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身份證: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秦國,是商鞅發明的。為了加強對於國民的掌控,商鞅發明了一種叫“照身貼”的身份證明,要求所有秦國國民都必須領取照身貼,沒有照身貼的就被視作為黑戶和間諜。
那麼照身貼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在一張打磨光滑的竹板上,將持有人的肖像簡單地刻畫,然後配以姓名、職業並加蓋官府的官印,就形成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身份證。
秦國的照身貼,也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唯一全民實施的身份證明,等到商鞅被清算之後,照身貼也隨著商鞅的身亡而泯滅,自此之後兩千年的時間裡,我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就再也沒有擁有過證明自身的證件。
隋唐時代:朝廷為官員製作了身份證明——魚符,它是用木頭或者金屬精製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 “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於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並且還配備了裝魚符的魚袋,不過到了這個時候,這種高階的身份證明,就已經遠離了老百姓,成為官員的獨有物品。
宋代:魚符被宋朝用腰牌所替代,但魚袋卻得以繼續使用。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官員們嫌棄腰牌累贅,所以只佩戴魚袋來證明身份,但不管怎麼說,這種身份證明依然和普通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
明朝:腰牌又變成了牙牌,象牙、金屬、獸骨和木材等多種材質,還在牙牌上添加了持有人簡單的履歷,進一步豐富了身份證明的資訊。
清朝:證明官員身份的過程中還添加了朝珠和官帽的樣式,但基本上整個明清時期證明官員身份的牙牌,已經和後世的身份證無限接近了。但無論如何衍變,自秦國曇花一現之後,這些身份的憑證已經和老百姓無緣了,那麼我國古代老百姓如何證實自己的身份呢?
近代: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五日,國民政府透過《戶籍法施行細則》,民國25年,在全國範圍內制發《公民證》,這就是中國最早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證。為單張薄紙製作,長約17釐米,寬約11釐米,上面寫有姓名、性別、年齡、籍貫、發證時間等資訊。
第一代身份證:中國自1984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頒發的身份證明性證件,第一階段採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術塑封而成,為聚酯薄膜密封、單頁卡式,15位編碼。1995年7月1日起啟用新的防偽居民身份證,採用全息透視塑封套防偽。1999年10月1日起,建立和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身份程式碼是唯一的、終身不變的18位號碼。2004年1月1日,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開始換髮,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已經於2013年1月1日正式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