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帶娃逛超市這事,你是不是一肚子苦水要倒?
只要一進超市,孩子無外乎兩種情形:
要麼就是要這要那,不給買就滿地打滾兒;要麼就是跑東跑西,滿超市追著娃跑~
咱就是說,沒個好的體力,根本hold不住這種“極限運動”啊。
但是,我卻特別“推崇”帶孩子逛超市。
大概會有人問,C媽為什麼要如此“想不開”?
哈哈,其實啊,超市對於娃來說,是一個超級合適的“早教聖地”。仔細想想,超市商品琳琅滿目,那不就是一本立體三維真實的大繪本嘛?
所以,超市逛得好啊,可是要省下一大筆早教錢。
DD從6個月開始就被我帶著逛超市了。別的不說,就最簡單的,很多蔬菜、水果的名字,他都是在超市認識的。
而且,大家不是總擔心娃在超市不好控制嗎?實際上啊,掌握好一些“套路”,孩子不僅能玩中學,還能乖乖聽話不哭鬧。
下面就跟隨C媽一起來看看,不同年齡階段,帶娃逛超市還有什麼新逛法吧~
6個月--2歲,認知啟蒙期
認知能力包括了學習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2歲前的這個階段,正是寶寶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強、大腦迅速發展的階段。我們恰好可以利用這個時期,幫助寶寶開發和拓展認知能力。
感官刺激感官刺激
我們都知道,感官能力是學習其他技能的基礎。感官能力的基礎好,學習其他技能的時候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DD6個月之後,我帶他去超市,最常去的就是蔬菜水果區。因為在這裡可以“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
- 看一看:西紅柿是紅色的,黃瓜是綠色的,柚子是大的,橘子是小的
- 摸一摸:西瓜是滑滑的,哈密瓜好粗糙...
- 聞一聞:菠蘿香甜香甜的,但榴蓮有點臭臭的...
這些東西家裡的繪本上沒有嗎?肯定也有。
但這種真實的觸控、身臨其境的感受,對於寶寶感官能力的刺激程度一定是不一樣的。這對於孩子瞭解具體的實物,要更有幫助。
除了琳琅滿目的商品,超市裡的五顏六色的貨架、音樂聲、人聲、以及各色行人等等,對寶寶來說,不都是一種感官刺激嗎?
語言啟蒙關於語言能力的早期啟蒙,有一個黃金準則:想要讓寶寶不斷的“輸出”,一定要先確保“輸入”,也就是要不斷地說給他聽。
之前咱們也提到過,在“輸入”階段,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就是可以向他解釋周圍發生的事情,認識熟悉的生活用品、玩具等等,來進行詞彙量的積累。
這樣想來,超市這個場合再適合不過了吧。
所以,每次我帶娃逛完超市,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口乾舌燥”,因為我真的一直在不停地說。
- “我們到海鮮區啦,你看那裡是不是好多條魚在遊?”
- “DD喜歡吃火龍果對嗎?是誰每次吃完後都變成‘小髒人’的?”
- “阿姨在幫我們稱重,這樣就知道我們買了多少啦!”
總之,要儘可能地給他描述一切,這不僅是在輸入,對於稍大一些的寶貝來說,還能起到引導交流的作用。
觀察與配對配對遊戲平常咱們也沒少跟孩子玩吧,它能幫助孩子在玩耍當中鍛鍊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專注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超市就是一個很好的玩“配對遊戲”的場所哦。
對於1歲半以前的寶寶來說,我們可以選擇低難度一點的。
比如每次購物前,帶好幾張想要購買的東西的卡片(或者是手機照片)。
舉個例子,想要買茄子,就事先準備好茄子的卡片,給寶寶看,讓他幫忙從貨架上找到茄子。
那1歲半以後呢,我們就可以加大難度了。不再依靠卡片,而是讓寶寶在實物中做選擇。
現在我還常常和DD玩這個遊戲,我會先從貨架上拿下兩樣東西,比如葡萄和藍莓,然後跟他說,我們今天要買點葡萄,我們應該把哪個放到購物車上呢?
這種簡單的從食物當中選擇的過程,就是孩子觀察、思考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2-3歲 大腦活躍期
這個階段,寶寶的大腦正快速發展,每秒都會產生700個新的神經連線,整天都充滿了不理智的情緒。這也正是孩子會“不受控制”的原因所在。
所以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除了繼續加強認知方面的拓展,還要逐漸完成自我意識的建立。
記憶力短期記憶能力的培養,2歲以後就可以提上日程了。而且,這時的他們透過短暫的接觸和學習就能對新事物形成記憶,甚至還能記住一些細節和複雜的特徵。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求孩子死記硬背住什麼,只是可以有意識的引導他們鍛鍊這方面的能力。
比如:
超市裡見到的東西,家裡也有的,我們可以在逛超市的時候就有意引導寶寶觀察。等回到家後,再幫他回憶,我們看到的什麼家裡也有來著?
也可以在購物之前和寶寶一起寫好購物清單,到了超市後問問他還記不記得我們要買什麼東西。
文字和數字啟蒙
瞭解C媽的人都知道,我並不提倡超前教育。
所以這裡提到的文字和數字啟蒙,跟記憶力一樣,並不是要求寶寶會認、會寫,而是我們可以透過逛超市這一樣活動,提升寶寶對於文字、數字的興趣。
因為比起繪本、認知卡片上的文字來說,商品包裝上的可能要更花哨,對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
比起硬教他1、2、3來說,告訴他我們要買3個蘋果、4根香蕉,可能要更直觀。
我現在帶DD去超市,常常裝傻,“呀,媽媽是買了3個蘋果嗎?媽媽數不過來了,快幫我數一數~”
自主能力與規則意識
媽媽們所擔心的孩子在超市哭鬧、不聽話的事情,多半其實都發生在這個年齡段。T2的娃嘛,叛逆在所難免。
但其實,這也是他們自我意識萌發、盼望自己做主的表現。
那在超市購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給他們一些“自主權”。
我通常有兩種方式:
一來呢,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可以適當“示弱”,拿出兩件大差不差的物品,跟娃說,媽媽選不出來了,你幫我選一個吧。
二來,事先列購物清單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1-3樣想買的東西,只要不過分,我都會答應。
後面這個方式也是幫助寶寶建立規則意識的方法,讓他體會到,我們是按照定好的計劃/規則做事情的,慢慢他就瞭解了,規則是需要遵守的。
另外,超市貨架上的東西不買的要放回原處、結賬時要排隊,這些社會規則不也都是寶寶的“必修課”嗎?
C媽說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些啊,其實都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可言,全都是我帶DD逛超市時切切實實會做的事情。但並不是“無章法”就無用處。之前也一直跟大家說,早教課程其實它的底層邏輯也都在日常生活中,小公園的沙土堆、路兩旁的小樹小花、家裡的家務...無處不蘊藏著“早教”。也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多多在生活中開發這些讓孩子去親身體驗的事情,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才是最生動有趣,最能讓孩子受益的!
CD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公益普及嬰幼兒餵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讓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的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一起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D爸媽”( ID:cd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