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因為距離分手,其實拋開分開原因,前任是那種典型的聰明、學習好、性格好、清秀、高情商但沒有任何優越感,會尊重每個人的一個善良的人兒。純粹到當我想起前任這個詞,腦海沒有任何關於第三者的關鍵詞,只充滿了被保護整個大學美好又柔軟的歲月。現在回憶起來只覺得這人腦瓜子怎麼轉那麼快,這人彈鋼琴怎麼這麼帥,這人怎麼一點沒有典型理工科男生的不善表達,還能那麼浪漫啊。
當時,本來以為這輩子就這個人了,但後來分開了,然後開始慢慢斷了聯絡。前期的感受就是這個人雖然一直在我腦海中可就像一個小時候很喜歡的玩具但媽媽不給我買後來自己有錢又買不到了一樣。偶爾想起來會記得很喜歡那瞬間但沒有以為的極致難過,就像生態分佈函式曲線放手那一刻就是最高點。也以為生活一點點地回到原來的軌道上了,開始覺得人的心理狀態真的就像個小房子一樣,是一點一點蓋起來的。
如今,面對那些以前不願意去面對的事情,真的也坦然了許多,不再避諱了。後來似乎真的以為自己慢慢也就接受了。心理坍塌的過程在於,當我鼓起所有勇氣拼了命想往前走時,另一邊又試圖用感性和回憶拽住我,深感無能為力。比如在原來用的知乎號隨手寫點啥結果不到一會就看到xxx收藏並評此回答時;比如在微博故事還能看到訪客時凌晨兩點發了個故事下一秒就看到熟悉的訪問記錄時;又比如在今天這個失眠的夜晚,手機都還能收到一條又一條的簡訊時。這瞬間恍然大悟,原來真的會難過,其實一直在難過。
之前還會在心裡埋怨,為什麼做不到happy ending,後來也慢慢試圖為對方找理由,他大概也是很痛苦,才會想把沒法達成共識的問題弱化,眼裡只想看當下。就像在相處的過程中可以時刻感受到一個人的好與壞做減分制,但一旦從此不再聯絡,斷聯的時間越久想起他就越只剩下他的好。也認同其實人沒有那麼偉大,克服不了那麼多困難,不上不下的年齡隱形社會壓力比20歲的人大多了。
寫到這裡,突然有種高考語文考場上寫作文偏題時的恐慌,與其是回應題目的放棄,不如說放下更貼切。倒也不知道到底放下沒有,只確定難過的情緒是真實存在。記錄個最近無比難過的時刻:因為腿意外骨折呆在家出不了門,生活都是由爸媽照顧,然後前幾天心情實在不佳,叫上爸媽打了麻將後還是沒能有所緩解,然後躲在房間胡思亂想,開始哭的那瞬間,我爸推門而入,嚇得我趕緊閉眼。
當時我還以為他沒發現正慶幸著呢,沒想到那晚我媽很委婉又掩飾不住心疼的眼神和我說,心情不好一定要說出來不要憋在心裡,不然容易憋出病。然後老太太說完,我就看到這個反矯情達人紅了眼,應該怎麼形容那個時候我的心情呢,內疚到極點,畢竟心裡一直覺得報喜不報憂才是我們都市麗人的正常操作。
分享我很喜歡的一段話:其實分別也沒有這麼可怕。65萬個小時後,當我們氧化成風,就能變成同一杯啤酒上兩朵相鄰的泡沫,就能變成同一盞路燈下兩粒依偎的塵埃。宇宙中的原子並不會湮滅,而我們,也終究會在一起。另外,我最愛的三月終於盼到了,三月代表複查完能下地的日子,代表春暖花開的時候,代表能穿上新買的針織衫的時候,代表我不再當個愛哭的的時候,代表我相信一切真的都會過去的時候。最後,我覺得蔡瀾老師說得真好“人是給你擁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