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個喜歡催促孩子的父母呢?早上起床,催著孩子穿衣服、洗漱、吃早餐;要出門了,催著孩子換鞋子、拿書包;晚飯後,催著孩子去寫作業;睡覺前,催著孩子整理書包、上床睡覺……
“快一點,快一點,要遲到了!”“我都喊了幾遍了,你怎麼還不動呀!”“你再不走,我就不等你了,自己走路去上學吧!”“沒見過你這麼慢的,你就不能快一點嗎?”這些話語是不是很熟悉呢?
研究表明,父母經常催促孩子做事,會帶來一系列不好的影響。
1.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經常催促孩子的家長實際上是替孩子安排時間,這無疑削弱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內心會形成這樣一種意識:凡事都有爸爸媽媽幫我安排,我什麼都不用想,吃飯、睡覺、寫作業、出門他們都會告訴我,我只要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就好了。於是就形成了“小催小動、大催大動、不催不動”的局面。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他們有自己的做事節奏,時間觀念也需要慢慢形成。在他們的內心有一個探索的過程,一邊觀察,一邊實踐,一邊調整,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學會慢慢掌控自己的生活。父母頻繁的催促擾亂了他們成長的過程,讓他們屢次受挫,也讓他們失去了鍛鍊的機會。所以,他們不知不覺放棄了嘗試,最後依靠父母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2.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
父母在催促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會有壓力產生。適當的壓力會對個體產生積極的作用,但是過大的頻繁的壓力會影響到孩子的思考與行動,他們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不滿,並把這種不滿歸於自己的無能,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一個經常焦慮的兒童在生活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比如,有些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如果遇到了一點挫折就會反應特別大,會摔打玩具甚至發脾氣。到了人多的場所,他們會顯得不適應,躲在父母身後或者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一些孩子在被父母頻繁催促之後還會產生叛逆心理,總是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越是催,他們就越是拖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3.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他們從不會到會、從陌生到熟練,透過不斷地學到新技能持續地取得成就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和樹立自信心。在剛開始,他們需要時間慢慢練習,可能他們已經很努力地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是因為能力有限,還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內心已經產生了挫敗感。
這時,父母頻繁的催促讓他們進一步感覺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時間久了,會產生“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產生自卑心理。一個自卑的孩子在生活中害怕挑戰,不敢嘗試,做事畏首畏尾,也很難有成就。
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磨蹭時,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管住自己的嘴。同時,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磨蹭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幫孩子進行針對性地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和時間。
雖然剛開始孩子可能走得很慢,但是父母正確的處理可以讓孩子走得更好更遠。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