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一生親自參與和指揮的戰爭,多達130餘場,而且,僅僅只失敗過3次。成吉思汗指揮戰爭,沒有固定模式,都是按照環境、天氣、敵人的進攻方式和陣形的變化而改變的。
這也是成吉思汗駕馭敵人的特殊之處。
在眾多戰爭中,與泰赤烏部的這場戰爭,毫無疑問是成吉思汗的成名之戰,因為直到敵人被消滅時,也未看到成吉思汗的一兵一卒。
成吉思汗是如何指揮的?其場面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驚心動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公元1200年春,這一年,成吉思汗38歲,他決定請求克烈部脫斡鄰勒王汗,幫他做一件大事:攻打泰赤烏部。
成吉思汗少年時期,被泰赤烏部的首領塔裡忽臺抓去,不僅囚禁了他一年多時間,還對他百般折磨,整天讓他帶著一個笨重的木枷鎖,一個營地一個營地遊行,讓他受盡屈辱。這件事,讓成吉思汗終生難忘,現在,他有了一定實力後,決定對泰赤烏部下手了。
隨著成吉思汗的勢力越來越大後,塔裡忽臺也沒有閒著,他聯合蔑兒乞部的殘餘力量,大約有三萬人馬左右,決定偷襲成吉思汗。
草原遼闊,加上都是騎兵,行動迅速,因此,偷襲是打敗敵人最有效的手段。
提前獲得訊息的成吉思汗,決定給予泰赤烏部重重一擊,他選擇戰場的方式,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泰赤烏部要想偷襲成吉思汗的營地,必經過鄂嫩河附近的沙漠地帶。成吉思汗決定在沙漠中攔截塔裡忽臺的軍隊。
在沙漠中開戰,這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想法,正是因為太過於奇特,才成為成吉思汗的成名之戰。
我們具體來看成吉思汗是如何操作的?
蒙古沙漠的環境非常惡劣,天氣變化無常,時而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時而鬼哭狼嚎,讓人膽戰心驚。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作戰,雙方都不會佔優勢,可是,成吉思汗卻想到了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方法。在進入沙漠之前,他不僅讓每個士兵用薄薄的紗布將馬眼遮住,也讓每個士兵將臉遮擋起來。
有了紗布遮住,沙石就無法進入馬眼和人眼。當塔裡忽臺的人馬進入沙漠中後,立即就陷入被動中,被成吉思汗的人馬從四面八方圍了起來。
塔裡忽臺的人馬很快就成了瞎子,沙石在戰馬的踐踏下,加上狂風亂吹,漫天風沙,無論是士兵,還是戰馬,都不敢睜開眼睛,塔裡忽臺的人馬,還未看清成吉思汗的一兵一卒,就命喪黃泉了。
塔裡忽臺在隨從的拼力保護下,才得以脫身,當他驚魂未定地看向身後的沙漠時,心驚肉跳,他完全不敢想象,成吉思汗的人馬為何在沙漠上能行動自如。
這一戰,讓塔裡忽臺所帶的人馬幾乎被消滅,成吉思汗則一戰成名,被稱為戰神。
駕馭敵人,成吉思汗得心應手。在和敵人的交戰中,他從來不按常規出牌,只要能將敵人打敗,任何方法他都可以採用。成吉思汗的這些方法,在《成吉思汗:要馭天下,必先馭人》中,有非常詳細的講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