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育孩子,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好好的孩子不知道怎麼了,突然變得易暴易怒,家裡人說不得,也管不了,親子之間的關係,見了面就像是“仇人”一樣尷尬。多數家長以為,十幾歲孩子的種種表現與“青春期"有關,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隱藏著一個較短階段的“仇親期”,一般從13~14歲開始,持續2~3年,比青春期結束得早一些。當青春期的孩子撞上了“仇親期”,家長可就要小心應對了。
一、孩子"仇親期",會有哪些行為表現?
1、和父母交流,易怒易暴躁。當孩子慢慢長大,隨著認知的增加,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很正常。但是,如果孩子在和父母交流時,做不到冷靜,情緒波動很大,表現出非常大的牴觸情緒,就需要注意了。比如,如果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父母告訴他,要注意眼睛,不要離電視太近等等,本來是好心提醒,但是孩子不分好壞,一言不合就摔東西,表現出很煩躁的樣子,就是進入了“仇親期”。
2、孩子出現罵人、頂嘴不良的習慣。孩子小的時候,為了得到周圍人的誇獎和讚許,大多非常聽話,表現得很乖巧,壓制了自己的本性。等到孩子進入“仇親期”,壓抑的本性會釋放的非常明顯,像“頂嘴”“說髒話”“罵人”等方式,都可能成為他發洩的方式。孩子這種過度的反抗、釋放,毫不在意是不是會傷害到別人,是很明顯的進入“仇親期”的跡象。
3、覺得父母思想落伍,跟不上潮流。“仇親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懂得比別人的多,感覺父母的思想已經跟不上自己的節奏,看不上父母的老古板觀點,甚至不願意跟父母一起出門,在家也只願意躲在自己房間裡自玩自個的。
4、討厭自己的父母。有時候孩子會因為父母的一些言語或者行為對父母產生很不好的印象,從這之後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做什麼都是不好的,對父母有著很壞的評價。最後還可能導致對父母不管說什麼都要進行反駁,甚至吵起來。
二、孩子為什麼會有“仇親期”?
1、在陌生人面前指責孩子。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強,知道害羞和要面子,但是,家長則沒有意識到,覺得他還小,可以隨意把他的缺點拿出來說,或者當著外人的面批評他,這樣就會讓孩子特別反感家長,時間久了,孩子會對父母的“揭短”言行很仇視。
2、不願意和孩子多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覺得自己長大了,希望家長也把自己當大人看,希望獲得尊重,但是家長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希望孩子只聽自己的,考慮問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這樣也會讓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多說話,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說了也得不到同意。
3、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中國大部分的家庭,在為孩子做選擇時,都愛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他好,但是,父母是否想過,孩子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安排?所以,如果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勉強接受後也不會開心,時間久了只會越來越反感家裡人的安排,慢慢地也會越來越缺少溝通。
4、受周圍叛逆行為影響。孩子的成長環境其實很重要,如果在學校交到行為習慣差的朋友,特別是那些有叛逆行為的朋友。在他們叛逆行為的影響下,自然而然地就會去模仿他們的行為,並且從這種行為中獲得一種滿足感。
“仇親期”的出現,主要和孩子慢慢長大,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想要對外表現出自我的價值有關,如果父母放任不管,不和孩子一起共同度過,親子之間的關係,可能會日益尷尬,滋生出更深的隔閡,孩子長大就很難孝順了。
三、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度過"仇親期"?
1、保護孩子的個人隱私,給足他們面子。孩子大了以後,家長要改掉在陌生人面前說孩子不好的習慣,孩子是自己的,如果要教育,也最好是回自己家關上門好好溝通,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理解自己,慢慢的,孩子也會願意和家長敞開心扉的。
2、尊重孩子隱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不是透明的,家長也不應該要求孩子在自己面前全透明,“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話,和孩子的互動應該從表面深入到內心,尊重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樣,更要尊重孩子的秘密。為人父母者,面對孩子因長大而產生的秘密,如果不知道如何為,不為也是一種好辦法。如果家長總是一味的窺視孩子的秘密,會讓處在“仇親期”的孩子在心裡與家長之間建起一座高牆,非常不利於家庭的和諧。家長對於這些問題,應該多關注,但要做到少插嘴,應以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耐心引導孩子面對成長道路上的各種誘惑。
3、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心裡話。當孩子需要家長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第一時間出現,特別是遇到困難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在談論問題時家長一定要耐心去聆聽。不要敷衍孩子草草了事,一定要好好地聽孩子說完,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才可以真正地切斷仇親的心理。
4、多給孩子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每個時期的孩子都愛面子,尤其是“仇親期”的時候,那家長就多給他們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去親戚家做客,讓孩子也可以對某件事情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孩子有了被認可的感覺,這樣孩子就不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仇親期”其實很常見,這是孩子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階段,家長注意和孩子多溝通,相信每個孩子都會盡快度過這個過渡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