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尼克松應黨中央的邀請訪問了中國。
這是繼1972年那次偉大的“破冰之旅”後,尼克松第二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此時的他已經卸任了美國總統的職務,但是中方依然給予了他美國總統的接待規格。
毛主席親自接待這位美國前總統,並將原定的15分鐘會談延長至100多分鐘。期間,兩人還饒有興趣地談論起了哲學話題。
會談中,尼克松略顯好奇地問了自己身邊如此質樸的毛主席一個問題:“您有什麼特長?”
對於這個問題,毛主席只簡單地回答了五個字,但是就是這簡簡單單的五個字,讓尼克松頓時肅然起敬,立即端起身邊的杯子,並在離開時,鄭重其事地向他。
中國為何要邀請一位已經卸任的美國總統訪華?席間,對於尼克松的詢問,毛主席究竟回答了什麼?竟引得這位美國前總統如此敬佩。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福特繼任美國總統說起。
一、中美關係停滯不前
在訪問中國回到國內不久,美國總統尼克松被爆出了該國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在向全國人民道歉後,尼克松引咎辭職,作為副總統的福特繼任美國總統。
1974年剛剛繼任,福特就多次表示,將繼續延續前總統尼克松的對華策略,推進中美關係向前發展,以實現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並派出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多次往返於中國和美國,溝通兩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
福特總統一再重申繼續遵循兩國此前達成的《上海公報》原則,面對美國政府的積極表態,中方給予了迅速回應,並且認為現任的美國總統已經完全擺脫了“水門事件”的陰霾,有望儘快實現中美關係的正常化。
但是後來的一系列事實證明,當時的福特政府並沒有完全解決中美問題的信心和決心,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一直搖擺不定。並提出將在未來幾年對臺灣當局提供軍事援助,以提高國民黨軍隊的防禦能力,抵禦可能發生的中國大陸對臺灣及澎湖列島的進攻。
這些關於臺灣問題的舉措,嚴重違背了尼克松訪華時雙方達成的基本共識。
福特在與鄧小平進行會談時表示,鑑於當時的美國國內複雜的政治形勢,美國願意以“日本方式”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即與中國建交的同時在臺灣設立“聯絡處”。
鄧小平敏銳地察覺到,這不是什麼“日本方式”,明顯是“一中一臺”方式!表示中國堅決不會接受!
時間來到1975年,福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違背《上海公報》的行動。這些行動使得中美兩國關係一直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危險。
而在當時美國國內,民主黨擔心中美關係正常化會損害美國在臺灣的利益,所以一直給福特總統施加壓力。
面對如此巨大的國內壓力,使得當時的美國政府不敢也不可能就中美關係採取積極的行動。
當年12月1日開始,時任美國總統的福特對中國展開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毛澤東在會面時,明確指出了美方在中美關係上的倒退行為。
而且,毛澤東繼續展現他與生俱來的幽默天性,對福特說:“你們的國務卿干涉我的內政。他不要我去見上帝。上帝的命令他敢違抗啊!上帝請我,他說不讓去。”
在福特為期四天的訪華行程結束後,雙方並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協議。
為了打破中美關係此時面臨的僵局,繼續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程序向前,毛主席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邀請當時已經卸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訪華。
二、尼克松“總統”再次訪華
其實,早在1974年尼克松剛辭職的時候,周恩來就向其發去了表達祝願的電報,並且邀請他再次訪華。
之後,尼克松因病住院,毛澤東還親自致電問候,並向跟他說任何時候來訪我國都表示歡迎。
1975年8月,我國政府再次表達了邀請尼克松訪華的意願。其實在這之前,毛澤東曾多次向來訪的外國政要表示,希望他們傳話給尼克松,中國歡迎他再次訪華。
面對中國三番五次誠摯的邀請,尼克松有些心動了。他跟國務卿基辛格商量,希望福特總統同意其在9月份動身到中國。
但是,當時福特已經制定了年底訪華的行程,為了避免讓現任總統感到尷尬和難堪,基辛格勸說尼克松放棄9月份去中國的計劃。
其實,尼克松在此前就曾做出承諾,將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完成中美建交的任務,但是由於“水門事件”被爆出,尼克松還沒來得及任職完第一任期,就被迫辭職了。
這時候,毛主席提出尼克松訪華的邀請,除了對這位老朋友表示顧念之外,最重要的是提醒原來作為尼克松副手的福特總統,不要將曾經尼克松的承諾拋置於腦後。
但是,事實證明福特並沒有尼克松的魄力,在對華政策上一直猶豫不決,這讓中國政府感到非常不滿。所以,在福特總統結束訪華行程後,中國立即邀請尼克松的女兒及女婿訪華。
12月29日,朱莉和戴維飛抵北京,還帶來了尼克松的親筆信,兩天之後1976年新年前夕,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親自接見了二人。雖然此時的毛澤東身體已經抱恙,但還是與兩位年輕人交談了一個小時,足見其重視程度。
聊到盡興時,毛澤東指著朱莉所坐的沙發說:“你現在坐的這個沙發就是四年前你父親來中國時坐的那張。”
朱莉聽罷,看了看自己身下的沙發,站起身來說:“主席,我想同戴維換換座位。這樣,她就可以說也坐過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座位了。”
毛主席看著眼前的兩個換座的年輕人,發出了久違的爽朗笑聲。
朱莉和戴維回到美國後不久,毛主席就下達了派專機赴美接尼克松的指示。
隨後,釋出公告稱:中國政府將於尼克松第一次訪華四週年之際,再次邀請尼克松及其夫人訪問中國。
這一訊息傳到美國瞬間成為輿論的焦點。此時的美國媒體普遍認為,中國在這個時候邀請尼克松訪問中國的意圖很明顯:向福特示威,暗示其謹慎對待中美關係的態度。
另一方面,尼克松如期到達中國。1976年2月20日,尼克松夫婦乘坐的專機降落在北京機場。
與四年前不同的是當時他乘坐的是美國的“空軍一號”,而此次他乘坐的是一架由中國派去的嶄新民航波音707。
當他緩步踱下飛機舷梯,才發現中國政府派出的迎接隊伍規格很高,完全不像對待已卸任的美國總統,但是此時率隊的已經不是周恩來總理了,因為一個月前他已經因病逝世了。
在機場跑道上,尼克松一行人坐上了中國產的紅旗轎車,徑直駛向了釣魚臺18號國賓館,這是他第一次訪華時入住的賓館。
這是中國最高規格的待遇,與尼克松四年前曾接受過的待遇一模一樣。
甚至就連第二天舉行的國宴,都採用了與當年一樣的佈置。一樣的態度,一樣的美味,與四年前一樣的十道菜……作為賓客的尼克松不禁感慨。
三天後,毛主席依舊選擇在四年前的老地方接見尼克松夫。因為身份的轉變,這次的談話顯得輕鬆了不少。
毛主席也非常開心,面對這位遠道而來的老朋友,親切交談了100多分鐘。
雖然毛主席身體每況愈下,走路緩慢了許多,說話也遲緩困難,但是依舊思維敏捷,注意力集中。
在與尼克松討論當前的國際局勢時,怕自己說的話翻譯聽不清楚,他屢次拿起筆將自己的看法和論點寫在紙上。
在經歷了四年前的那場“哲學辯論”後,毛澤東對與尼克松辯論變得饒有興趣,他們就“蘇聯是否存在階級”等意識形態方面問題,展開了一番唇槍舌戰。
在談話期間,尼克松對於面前這位富有領導魅力,憑藉其革命思想推動了一個國家,並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領導人感到好奇,所以他發問道:“主席,請問你有什麼特長嗎?”
聽到這個問題,主席笑了笑,隨後說道:“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我的特長。”
在提出這個問題前,尼克松做過很多設想,但是聽到“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時,尼克松瞬間對面前這位質樸的中國領導人肅然起敬。
會面結束後,當尼克松夫婦正起身離開時,毛主席顫抖著端起茶几上的青瓷茶杯,並向上舉了舉,以此向尼克松示意,表示讓他也端起自己的茶杯。
一開始,尼克松並沒有明白毛主席的意思,愣了一下,方才反應過來,隨後也端起自己的茶杯,高舉著與毛主席碰了碰杯。
毛澤東在碰杯時風趣地說道:“我們是幾十年的隔海老冤家啦!不是冤家不聚頭,不打不成交嘛!我們應該為冤家乾一杯!我不會喝酒……”
接著他聳了聳肩,無奈地說道:“不過不要緊,中國有句老話‘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酒有水,以水代酒——乾杯!”此時聽到毛主席的這番話,在場的所有人都笑了,此次會談的氣氛被推向了高潮。
隨後,尼克松將一隻瓷熊貓贈送給主席,這是由已故燒瓷大師博姆燒製的。並在臨行前,恭恭敬敬地向毛主席鞠了一躬。
三、兩次訪華之旅均意義重大
二十世紀60年代末期,剛剛就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就多次表現出“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意願。以求透過改善中美之間持續僵化的關係,實施自己的“均勢外交”政策,達到共同對付蘇聯的目的。
時間進入70年代初,中國政府從調整中、美、蘇三國之間關係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透過多種方式向美國丟擲橄欖枝,最終促成了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乘專機抵達中國首都北京,艙門開啟的一刻,尼克松就急忙走下舷梯,向已經恭候多時的周恩來總理走去。
當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手握在一起的那一刻,意味著中美關係正式進入了新時代。
在尼克松為期七天的訪華行程中,他分別與毛主席和周總理舉行了會談,並就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中美關係表達了各自的看法。他們還就臺灣問題進行了著重討論,並最終達成了歷史性的《上海公報》。
尼克松此次訪華之旅,結束了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敵對狀態,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聯絡。透過改善兩國關係,為幾年後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當時的國際局勢中,由於1969年的珍寶島戰役的爆發,國際形勢更加雪上加霜。
中美國建交使得我國形勢有了極大的轉變,也深刻改變了當時的
世界局勢。
而1976年尼克松的第二次訪華,如同是一把利刃直插福特政府的心臟。
在大選之前,尼克松訪華的新聞佔據了國內外媒體的頭版頭條,繼而影響了福特的曝光度。11月份美國大選中,福特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卡特。
而卡特充分認識到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就任以後摒棄了前任美國總統福特的對華政策,尋求更加積極的措施,以推動兩國關係正常化程序向前推進。
經過雙方持續多年的努力,兩國政府於1978年12月發表了《中美建交聯合公報》,標誌著中美兩國邦交正常化,也為尼克松兩次訪華、同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的會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1972年的那次尼克松“破冰之行”到1976年卸任後再度訪華,再到兩年後兩國的正式建交,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冰凍期後,中美兩國關係終於走向了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