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愛情,十有九悲,然而總有美滿的存在,陳明仁的鐵血柔情,在那個包辦婚姻的年代,著實讓人羨慕。
儘管陳明仁曾經征戰沙場數十年,可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內心也是柔軟的,雖然在封建時代,可是包辦婚姻帶給他的,好像並不是束縛和禁錮,而是柔到了骨子裡的深情。
1974年,陳明仁在去世之前,再三叮囑後代要把他的骨灰與愛妻葬在一起,然而出於種種,他的這個願望,一直到陳明仁去世35年之後才被實現。
陳明仁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1903年,陳明仁出生在書香世家,然而,縱使家族中人讀書百遍,也逃不過在親人病重之後,封建迷信的做法。
在陳明仁14歲的時候,由於母親病重,加上出身農民的陳家沒有足夠的財力為母親醫治,當家祖母為了沖喜,決定讓陳明仁和比他大一歲的謝芳如結婚,這個提議無疑得到了所有人的贊成。
其實陳明仁跟謝芳如早就是青梅竹馬,二人是玩伴,喜結連理之後,陳明仁更是表現出了對謝芳如的喜愛,這樁包辦婚姻對他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成婚之後,謝芳如並沒有像封建社會的許多婦女一樣,禁錮丈夫,不讓丈夫學習,她反倒一直支援丈夫的夢想,為了能夠讓丈夫安心學習,強大自己,她將家事打理的井井有條。
到了1923年,形勢混亂之下,陳明仁想去參軍。
他渴望身著戎裝,征戰沙場,保家衛國,而不是一輩子墨守成規,守著一家老小,安安穩穩過讀書人的日子。
可是要想參軍,就一定要遠赴廣州,身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再加上當時陳明仁的奶奶需要被照顧,一時之下,陳明仁進退兩難。
奶奶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孫媳婦兒,獨自承擔起照顧自己和家庭的重任,也不願意自己的孫兒征戰沙場,九死一生,所以老人家採取了最直接的方法:不給陳明仁路費,希望以此來阻止陳明仁前往廣州讀軍校。
這個時候,謝芳如身為陳明仁妻子的深明大義就表現出來了,為了能夠讓丈夫順利實現自己的夢想,她開始偷偷給丈夫攢路費和學費。
另一方面,謝芳如變著法兒的說服祖母,正是在她的努力下,陳明仁順利踏上了奔赴沙場的道路。
到了廣州之後,陳明仁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黃埔軍校的第一個學生,之後又因為討伐陳炯明一戰,陳明仁成為了蔣介石眼中才華橫溢,胸懷大志的有志青年。
陳炯明
可是這位有志青年並沒有忘記自己的髮妻,他奔赴廣州離別之時,握著妻子的手,
“我知道,我能夠踏上當兵的這條道路,離不開你的努力。
此去廣州讀軍校,將來必定是要報效祖國的。
戰場上凶多吉少,可是我向你保證,除了死亡,沒有什麼能夠把我們分開,我絕對不會拋棄你和孩子。
在我遠行的這段時間裡,辛苦你了。
我陳明仁至死不會忘記你謝芳如,等我將來事業有成,我一定會好好彌補你。”
這一行兇多吉少,陳明仁當時怕的是自己血本無歸,戰死沙場,可是謝芳如也擔心陳明仁這一去,再回來,就不認自己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兩個人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陳明仁憑藉自己的軍事能力,步步高昇,不光事業有成,也迎來了自己的一朵小桃花。
陳明仁和謝芳如的愛情,容不下第三個人
像陳明仁這種有勇有謀的有志之士,再加上他本身長得劍眉朗目,英氣逼人,國民政府中的大官兒,怎麼可能放過這樣一位好女婿,於是在陳明仁初露頭角不久之後,蔣介石就派人上門,給陳明仁介紹物件。
其實原本是宋美齡想把廖仲愷的女兒配給陳明仁,她覺得兩個人,一個謀略得當,一個美豔動人,甚是般配,況且,如果廖仲愷的女兒和陳明仁走在了一起,那麼這對於蔣介石來說,也是籠絡人心的一大好事。
廖仲愷
蔣介石聽到宋美齡的想法之後,立即派人去給陳明仁當說客。
可是在知曉來意之後,陳明仁卻明確拒絕。
“我家中已有妻兒,連我讀書的學費,都是我髮妻湊給我的。別看我現在過得還不錯,可是我知道我的妻子在家中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照顧長輩,我離開家之後,整個家的重擔都落在了她身上。我絕對不可能背叛她,另尋一位妻子。”
可是前來遊說的人,並沒有就此罷休。
“這個時代男人有個三妻四妾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嘛,我知道你家中已有妻子,並且你二人十分恩愛。可是這並不妨礙你再納一個妾,況且廖仲愷的女兒倘若跟你走到了一起,你以後必定飛黃騰達。”
但這番說辭,並沒有打動陳明仁,他當然知道,如果能夠跟廖仲愷的女兒走到一起,不光是能和廖仲愷攀上親戚,更能夠傍上蔣介石這棵高枝,以後的事業,自然不會愁,可是在陳明仁心中,一日夫妻百日恩,自己做不到,拋棄髮妻。
於是在他的堅持下,這樁婚事也就不了了之。
當陳明仁在國民政府站穩腳跟之後,他把謝芳如和自己的二兒子楊栓接到了身邊,相思之苦得以緩解,出生在農村的謝芳如,也有機會離開了日復一日的農忙生活,陳明仁在處理公務之外,不忘記教妻子讀書認字,二人的美滿婚姻一度成為軍中榜樣。
可以說,謝芳如陪伴陳明仁從年少到事業有成,他生命中重要的每一個場合,都有謝芳如的身影。
陳明仁得意時,謝芳如是他身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好妻子,陳明仁事業受挫時,謝芳如也一直沒有放棄他,而是在他身邊默默支援他,陪伴他,為他排憂解難,幫助他做決定。
後來,陳明仁在自傳中寫道:“我秉燭夜讀,她依依相伴;我展紙揮毫,她悄悄磨墨;夫唱婦隨,婦幫父強……”
好一個婦強,封建社會的夫妻,真情實感少之又少,更遑論一個丈夫對妻子的肯定,可陳明仁並沒有覺得謝芳如的一切付出都是應當應分的,作為丈夫,他給予妻子兒子愛護的同時,也給了謝芳如足夠的尊重。
謝芳如也是那個年代小腳女性中少有的深明大義。
上世紀40年代,陳明仁逐漸意識到,國民政府早已不再是當年自己所信奉的那個政府了,這個政府已經褪去了當年奮勇殺敵的那股子剛硬,如今的國民政府,變得汙濁,權力的爭奪,已經逐漸取代了愛國的決心。
眼看著國民政府一天天失去人心,陳明仁坐不住了。
謝芳如這麼多年跟著陳明仁,自然知道他的苦惱所在,於是她說,
“明仁,我知道你在苦惱什麼。你當初一心想來廣州讀書,讀軍校,為的就是能夠報效祖國,保家衛民。既然你覺得現在你所在的這個國民政府,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國民政府了,那你就勇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身為你的妻子,將永遠無條件的支援你。”
她的一席話無疑給了陳明仁莫大的決心,在她的支援下,陳明仁在1949年和長沙綏靖主任兼湖南省主任程潛定下了起義計劃。
這之後,陳明仁加入中國共產黨,眼看著好日子就在前頭了,可在這個時候,謝芳如病來如山倒。
一定要把我和謝芳如葬在一起
陳明仁征戰疆場,殺伐不歇,可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也有落淚的時候,建國之初,正是國家用人之際,陳明仁奔赴各個場合為國效力,他的妻子謝芳如也沒有停下,忙前忙後,為丈夫打理好一切。
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小腳女人,默默無聞,陪著丈夫從書生到將軍,從國民政府到及時止損,從棄暗投明到新中國成立。
可是陳明仁不知道的是,妻子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是帶著病痛的,日漸消瘦的謝芳如忍著腹部的疼痛,將自己的病隱瞞了下來,她知道丈夫心繫國家,所以不願意讓自己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給丈夫增加負擔,讓他分心。
於是當陳明仁意識到自己的妻子狀況不對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在他的堅持下,謝芳如被送到醫院治療,所有人都在期待,只是簡單的小問題,可是當醫生把檢查報告交到陳明仁手中的時候,這個征戰沙場的硬漢,流下了淚。
謝芳如被確診為癌症。
她住院期間,陳明仁雖然知道自己的妻子罹患這種病很難被治癒,可是他在百忙之中仍然抽出足夠的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妻子,並且不斷地安慰妻子,鼓勵她要積極配合治療。
可惜天不遂人願,這樣一個心地善良又聰明,默默無聞,陪伴了陳明仁36年的女人,最終還是被病痛吞噬,1950年4月,謝芳如病逝,享年51歲。
他們的婚姻被迫劃上句號,相守36年,此間種種,幸福也好,苦難也罷,彷彿都已經隨著謝芳如的離開隨風而去了。
陳明仁無疑是最痛苦的那一個,他親自為妻子寫下碑文——“吾妻謝芳如之墓”。
男兒有淚不輕彈,愛妻的離世,讓陳明仁徹底破防,他在愛妻墓前長跪不起,一遍一遍撫摸著碑文,就好像在撫摸愛妻的臉龐,追憶曾經他們一起相守的美好歲月,可惜斯人已逝,世界上再也沒有那個默默陪伴在陳明仁身邊36年的謝芳如了。
從前陳明仁遠征也好,歸家也罷,總有個身影守著門框,送別他,等待他,可那個身影如今遠去了,鐵骨錚錚如陳明仁,面對亡妻之墓,情難自已,痛哭流涕。
謝芳如去世那一年,陳明仁五十歲,正當壯年的他並沒有因為妻子的離開而被打倒,陳明仁仍然堅守在前進的道路上。
在謝芳如住院期間,陳明仁日復一日的陪伴和照顧都被謝芳如的主治醫師肖毅看在了眼裡。
對於陳明仁和謝芳如的愛情,肖毅深受感動,她敬佩陳明仁的鐵血柔情,於是在謝芳如逝世之後,陳明仁和肖毅結為夫妻,攜手走過餘生。
直到1974年,陳明仁去世。
由於對愛妻的思念,陳明仁在去世之前再三叮囑自己的後代,
“我與芳如是少年夫妻,她先我二十一年離開,這麼多年過去了,她一定很孤獨,在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和她葬在一起!”
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到2009年,也就是陳明仁去世35年之後,他的骨灰才被運回了湖南長沙嶽麓山,生當同衾,死當同穴,跨越五十多年,陳明仁終於跟自己的髮妻再一次相守。
山林幽幽,陳明仁和謝芳如的合葬墓坐落在嶽麓山上,那句陳明仁親筆所書的“吾妻謝芳如之墓”掩映在山色中,陳明仁碑上刻著的飛鳥銜蛇,既是守護和平,也是守護自己的愛妻。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陳明仁生命中曾有過一個謝芳如,這世間濃墨重彩,好像都不如她明媚豔烈。
結語
苦守寒窯的王寶川沒有等來薛平貴,可久居農村的謝芳如卻等來了自己的陳明仁,有關愛情最美好的不過就是互相陪伴,永遠忠誠,陳明仁當年對謝芳如說過,除了死亡,沒有什麼能把我們分開,他做到了。
生當同衾,死當同穴,青梅竹馬的,民國時期的愛情,關於美好兩個字,不過就是陳明仁和謝芳如罷了。
參考文獻
學習通:陳明仁為何拋棄蔣介石;陳明仁廣西剿匪;百科—陳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