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池,位於東城區中南部,天壇路北側,佔地面積數十畝,得名於金代的魚藻池。
金魚,是鯉魚的一個變種,因其體呈紅色而鱗片閃爍如金,故名金魚。唐肅宗年間,嘉興刺史丁延贊將嘉興城外的景觀“金鯽魚池”改名為“金魚池”,這就是“金魚”名稱的由來。
我國畜養金魚始自唐代,後經歷代勞動人民的培育,由單一的變種演變出種類繁多,形態美麗、色彩鮮豔的大家族,名貴品種有獅子頭、老虎頭、龍睛、望天、燈籠泡、葡萄眼等數十個。後傳播到國外乃至整個世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和青睞,成為一種水中寵物。
北京歷史上金魚的品種很多,據《帝京景物略》記載:“金魚之種,深赤曰金,瑩白曰銀,雪白質黑章、赤質黃章曰玳瑁,而別以管若箍;管者,鬣下而尾上,周其身者也,箍者,不及鬣,周其尾者也。魚有異種者,有蝦種者,種故善變。
飼以渠小蟲,魚則白,白則黃,黃則赤。無生而赤者。歲穀雨後,魚則市,大者歸他池若沼,小者歸盆若盎、若琉璃瓶。歲盛夏,遊人攜罍(léi)飲此,投餅餌,唼(shà)呷(xiā)有聲,其大者銜餌竟去。”有帽子、紅頭、龍睛、珍珠、絨珠、獅子頭、望天等名稱。
金魚池始建於金代,原稱為魚藻池,是用來蓄養金魚用的。金章宗完顏璟愛好遊玩,在京郊各地大肆修建離宮別苑,於金中都城郊外(今天壇北側金魚池一帶)設磚窯燒造磚瓦,後又利用掘土後形成的窯坑改建為“魚藻池”,成為一處優美的景觀,池旁建造了一座瑤池殿,史載金章宗還曾到此與群臣宴飲。
元代時這裡成為後宮嬪妃放生的地方,當時的金魚池被分割成幾百個小池,佔地數畝,遠遠望去,有如鹽田之感。明代以後附近的居民都靠飼養販賣金魚為生,這裡景色秀麗,池北側建有許多私家花園,居民在池邊的曠地上植柳栽花,但見蘆花遍地,垂柳夾堤,杏花如錦,桃枝夭夭。從立夏至端午,城裡人都要來這裡踏春或郊遊,眾人在池邊搭建帳篷,一起飲酒賦詩作樂。
清代時,金魚池作為官產,有養魚戶(稱為魚把式)在池中養魚,要按時準備鯉魚送到宮中,供皇帝食用。民國以後土地被公賣,金魚變為私養,當時經營養魚業的店鋪稱為魚莊,知名的有知樂、永順、長海等幾家。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政府將首都遷到南京,養魚業隨之衰落。據《北平旅行指南》記載,當時金魚池周圍的養魚人只剩七家,除金魚外還飼養鯉魚,到了冬天就以高價賣給大飯莊。附近還有賣小金魚兒的金魚店,約有五十多家。
過去的老北京人圖吉利,養金魚是為了討個“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是老北京四合院最典型的特點,同時也說明畜養金魚在北京的傳統風俗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解放前,金魚池一帶,破敗不堪,園亭廢棄,垂柳被伐,成了臭水坑。附近居住的都是貧苦的勞動人民,他們居住在低矮簡陋的窩棚裡,金魚池旁也因此成為北京有名的貧民窟。
解放後,1949年~1951年,人民政府對金魚池地區進行了徹底的整修和治理,把龍鬚溝改為暗溝,疏浚水道,將原來金魚池大小魚塘全部浚通,形成了元寶形的大水塘,湖岸邊砌水泥欄杆,植樹栽花,闢為小型街心公園,湖內可以養魚和划船。
後由於缺乏水源,金魚池內的水仍是一潭死水,時間稍長,水質腐臭,環境惡化。遂於1965年,填平池塘,蓋起了樓群,形成了金魚池東區、中區和西區,各區之間道路命名為思甜街、向榮街和更生街,1980年改名為金魚池東街、金魚池中街和金魚池西街。
2001年北京市最大的成片簡易樓改造專案——金魚池危改小區開工,2003年正式入住,社群分為東區、中區、西區,均為多層住宅樓,社群內又仿古建造了象徵性的金魚池,池內蓄養金魚,以稱其名,使得金魚池的美景再現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