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的預印本平臺“研究廣場”日前登載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寮國北部某些洞穴中棲息的菊頭蝠所攜帶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具有共同關鍵特徵,這表明自然界存在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在這項新研究中,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寮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於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間在寮國北部石灰岩“岩溶地帶”捕獲了46種共計645只蝙蝠,並就這些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是否與新冠病毒相似展開採樣研究。
研究者發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透過與人類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來侵入人體。自然界存在的蝙蝠冠狀病毒能否與人類細胞受體ACE2結合,該病毒有無與新冠病毒類似的RBD,是判斷蝙蝠冠狀病毒能否跨物種傳播的重要依據。
論文顯示,科研人員從棲息於寮國北部某些洞穴的上述菊頭蝠身上採集了樣本,並在這些樣本中發現了3種與新冠病毒RBD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狀病毒。研究人員指出,代號為BANAL-52、BANAL-103和BANAL-236的病毒是“迄今已知的與新冠病毒最接近的”蝙蝠冠狀病毒。其中BANAL-236病毒具有與新冠病毒幾乎相同的RBD。論文作者之一、巴斯德研究所病原體探索領域的負責人馬克·艾利奧特說,這3種蝙蝠冠狀病毒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頭,並可能構成直接傳播給人類的實質風險。
此前曾有西方媒體稱,RaTG13冠狀病毒最接近新冠病毒。但新研究表明,與在雲南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相比,上述菊頭蝠所攜帶的這3種冠狀病毒的RBD與新冠病毒更為接近。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病毒基因組學負責人戴維·羅伯遜教授此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RaTG13冠狀病毒最接近新冠病毒”這種說法容易誤導人,因為自然界中有很多冠狀病毒在傳播,還有很多冠狀病毒未被取樣,在已知冠狀病毒中這兩者關係比較接近,其實它們之間有幾十年的進化距離。
未參與巴斯德研究所和寮國大學上述研究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病毒學研究人員愛德華·霍姆斯指出,持續採集樣本是瞭解病毒起源的唯一途徑。這項研究強調自然界存在的蝙蝠冠狀病毒極易感染人類,這是未來面臨的明確風險。
(原標題: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與採集於寮國的菊頭蝠冠狀病毒有共同關鍵特徵)
來源: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25