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特別貪財,淺陋無知沒有道德,眼中只認得錢,不認感情,愛顯財,這種人稱為銅臭味太重。但這有個問題,古今中外,充當貨幣的東西多了去了,貨幣最開始主要是貝殼,所以涉及錢的漢字很多都帶有“貝”字,比如貨幣的“貨”,賬戶的“賬”,賭博的“賭”,錢財的“財”,不勝列舉。後來生鐵、銅、白銀和黃金都相繼充當過貨幣的主要材料,於是很多涉及貨幣的漢字又帶有金屬旁,比如金錢的“錢”,鈔票的“鈔”,凡此種種甚多。這麼多貨幣,金銀被人歌頌和追逐,貨幣被載入光輝的史冊,甚至連布匹和紙幣都沒人罵過,唯獨銅卻掛上了罪惡的罵名即銅臭味,銅是不是太冤了?
銅在我國算是很早就出現了,早在商朝就有青銅器,後來或多或少充當了貨幣的材料在宋元明時,銅是貨幣的主要材料。這在歐洲是沒有的事,歐洲人用金幣和白銀是最多的。銅在我國古代大量充當貨幣原因很多,比如我國的冶煉銅的技術非常早又先進,銅礦在我國非常豐富大量被開採,銅也是一種不易生鏽和腐蝕的金屬,耐儲存,加上古代皇帝和貴族常喜歡把金銀收藏起來作為炫耀的資本而不是充當貨幣材料,所以自然鐵和銅就成為了主要的貨幣材料,這種現象叫作劣幣驅逐良幣,就像人們習慣於用舊的老的醜的現鈔拿去買東西,而嶄新的好看的鈔票被收藏起來一個道理。
所以銅一度被作為錢的代名詞,貪財無知沒人品被罵作銅臭味太重。銅臭味可能不只是銅本身年久會散發物理的某種難聞的氣味,深層次理解是銅在古代還算是稀缺的,物以稀為貴嘛,要是遍地都是銅,那不惡性通貨膨脹了嘛,那時錢就如白紙一樣毫無價值。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宋元明時曾一度出現“銅荒”,除了國內爭搶外,國外也在爭搶,自然緊俏缺銅。這怎麼理解?
作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發達的宋元明時期,富裕的中國和印度是西方人夢想的天堂,彷彿只要來我們國家一趟,就能滿滿地帶回一堆黃金和白銀,這人回家就是富甲一方。這三個朝代沒有實行閉關鎖國,國際上很多貿易支付用的就是我國的銅錢,可是為什麼歐洲國家也會爭搶我國的銅幣?因為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國家本就貧困不堪,缺金少銀是常用的事,加上古代亞洲地區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我國的絲綢、瓷器都是當時的奢侈品,隨隨便便跟外國人做個生意都是順差,反而是他們的金銀流入我國。我們熟知的貿易路線有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連線了亞歐非三大洲。
15世紀中葉,發生了一件對歐洲國家極為不利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打擊,就是土耳其人滅了東羅馬帝國,建立了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趁機截斷了中國跟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對於啥都缺的歐洲國家來說,這相當於斷送了他們的生路一樣。
陸上走不通了,逼得這些歐洲國家沒有辦法,只有冒險走海運。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開闢海運航線,他們也是最早走海洋殖民地的歐洲國家。葡萄牙的路線是繞過非洲的好望角,然後一路向東,穿越大西洋、印度洋來到南亞、東南亞、東亞,後又達到美洲;西班牙的路線則是沿著大西洋一路往西到達美洲。迪亞士、達伽馬、恩裡克王子、哥倫布、麥哲倫是當時的航海英雄。
海運的打通解決了貿易不順暢的問題,歐洲貿易變得非常活躍的同時也大大加劇了金銀不足的問題。10世紀左右,中國和印度金銀的比價約為1:6,而歐洲則是1:12,作為傳統農業國的中國和印度,黃金白銀沒有轉為貨幣,而是流向了寺廟、宮殿以及貴族華麗的服飾上。1348年,歐洲黑死病爆發重創銀礦業,15世紀中葉開始,整個歐洲出現了嚴重的“銀荒”。歐洲人沒白銀了,就搶著用銅幣做貿易結算,直接又影響了宋元明時期的銅幣緊缺。
為應對緊張的局面,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就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期“會子”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元朝推行了以銀為鈔本的不兌現紙幣制度,明代發行了大明寶鈔,而歐洲人為了解決銀荒早期採用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奪。
哥倫布曾說過“黃金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黃金,甚至可以使靈魂進入天堂”。恩格斯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從上面可以看出,早期歐洲國家解決銀荒的方法就是從殖民地掠奪,非洲、美洲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地。1422年,葡萄牙人用小麥、金屬、布匹、珊瑚串珠從殖民地非洲換取黃金,這是葡萄牙人在非洲的第一次合法貿易,也是最後一次。葡萄牙人在非洲建立了“黃金海岸”,1492年他們到達剛果 ,控制了非洲27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藉此掠奪非洲的鉅額財富。
葡萄牙人還將黑奴販賣到美洲大陸,讓這些黑奴從事種植咖啡、菸草和甘蔗,在佔領地巴西,葡萄牙掠走了價值超過6億美金的金銀、3億美金的鑽石。另一個最先靠掠奪的國家西班牙也是如此。1496年,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的埃斯帕尼奧島建立了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聖多明各。1519年,西班牙的科爾特斯率600人征服了擁有500萬人口的墨西哥帝國。1532年,皮薩羅率領僅僅用了169人,就滅掉了600萬人的印加帝國,掠走了印加帝國的所有黃金。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巨大成功了,讓歐洲其它國家眼紅,這些歐洲國家也追隨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腳步來到美洲大陸,大肆刮分和搶走財富,西班牙是其中最大的贏家。16世紀末,西班牙控制了當時世界黃金開採量的85%,在1521年到1544年短短十餘年,西班牙每年從美洲運回國內的黃金和白銀總量多達近4萬千克。1545年到1560年,西班牙平均每年從新大陸運回246噸白銀、5.5噸黃金。在佔領拉美的近3個世紀中,西班牙透過公然掠奪的方法從拉美掠走了幾千噸的黃金和上百萬噸的白銀。
歐洲列強特別是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行為,除了使得土著印第安人遭受滅頂之災外,也把歐洲的基督文化帶到了美洲,時至今日,美洲很多國家的祖先都是西班牙人。這些西班牙基督教徒嘴裡念念叨叨贖罪,手中捧著《聖經》,卻做得是殺人越貨的勾當,是不是很諷刺?不過,拋開道德層面,從美洲搶奪了大量金銀後,這些金銀被運到歐洲後,大多鑄造成貨幣進入流通領域,歐洲人一下子變得有錢,銀荒也解決了。作為先富起來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一躍成為當時世界霸主。西班牙的古銀幣“八里爾銀幣”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貨幣。
蜂擁而入的白銀帶動了當時美洲銀礦開採的興盛,1545年,一個印度安人發現了安第斯山上海拔4000米高度的波託西銀礦,這是當時世界上儲量第一的銀礦,但因限於當時的開採技術,直到1563年才被全面開採。1556年到1783年,從波託西銀礦提取的純銀達到4.5萬噸,這些純銀被運到西班牙塞爾維亞造幣廠變成銀幣。除了波託西銀礦,1548年墨西哥薩克特卡斯銀礦、1558年瓜納華託銀礦也是當時很大的銀礦。16世紀,秘魯、墨西哥的白銀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75%,17世紀則佔到87%,16世紀中葉後的若干年,每年由美洲流入歐洲的白銀多到50萬鎊。
銀礦開採業興起背後是礦工的地獄,1638年,奧古斯汀派修道士安東尼寫道“每個在波託西鑄造的比索,都有相應的10個印第安人死於礦山深處”,看來白銀也有臭味,不僅僅是銅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