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
這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第一次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發生的一幕。
會上週恩來總理宣佈了一項決定,竟然讓立下赫赫戰功的原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掩面痛哭,泣不成聲,情緒激昂時竟聲嘶力竭高呼“萬歲”,讚揚偉大光榮的共產黨和偉大領袖毛主席。
他的呼喊激發起與會代表的強烈共鳴,紛紛加入其中聲呼“萬歲”,會場一時聲浪震天,代表們熱血澎湃,會議不得不中途暫停。
會上週總理究竟宣佈了什麼重大決定?
竟能讓這位見多識廣的國軍悍將當眾無法自抑,滿面淚流?
“難以勝任”搪塞蔣介石
傅作義自北伐戰爭起,便一直是國軍中赫赫有名的一員悍將,抗日戰爭期間更指揮多次大型戰役,軍風彪悍抗敵勇猛,其中“五原大捷”這一經典戰役,給予侵略者以毀滅性打擊,一舉收復五原、包頭、後套等河套失地,傅作義本人也因此戰一舉成名,被重慶國民政府授予最高榮譽的“國光勳章”。
其實傅作義與共產黨結緣甚早。
自抗戰伊始,傅作義在前線英勇作戰聞名遐邇,毛主席對他就頗為欣賞,甚至還曾去信予他,希望他能放棄個人利益得失,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促進國共兩黨達成合作。
傅作義深明大義,收到來信後更主動與共產黨聯絡,欣然接納我黨幹部參與抗戰,為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重要貢獻。
在不斷的合作中,傅作義開始慢慢接觸共產黨政治思想,不僅在軍隊管理上得到啟發制定“十項紀律”,後期更在轄區內仿照共產黨土改,掀起“整理土地”的熱潮,清丈限租、收繳再租等舉措,收穫當年底佃農的廣泛讚揚。
事與願違,傅作義與共產黨的“廣泛合作”,很快引起國民政府高層的警惕與不滿,閻錫山不僅詆譭傅作義“赤化”,而且蔣介石更多次致電“勸誡”,私下更因不滿他給起了個綽號“七路半”。我黨與傅作義達成的合作,後迫於壓力和局勢,不得不暫時擱置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6年6月,隨著蔣介石揮師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同年9月至次年1月,傅作義奉命率11個整編師共計7萬餘兵力,沿著平綏線東西兩面與解放軍主力掣肘對峙。
1947年12月,蔣介石為扭轉戰局頹勢,野心勃勃的命令傅作義整合北平行轅及其周邊張垣、保定兩個綏靖公署,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傅作義就職華北“剿總”後,雖採取積極防禦戰略,力保平津地區局勢穩定,但終究獨木難支,我晉察冀野戰軍配合南下的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冬季攻勢”,勢如破竹,於淶水地區重創傅作義部精銳,全殲傅部35軍主力。
1948年10月下旬,東北地區遼瀋戰役取得全面勝利,解放軍一鼓作氣集結兵力投入華北戰場,平津地區瞬間陷入危機,朝不保夕。而在1948年新華社公佈的戰犯名單中,一直同解放軍交戰的傅作義名列第31位。
遼瀋戰役之後,蔣介石急電傅作義,要求他到南京參加最高軍事會議,此會議事關戰局,萬分緊急。黨中央早有先見之明,事先早在傅作義身邊安排了“地下工作者”,此時正起到了關鍵作用,此人正是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
遼瀋戰役前,傅冬菊就早已秘密入黨,父女兩人雖信仰不同但關係親厚,黨組織當時將傅冬菊安排在傅作義身邊,除了能宣傳黨內政策方針,潛移默化改變他的政治思想外,更大的作用就是觀察傅作義的情緒和動向。
傅冬菊將收集到的情報及時反饋給上級黨組織,黨中央就可以根據這些情報及時調整對敵戰略方針。出於地下工作者的敏銳度,傅冬菊一下子就覺察出此次南京會議事關未來平津戰局,因害怕其父再次捲入內戰風波,她第一時間向上級彙報情況。
1948年11月的南京最高軍事會議上,蔣介石以高官利誘,許傅作義東南行政長官之職,希望傅作義可以率部南撤,但傅作義對未來戰局預判上卻與蔣介石相左,他提出堅守華北才能掌握全域性,退守東南是偏安一隅的下策,而且傅作義知道蔣介石並不是真心實意邀他南撤。
他非蔣介石嫡系,感情又算不上親厚,如果遵從軍令南撤,駐紮平津的現有兵力很可能被蔣介石蠶食鯨吞,收為己用。
其實兩人的矛盾由來已久,蔣介石對傅並非全然信任,為了便於掌控,蔣介石很早就在國民黨軍隊一線軍官裡安插親信,排除異己,傅作義生性剛正不阿,早時就曾上書諫言清除。
當年遼瀋戰役時,蔣介石就曾提議傅作義麾下部隊出關支援錦州會戰,蔣介石老謀深算,打算以此計策一石二鳥,此戰得勝則解東北危機,此戰不成又可責令傅部駐紮東北,瓦解他在平津根基。但傅作義早有警覺,聞風而動立刻派兵夜探錦州,知曉詳情之後便按兵不動,以“難以勝任”搪塞了蔣介石。
傅作義雖是國軍將領,但他與蔣介石素來不睦,不附庸他的“陰謀詭計”,這點便與日後與共談判埋下了伏筆。
所以在南京軍事會議上,傅作義只是表面上附和蔣介石,但內心早已動搖。傅作義返回北平後錯誤地估計了戰局形態,陳兵55萬人雄踞北寧—平綏長達千里的鐵路線上,嚴陣以待以觀時局變化,但東北野戰軍若秋風掃落葉般長驅直下,平津戰役一觸即發。
北平數朝古都,古蹟眾多,其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不可限量。黨中央為了不費一兵一卒的和平解放北平,可謂是煞費苦心。
同年11月,黨中央就曾委託中共早期黨員,同時也是傅作義好友的彭澤湘專程從港赴京,遊說傅作義起義,交出北平政權。同時作兩手準備,文武並施雙管齊下,令華北野戰軍突圍張家口回防北平,徹底切斷傅作義西撤的道路。
其實南京會議之後,傅作義內心便早已動搖,他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失望至極,更認識到共產黨才是民心所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民政府早晚功敗垂成,傅作義堅定想法之後,便開始透過其女兒傅冬菊嘗試與共產黨和談。
與“死對頭”把酒言歡
儘管傅作義對共產黨釋放出積極訊號,但是否放棄北平,傅作義仍左右搖擺,難以抉擇,為了震懾北平駐軍,解放軍趁傅作義還在猶豫權衡之時,開始進攻天津。同時毛主席為了展現出和談的誠意,給傅作義去了一封親筆信,信中痛陳蔣之罪狀,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給傅分析天津戰事劣汰,最後為傅作義設定了和談期限,表明和平解放北平決心,一旦超期,解放軍即可開戰進攻北平。
在各方不斷努力下,傅作義終於下定決定,邁出和平解放北平的關鍵一步。但此時蔣介石仍在全力掙扎,他先是派兵北上“支援”,又送親筆信遊說,均被傅作義回絕。和談卻並非一帆風順,談判官何思源的家被炸燬,女兒也不幸罹難,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和前期同林彪、聶榮臻小範圍內的和談,傅作義初步與我黨達成合作共識,並簽訂《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協議》。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同月31日,人民解放軍正式進駐這座五朝古都,北平宣佈和平解放。
北平百姓為了歡迎解放軍進城,沿路歡呼雀躍,沸反盈天,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但傅作義卻自慚形穢,不敢出現在眾人面前。
昨日尚在戰犯名單當中,今日卻成了解放北平的頭號功臣,傅作義的境遇實在令人唏噓,本是以守城著稱的悍將,如今卻拱手讓北平,贏得生前身後名,他當時也是危機重重,潛伏在城中的間諜特務,軍隊內部的敵對勢力……
誰都想要他的命,他會不會被譏諷取笑,北平解放後他又該何去何從,這一切都是個未知數。
北平解放後,聶榮臻、葉劍英等解放軍高階將領設宴款待傅作義,不曾料想數月前他們還是劍拔弩張的“死對頭”,如今竟坐在一起把酒言歡。
觥籌交錯,酒意正酣之際,傅作義終於鼓起勇氣講了心裡話,他充分檢討自己的錯誤,情真意切讓在座眾人都深感欣慰和觸動。
這場宴會,傅作義並沒有見到毛主席,令他頗為遺憾。終於在2月毛主席寫信邀請傅作義、閻又文、鄧寶珊等前往西柏坡做客,這次姍姍來遲的會面,兩人期待已久。
傅作義駐留西柏坡期間,毛主席不僅多次接見,承諾釋放傅作義那些被解放軍俘虜的部下,更充分肯定他在和平解放北平上的功勞。關於他的去留問題,毛主席更明確表示希望傅作義長留北平,為建設新中國作出貢獻。
兩人之間的誠懇交心,毛主席的寬闊胸懷,更是讓傅作義心中的種種疑慮一掃而空。西柏坡的這次會面,讓毛主席與傅作義一見如故,互為摯友,後來毛主席不僅十分關心他的生活工作,每逢傅作義生日兩人還會一同吃飯慶祝。
北平和平解放後,遷至廣州的國民政府仍不死心,轉頭積極拉攏綏遠軍方,當時駐紮在綏遠的董其武是傅作義手下,但名義上仍聽從國民政府指揮,為了策劃發動綏遠起義,傅作義又馬不停蹄地趕赴綏遠,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綏遠後來也得到和平解放。
振臂高呼:毛主席萬歲!
傅作義不僅是一位軍事家,更是出色的水利專家。解放前他主政綏遠,就曾大興水利,興建千里支渠,造福一方。
1945年更是親自隨隊勘探過黃河,掌握第一手水文資料,他主政時,以綏遠為首的河套平原更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會上由周恩來總理宣佈,主席團一致審議透過傅作義擔任水利部部長時,這位半生戎馬的將軍卻突然情緒失控,掩面痛哭。
能夠擔任新中國的水利部部長,這是他做夢都難以置信的事情,畢竟在國民黨主政的舊社會時,他想在政府有所作為當個部長,提溜著一箱子黃金美元都不一定能買來,如今黨中央和毛主席竟然把水利部部長這個要職交給了他,這讓他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胸襟,黨中央的英明,會上他激動高呼“共產黨萬歲”和“毛主席萬歲”!
當時剛剛建國,黨內聲音不統一,對於傅作義這位“戰犯將軍”很多人本來就有微詞,再加上他不是黨內人士,一下子上來就身居要職,自然有很多人不服和看輕。故而傅作義剛到水利部工作也是困難重重,有職無權,底下人專案檔案都不找他請示,而是去找副部長簽名。
後來是細心的毛主席看出端倪,他找傅作義瞭解工作情況時,傅作義還以“不通水文”為由請辭,毛主席卻是對他寄予厚望,並鼓勵他多學多問,邊學邊幹,日積月累,早晚能修成水利上的“內行”。毛主席還要求以後水利部的檔案必須要傅作義簽字,不然檔案無效,此舉貼心的幫傅作義解決工作上的困境。
毛主席和周總理確實是慧眼識才,傅作義自出任新中國第一任水利部長,一直工作了23年,直到去世前一年中央政府才批准他的懇辭。在這期間,傅作義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從西北天山到東南沿海,從東北松遼到珠江三角洲水利工程,在抗洪搶險一線,也時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為新中國的水利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任誰看了都忍不住數個大拇指。
傅作義患病臥榻時,仍掛心著祖國的水利工程,瀕臨之際更將身前40萬財產全數上交給國家,可謂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74年4月,傅作義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傅作義將軍用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直到現在歷史書上仍清晰記載著他的功績,值得後人哀悼和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