏得一個“有情有義”的評價;與之相比,唐僧多了一個“糊塗蟲”的標籤,許多人替大聖覺得惋惜:攤上這樣的領導,搞雙標,還老想管著他,委屈大了。
二
經常對孫悟空加以約束的唐三藏,真的是他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嗎?未必。
無所不能的齊天大聖並非完人,比如脾氣急躁、好勝心強,還有點喜歡賣弄,在關鍵時刻,這些都是可能惹禍的缺點。
從五行山脫困後,師徒正走在路上,沒想到碰見了強盜。孫悟空掄起金箍棒,幾下將賊人打死。
唐僧看不過去,批評了他一頓。大聖被絮叨得心頭火起,索性將身一縱,說一聲“老孫去也!”,把師父一個人扔在半路,很不靠譜。
到了五莊觀,幾個徒弟合夥偷吃人參果後,孫悟空按捺不住脾氣,衝出去將人參果樹推倒,引來種種後患,師徒被困,只能請來觀音菩薩了結這樁是非。
有的人有能力、可抗壓,卻管不住急躁的壞情緒,小事委屈、大事吃虧。日積月累,生活也很可能出現不同的走向。孫悟空亦是如此。
三
以往看《西遊記》,大師兄被忽悠著戴上“緊箍”是很多人惱恨的情節之一:可嘆狂放不羈的齊天大聖,不得不因此聽命於唐僧,之後就慢慢變成了中規中矩的孫悟空。
可他剛剛學成本領時的生活又是怎樣的?與妖魔鬼怪結拜,整天吃吃喝喝,稱兄道弟,就算再有本事,用龍王的話來形容,“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如果把取經比作一次職場之旅,那麼在旅途中,給他帶來正向影響的因素裡,唐三藏必有一席之地。
在悟空打死強盜後,他告訴徒弟,“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
無論說話做事,他始終秉承“謹慎”原則,遇事考慮得比較周全。在觀音院,金蟬長老賣弄袈裟,“將袈裟一件件抖開掛起,請三藏觀看。果然是滿堂綺繡,四壁綾羅。”
孫悟空耐不住性子,也要把自家的袈裟拿出來比一比。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說了一番話:“徒弟,莫要與人鬥富。你我是單身在外,只恐有錯。”
他規勸悟空,“你不曾理會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汝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於此,事不小矣。”
對孫悟空而言,這大多數時候是一種有益的引導和約束。急躁的齊天大聖在耳濡目染之下,性情沉穩了許多,後面遇到搶劫寇員外家財的強盜時,不再是一味打鬥。
當眾人遭遇誤解時,他暗暗籌劃:“師父該有這一夜牢獄之災,老孫不開口折辨,不使法力者,蓋為此耳。如今四更將盡,災將滿矣,我須去打點打點,天明好出牢門。”
這其實是一種向好的變化。懂得遵守應該遵守的規則後,他迎來了蛻變,功德圓滿,最終成為鬥戰勝佛,達到人生的另一重境界。
四
對《西遊記》,一直存在一種解讀:六耳獼猴是孫悟空的心魔。孫悟空打死了六耳獼猴,消除錯誤的念頭,從此一心跟隨唐僧取經,走上正途,順利取得真經。
“緊箍咒”的目的,也不只是轄制。觀音菩薩曾說,“當初只因你野性難馴。不服管束,故爾才用這緊箍咒約束於你。如今你即得正果,緊箍咒自然也就沒有了。”
無規矩不成方圓,失去約束的人生太容易失控,放蕩不羈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算作“瀟灑”。當孫悟空在唐僧的影響下,懂得規則、懂得自律後,獲得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成長。
人生在世,我們始終得學著摒棄年輕氣盛,變得更加會洞察人性,更懂得人情世故,學會以最小的代價解決大問題,這本就是一種應有的進步。
對孫悟空,有人欣賞他前期的桀驁不馴,也有人欽佩他後來的踏實穩重。這是孫悟空的兩種人生,也是每個人需要經歷的階段,“成熟”即是如此。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