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蔣介石調集20萬兵力,以何應欽為總司令,發動了第二次“圍剿”。4月19日,毛澤東、朱德在寧都縣青塘簽署《戰前部隊集中的命令》,紅軍向東固山區隱蔽集結。5月14日,紅軍總部電臺截獲敵王金鈺部將於15沿觀音崖、九寸嶺犯東固,敵公秉藩部亦經中洞犯東固的電報。16日,羅炳輝部紅十二軍六十四師會同紅四軍,與敵王金鈺部激戰觀音崖、九寸嶺,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第一個勝利。紅十二軍餘部15日佔領大山堖,牽制了上坊、羅坊、潭頭三個方向之敵,保證了18日至19日水南、白沙戰鬥的勝利,殲敵郭宗華部第四十三師大部和上官雲相第四十七師一部,還繳獲了2門七五山炮和160多發炮彈。22日,羅炳輝率紅十二軍為總預備隊,支援主力在中村殲滅敵高樹勳第二十七師近一個旅,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第三個勝利。敵朱紹良部第六路軍各師23日向廣昌、南豐逃竄。26日晚,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黃公略、羅炳輝在苦竹召開總前委第二次會議,決定攻取廣昌城。27日,紅軍三路進攻廣昌,羅炳輝率紅十二軍為右路,從城南攻城,反覆衝鋒,犧牲甚重,被迫停止進攻。當晚,朱紹良帶毛炳文師和許克祥師潛逃南豐,敵軍心浮動。晚9時,紅軍發動猛攻,終克廣昌。28日,總前委決以一部佯攻南豐,麻痺敵人,以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和羅炳輝率紅十二軍(欠三十四師),突襲福建建寧。建寧城三面環濉溪河、一面依龍堡山,地勢雄險,城高濠闊,易守難攻。敵劉和鼎第五十六師以全副德國裝備的7000人守城,氣焰十分囂張。紅軍以驚人的速度飛越武夷山,29日拂曉,彭德懷部為翼,直撲建寧北門;羅炳輝部為右翼,直追建寧南門。敵頑強抵抗,紅軍傷亡甚重。羅炳輝縱觀全域性,當機立斷,不惜犧牲,強渡灘濉河,佔領與南門隔河對峙的水南高地,俯射南門之敵;並分兵統馬房村北取東山,控制萬安橋,攻擊東門。此時,紅三軍團擊潰龍堡山守敵,完成了對建寧的四面合圍,城中守敵大亂。毛澤東、朱德登上龍堡山指揮,紅軍更加英勇。羅炳輝部攻擊東門部隊佔領敵東山炮臺,以猛烈火力掃射敵軍。紅三軍團也突破北門城牆。羅炳輝吶喊著率部攻入南門,穿過南門廣場,直搗劉和鼎師部。此役殲劉和鼎師3個多團,劉和鼎穿便服乘谷桶渡河逃命。紅軍“七百里驅十五日”,五戰五捷,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羅炳輝以行軍神速,被群眾稱為“羅炳飛”。
7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隨帶德、日、英軍事顧問,統兵30萬,採取“長驅直入,三路合擊”戰略,發動了第三次“圍剿”。8月7日,紅軍戰蓮塘,殲敵上官雲相第四十七師一個多旅;8日戰良村,殲敵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兩個團;11日戰黃陂,殲敵毛炳文第八師四個多團。紅軍三戰三勝,繳槍萬餘支,移到君埠休整。蔣介石氣急敗壞,自8月9日起,以密集包圍壓縮紅軍於君埠以東狹小地區,形勢十分危急。1l日半夜,毛澤東向羅炳輝交待任務,要紅十二軍偽裝主力向東北突圍,掩護主力南移興國。12日晨,羅炳輝率部揚旗鳴號,大張聲勢,偽裝主力突圍。蔣介石舉棋不定,派飛機偵察。羅炳輝命令拉長隊形,擺出排拉成連、連拉成營的架勢,在乾燥的大路上拖著樹枝,揚起漫天灰塵,浩蕩北進。敵機從空中看下去,只見紅旗無數煙塵滾滾,足有3萬紅軍全數北上的氣勢。蔣介石上當了,揮師追來。為了使蔣介石把鉤子咬得更緊,羅炳輝發動全軍,大擺迷魂陣,在岔路口寫上“三軍團由此向北”、“四軍向東前進”等;宿營時多設土灶,多號房子,在門板土大寫留言“某某同志速到前面找我”,署名都寫紅軍將領名字。待敵把鉤咬死後,羅炳輝命令哪座山高爬哪座山,哪條路險走哪條路。這對於裝備笨重,缺乏素養的蔣軍來說,無疑是一種“酷刑”。羅炳輝牽著蔣軍,在崎嶇山道上游行了半個月,蔣軍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勞師輾轉,處處撲空。等到蔣介石發現上當,紅軍主力已休整半個月,而蔣軍已被拖得疲憊不堪,喪失進攻能力了。9月初,蔣軍開始總退卻。紅軍乘勢反擊,9月7日戰老營盤,殲敵蔣鼎文第九師一個旅;15日戰方石嶺、張家背,殲敵韓德勤第五十二師及蔣鼎文第九師一部,韓德勤被俘後佯稱伙伕逃脫。至此,紅軍在75天中,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羅炳輝獲得了“神行太保”的美譽,羅部則被稱為“雙腳騎兵”。
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蘇區和紅軍有了很大發展,蘇區發展到21個縣,人口250萬,紅一方面軍也增至4萬餘人。11月7日至20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羅炳輝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2年2月1日,江西軍區、福建軍區同時成立,陳毅、羅炳輝分任和兼任司令員。10月,羅炳輝任紅二十二軍軍長。
1933年2月,蔣介石採用“分進合擊”戰術,發動第四次“圍剿”。紅軍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靈活運用前三次反“圍剿”經驗,採用大兵團伏擊戰法,一戰黃陂,殲敵兩個師;二戰草臺岡,殲敵一個多師,粉碎了敵人的“圍剿”。周恩來譽羅炳輝部為“戰略騎兵”。
1933年9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調集約100萬兵力,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10月28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成立紅九軍團,羅炳輝任軍團長,蔡樹藩任政委。在錯誤領導下,紅軍雖奮勇搏殺,取得一些區域性勝利,但未能扭轉全域性的被動和節節敗退。羅炳輝等高階將領義憤填膺。1934年7月8日,羅炳輝在石城接中革軍委電令,護送由紅七軍團改編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東進。羅炳輝率紅九軍團於7月19日強渡九龍溪,22日包圍永安城,27口到尤溪掩護先遣隊渡過閩江,並襲佔樟湖板,牽制敵軍,保證先遣隊安全北進。完成任務後,紅九軍團將繳獲的大批蘇區奇缺的火藥、食鹽、藥品,運回中央蘇區,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揚。在數百里艱苦行軍中,羅炳輝帶頭挑著重擔,冒著酷暑,翻山越嶺,使戰士們受到極大的鼓舞。
10月7日上午10時,中革軍委主席朱德電令羅炳輝率部於9日晨到達古城、瑞金間。21日,紅一方面軍所屬第一、三、五、八、九軍團,護衛中央機關,開始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