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央下了一道命令:拆除舊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照原規模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前夕,在全國範圍內徵召了一批能工巧匠建造北京城,承天門就是其中的一個,在之後的兩百多年裡,承天門數次毀壞和重修。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對承天門進行大規模的重修,並改名天安門。
這是一座數百年的古建築,那麼中央為何下令拆除重建呢?
天安門簡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大都改名為北平府,朱元璋四子朱棣10歲時,被封為燕王,北平就是朱棣的封地。朱棣在北平經營多年,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後來奪取皇位後,就有遷都北平的想法。
朱棣首先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參考當時的南京城,擴建北京。承天門是皇城正門,由建築大師蒯祥負責設計建造,建成之後朱棣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
但承天門自建成之後就“命運多舛”,在明英宗時期,承天門被雷電擊中引起大火,因為上面都是木質結構,過去的滅火手段效率比較低,大部分都化為了木炭,朝廷花了很長的時間才修復。
在崇禎末期,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椅子還沒坐熱,吳三桂就引領清兵進入山海關,李自成的農民軍不是清軍的對手,一敗再敗,清軍兵臨北京城下,李自成在撤退前,放火焚燒了宮殿,其中就有承天門,這一次承天門遭到嚴重的人為破壞。
清軍入關後,也準備定都北京,而皇宮的不少建築又被李自成破壞,順治皇帝下令將承天門重新修繕,並將其改名為“天安門”,沿用至今;這一次修建,還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了一條護城河,同時在河上修築了七座石橋,也就是現在的金水河和金水橋。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曾炮擊了天安門城樓,因此時清朝搖搖欲墜,國庫本就沒有多少錢,還得賠付八國聯軍4.5億白銀,拿不出更多的錢大規模修繕天安門。清朝滅亡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時期,誰也顧不上這裡,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才得到全面的修繕。
見證新中國的誕生
天津戰役結束後,傅作義深感不能再拖下去了,雙方再次進行了會談,傅作義終於下了最後的決心,宣佈北平和平解放。
幾天後,北平軍管會以及市政府開始進城辦公,開始全面接管北平,文化接管委員會奉命接管天安門,但此時的天安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交接的手續十分簡單,只有一把鏽跡斑斑的鐵鎖。
因為年久失修,天安門可以用“破敗不堪”來形容,城樓上遍佈著殘磚斷瓦,屋頂上雜草叢生,牆皮脫落,門窗缺失,有一塊沒一塊,金水河中都是淤泥,可以聞到一股異味……
七屆二中全會後,黨中央決定遷到北平辦公,不久後就決定在合適的時間,舉辦開國大典;但選擇在哪裡舉行開國大典,卻成了一個問題。
有兩個地點:第一個是南苑機場,第二個是天安門廣場。
兩個地方都有利有弊。南苑機場前不久就舉辦過一次閱兵式,場地沒有問題,而且距離城區遠,不會影響交通,但因為位置比較偏僻,交通不便,而且還得建一座“閱兵臺”。天安門城樓是現成的“閱兵臺”,交通便利,但是場地不及南苑機場,而且還會影響市內的交通。
兩個方案都上報了中央,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反覆權衡後,最後拍板: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因為天安門廣場以及天安門城樓還未來得及修繕,北京市政府接到命令後,就開始著手準備修繕天安門城樓以及廣場的工作,將表面看得到的一些損壞件進行修繕,至少得保證在開國大典時,看起來不會很破爛。
自開國大典之後,每到重大的節日,都會在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毛主席等中央領導都會登上天安門城樓,因此要絕對保證天安門城樓的安全。
開國大典結束後不久,北京市政府開始邀請國內的建築專家研究修繕天安門的方案,但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派遣志願軍入朝參戰,全國的重心都放在了抗美援朝上,耽擱了修繕天安門的事,直到1952年才全面開始修繕天安門。
重建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畢竟是一棟數百年的建築,只靠修修補補,還是存在安全隱患。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臺發生了6.8級和7.2級的大地震,波及周圍的多個省市,震區出現了不少的地裂縫、滑坡的情況,這次地震的破壞力同樣也波及北京,導致本已損壞的天安門情況日益嚴重。而且這段時間,中央經常在這裡舉辦各種活動,中央領導都會登上天安門城樓。
北京市政府組織專家對天安門城樓進行一次全方位地“體檢”,發現了很多嚴重的問題,受到地震的影響,很多檁、枋都出現脫落或者直接斷裂,加上之前在建造的時候,一些設計不合理,而且有偷工減料的情況,又長期缺乏維護,經過這一次地震,整體木架結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變形。
專家在檢查時,發現了一個讓人驚出冷汗的問題:毛澤東在天安門休息的位置後的大柱子,雖然外表看起來完好,但裡面有10米已空心,非常地危險,立即上報給了中央。
中央對這個問題非常地重視,還好及時地發現,否則如果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過去簡單修修補補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治標不治本。於是在1969年作出了一個決定:在原址按照原規模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
作出這個決定時已是冬天。北京的冬天不適合做建築,因為剛攪拌好的水泥還沒有開始使用,就會在寒風中凝結,但因為1970年五一勞動節,要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活動,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都會登上天安門城樓,所以必須抓緊施工。
時間緊任務重,天安門的工藝複雜,施工難度大,大家對翻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一,各有各的道理。
有人提議讓外國建築企業來承包,但他們認為重建得三到五年的時間,如果加班加點的話,最快也得兩年才能交付使用,這遠遠不能滿足1970年勞動節的需要,周總理認為不能崇洋媚外,我們自己修建。
擔負重建天安門任務的是北京第五建築工程公司。
當時重建天安門並不是一個公開的專案,而是需要嚴格保密,因此北京第五建築工程公司對參加建設的工人進行了篩選,除了技術好之外,政治上也要絕對地可靠,全部要透過政審。
五建抽調了一批技術最好、根正苗紅的工人,按照軍隊的編制,組成木工連、瓦工連、彩油連、架子連和混合連等多個施工連,每個連下面有相應的排、班,並要求所有工人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每個施工連都有自己的證件,每道工序之間都不允許相互打聽,同時為了保證決定的安全,中央還派出兩個連的解放軍,分散到各個施工連,參與施工。
因為天安門是秘密施工,在拆除之前,要先用葦蓆在天安門周圍搭起一個巨大的天棚,將天安門包裹得嚴嚴實實的。
蓆棚連連長楊賀林,先綁了一個模型,因為有幾個工人之前從事過多年的相關工作,一看就明白了要怎麼做。這項工作要與架子連的工人相互配合,架子連改變了以往鋼管撘架的方法,用幾個杉蒿綁在一起,一層層地連線,僅用了一個星期多的時間,就把整個天安門城樓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外人根本不知道里面在做什麼,連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以及文化宮的工作人員,也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同時為了保溫,還專門修建了一座鍋爐房,在冬天施工時,儘管外面天寒地凍,但裡面卻溫暖如春。
將舊城樓拆除是開工後的第一個專案。
天安門城樓上到底用了多少木料誰也說不清,而且拆下來的東西,無論多大的結構,都找不出一顆釘子,中央要求新建的天安門城樓,形制以及規模都要和一樣,五建派出木工連的姚來泉與測量局的同志相互配合,對所有的鬥、拱、柱等一一進行測量,每一件拆下來的木製結構件,都是照著原樣畫圖,並標清楚方向位置,拍成照片,再交由工廠,按照圖紙進行製作,因為配合默契,只用了一星期的時間,就將天安門城樓拆除。
在拆除時,工人在天安門城最高的脊瓦發現一個古代的“鎮樓之寶”
當時木工連的姚來泉根據命令,帶著兩個工人爬到脊瓦的最高處數脊瓦的數量,在砸開中間黃色的琉璃瓦後,發現了一個大約30釐米的方形盒子,上面雕著二龍戲珠的圖案。
領導讓姚來泉撬開後,從裡面拿出了一個金元寶,雖然因為存放的時間太久,沒有那麼地光亮;繼金元寶之後,姚來泉又摸出了一塊寶石,以及黃豆、高粱、黑豆、穀子、玉米,在請教了古建築專家後,才得知這是一件鎮樓之寶,古代封建迷信,在建造房屋的時候,會放上一些“辟邪”的東西,以求平安。
後來新建城樓時,木工連的組長姚來泉,也在原來的位置,放上了一塊現代的辟邪物:一塊高17釐米,寬12釐米,厚3釐米的漢白玉石,上面刻著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成為天安門重建的見證。
拆除天安門可謂是又驚又喜,發現了鎮樓之寶是“喜”,但緊接著“驚”就來了。
在拆除一處牆壁時,有一個工人發現了一枚炮彈,大家緊急撤離,公安以及專家鑑定後,這是一枚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的炮彈,但奇怪的是,這是一枚完整的炮彈,如果是擊發未炸,也應該是隻有彈頭沒有彈殼,如果是有人故意放在這邊,一發炮彈又有何作用?從第一枚炮彈發現開始,工人們後面施工時,又發現了幾枚一模一樣的炮彈,但由於當時修建天安門是極度保密的工程,這些炮彈都是公安拿走了。
因為天安門城樓原本就採用了大量的木料製作而成,僅柱子就有16根,每一根長12米,重達好幾噸,一輛車只能拉一根,在拆除完畢後,就開始尋找合適的木材。
當時在海南島以及西雙版納都發現了合適的木材,海南政府得知是修建天安門要用到,立即表示:只要是天安門需要,哪怕是海南人民一根一根地扛,也要將木材送到天安門去。
因為運輸的問題,火車太慢,一架直升機吊不起來,兩架同時吊又有危險,最後從海外進口了一批類似於紅木的木材,這種木材的有一個有點,遇到火只冒煙,不會著,對天安門的防火有幫助。
周恩來總理一直在關心工程的進展,一些重大的問題,全部由他拍板決定。在重建天安門兩端的大吻時,對於圖案和彩畫的處理出現了分歧,有的人認為應該按照過去的方案,用金龍和璽,也有人認為,金龍和璽是封建事物,要用葵花向陽和延安寶塔。
周總理看後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原主體部分不要改,並指示:天安門彩畫整體用樸素的“大麗花和璽”,勾頭等小型琉璃瓦件可用向日葵圖案,其餘一切照舊,任何結構不得改動!
值得一提的是,天安門在重修時,只是將上面的部分拆除重建,底座並沒有怎麼動。雖然有數百年的歷史,還是磚混的結構,但古人的技術不得不佩服,當年用的都是糯米湯和混合土製作的磚,用了這麼久還是很堅固,要拆都很費勁。
與此同時,施工單位還在原有的基礎上,小範圍更改了一些地方。比如考慮到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檢閱部隊時,要從城樓的前廊往下走三個臺階,才能到達位於中間的檢閱位置,施工隊就計劃將三步臺階改為一步,但後來又覺得三步變一步,也不是很好走,最後直接將廊臺往前移至扶手處,拆除臺階,將欄板設定在扶手的位置。
負責活動攝影的中央新聞電影攝製部門也提出,過去因為天安門的燈光比較差,在攝製的時候難以反映出整個場景,為突出毛主席的形象,可以增加幾個燈。
也有人提出,在舉行活動的時候,領導或者嘉賓從城樓前往前廊時,因為臺階比較小,而且兩邊的欄板又比較高,記者因為不好拍照,故而都在正面走來走去,影響了視線,這也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因此工程師將欄板的長度改小一點,臺階也往裡面移了二十釐米。
領導常用的休息室,過去用的是日光燈,因為考慮到當時日光燈的故障率比較高,怕關鍵時刻會掉鏈子,電工研究後,將日光燈改為了穩定性比較高的小花燈,同時將之前猶如“蜘蛛網”的電線,全部改為暗線,提升了美觀等等。
這些雖然是一些小細節,但足可見當時施工單位的責任感。
新修建的天安門城樓,“增高”了87釐米,因為地基的塌陷,天安門“矮”了一點,施工單位為儘量將天安門恢復到原有的高度,加大的斗拱的尺寸並調整舉架,並吸收一些古代的建造技術,所以雖然增高了87釐米,但正常是很難察覺到高度的變化。
天安門重建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掛國徽,周恩來非常重視這一步,要求必須掛正,這個任務最後交給了姚來泉來完成。
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徽直徑有1.7米,需要八個人才能抬上去,姚來泉在檢查時,發現國徽背後寫著抬國徽工人的名字,姚來泉向上級領導請示後,領導明確要求國徽不能留下任何的痕跡,於是他就將這幾個人的名字全部擦除。
根據中央的指示,國徽的位置要對準北京的中軸線,一絲一毫都不能偏差。
這項工作要與測量局相互配合,測量局拿著經緯儀站在中軸線指揮,因為沒有對講機,測量局用旗子指揮姚來泉調整位置,一點點地測量,用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將國徽準確地掛在北京的中軸線上。
1970年4月7日,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並通過了國家的驗收,當蓆棚以及腳手架拆除後,一座嶄新的天安門城樓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從1969年12月15日開工到1970年4月7日竣工,只用了112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拆除、重建、油漆彩繪,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電梯、供暖、通訊等設施,施工最高峰時有2700餘人同時施工,速度之快、質量之高,在世界上少之又少。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